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冻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天灾 天害 天患 天咎 天眚 天菑 荒天 干灾 年灾 灾戾 灾沴 水火
自然给人造成的损害:灾荒
 歉收,灾荒:凶歉
 连续灾荒:荐饥
天气反常而生的灾害:沴(沴戾;阴沴)
冰冻造成的灾害:冻灾 冻害 霜害
失火造成的灾害:火(火灾;火害;火祥;火厄;火;灾火) 祝融 回祝回禄(回禄之灾;回禄之变;回禄之虐;惨遭~) 马舞之灾 舞马之灾
 形容火灾惨烈,众多的人被烧死:神焦鬼烂
害虫造成的灾害:虫灾 虫害(病虫害) 螽螟
 蝗虫之灾:蝗(蝗灾;蝗孽;灾蝗) 虫妖
强风造成的灾害:风灾 风害 风变
 风灾和涝灾:风潦
霜冻造成的灾害:霜害 霜灾
雷击之灾:震厄 雷打 雷殛
地震造成的灾害:震灾
由沙造成的灾害:沙灾 沙害
自然灾害多:鬲并

☚ 灾害   水灾 ☛

冻害donghaifreezing injury

冬作物和果树林木在越冬期间因遇到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所造成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包括越冬作物冻害, 果树和林木的冻害(见果树冻害)、土壤掀耸、冰壳害和冻涝等。
简况 世界上越冬作物(冬小麦、黑麦)冻害严重地区有苏联的欧洲部分, 特别是乌克兰北部、伏尔加河中下游和北高加索等地区。自20年代以来, 在乌克兰北部和中部、哈萨克斯坦和西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冬作物和果树常发生严重的冻害。在中国, 冻害常发生于北方冬麦区的北部, 即长城内外黄土高原和新疆北部。华北平原较重的冻害约5~6年一遇。新疆北部较重的冻害一般四年一遇, 1968、1975、1982年死苗改种面积均达20%以上。1977年、1980年中国大部分冬麦区发生严重冻害, 冬小麦越冬死苗分别为330万公顷和200多万公顷。甘肃省陇东地区1949年以来较严重的冻害就有11次之多,累计毁种面积近70公顷万。此外, 长江流域的越冬作物叶菜类、冬小麦、冬大麦、冬油菜, 黄河流域的冬油菜以及华北的越冬菠菜也常发生冻害死苗。
对于植物冻害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世纪70年代俄国A. C.法明钦研究和揭露了植物冬季休眠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植物抗寒性发展中有机体内部的化学变化; 1913年B. A.马克西莫夫提出了保护物质学说, 分析了葡萄糖和甘油等保护物质对提高植物抗寒性的作用: 1936年И. И.图蒙诺夫确立了植物抗寒锻炼的阶段; Ф.М.库珀尔曼提出分蘖节是小麦越冬存活的关键部位, 并指出受冻植株返青后的假生长现象; 1964年J. M.梁斯论述了细胞膜的位相变化是冻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J.莱卫特等则认为膜蛋白质变性使主动运输系统钝化是引起膜损伤的原因; 60年代中国科学院曾就华北地区冬小麦冻害组织过考察和研究。简令成、吴素萱等阐明了细胞结构稳定性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70年代以来, 对小麦冻害类型、指标、小麦品种抗寒性鉴定和防御措施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冻害类型 中国的越冬作物, 如冬小麦、冬大麦、冬油菜、越冬叶菜类及某些宿根饲料和牧草等常有冻害发生, 其中主要是冬小麦。冬小麦冻害类型有以下几种: ❶冬季严寒型。当冬季有两个月以上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北方广大无积雪麦田及积雪不稳定地区, 可能发生这种冻害。如冬前积温偏少, 麦苗弱则受害更重。
❷入冬剧烈降温型。是指麦苗停止生长前后因气温骤然大幅度下降而发生的冻害。另外,如播种过早或前期气温偏高, 生长过旺, 再遇冷空气更易使冬小麦受害。
❸早春融冻型。早春回暖解冻,麦苗开始萌动, 这时抗寒力下降, 如遇较强冷空气可使麦苗受害。以上三种冻害类型对冬油菜和越冬叶菜类也适用。
小麦冻害指标 各国大多采用植株受冻死亡50%以上、分蘖节处最低温度作为小麦冻害的临界温度,简称LD50 (lethal dose temperature 50)。LD50的高低可作为衡量植株抗寒力的指标。此外也有采用冬季负积温、极端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温度等作为冻害指标的。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外界条件下植株抗寒力是不同的, 通常冬小麦在初冬抗寒力较强, 冬末随气温回升而抗寒力逐渐下降, 返青后迅速下降、华北、西北强冬性品种冻害的临界温度( LD50)冬季大多为-16~-18℃,冬性越弱,抗寒性越差,弱冬性品种早春遇-6~-8℃低温,即可死亡。一般生长不良的植株比健壮植株低1~3℃。
防御措施 ❶合理布局。确定合理的冬小麦种植北界和上限, 目前一般都以年绝对最低气温-22~-24℃为北界或上限指标: 冬春麦兼种地区可根据当地冻害,干热风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经济损失确定合理的冬春麦种植比例;根据当地越冬条件选用抗寒品种,采用适应当地条件的防冻保苗措施。
❷提高植株抗寒力。选用适宜品种,适时播种。强冬性品种以日平均气温降到17~18℃,或冬前0℃以上的积温500~600℃时播种为宜,弱冬性品种则应在日平均气温15~16℃时播种。此外,可采用矮壮素(CCC)浸种,掌握播种深度使分蘖节达到安全深度,施用有机肥、磷肥和适量氮肥作种肥以利于壮苗,提高抗寒力。
❸改善农田生态条件。提高播前整地质量,冬前及时松土,冬季耱麦、反复进行镇压,尽量使土壤达到上虚下实。在日消夜冻初期适时浇上冻水,以保持和稳定地温。停止生长前后适当覆土,加深分蘖节,稳定地温(但返青后要注意适时清土)。在冬麦种植北界地区、黄土高原旱地、华北平原低产麦田和盐碱地上可采用沟播,不但有利出全苗、壮苗,越冬期间还可以起到代替覆土加深分蘖节的作用(见彩图108)。


冻害freezing injury

蔬菜产品因处于冰点以下,组织冻结而引起的一种采后生理病害。新鲜蔬菜的含水量很高,其冰点只稍低于0℃,一般在-1.5~-0.7℃间,有的蔬菜更低些,如青花菜为-1.8~-1.4℃,大蒜鳞茎达-4.1~-3.5℃。冻结对蔬菜的伤害主要是由细胞原生质脱水和冰晶对细胞的机械损伤所致。
冻结可分为过冷、细胞外冻结和细胞内冻结三个阶段。当环境温度下降缓慢且又宁静不受扰动时,菜体温度可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即出现过冷现象。若过冷时间短,很快温度又回升到冰点以上,蔬菜可不受害。如过冷时间长或过冷时受到扰动(如运输中的震动),或环境温度太低,即进入细胞外冻结(细胞间隙结冰)阶段。先是胞壁上的和间隙中的液态水凝成小的晶核,然后细胞内的水通过胞壁外移,水分子在气相中移动并逐渐结合到晶核上,冰晶在细胞间隙内不断增大。细胞逐渐脱水,进而发生霜冻质壁分离。胞外冻结的水可达到细胞原含水量的3/4,最终导致质膜的破坏和细胞死亡。在此之前,脱水逐渐使细胞液的浓度提高,冰点降低。继续冻结则是冰的形成延伸,并进入细胞质和液泡,即胞内冻结。如果环境温度很低,蔬菜组织可不经胞外冻结而直接进入胞内冻结。
胞外冻结一般只发生在具有较大细胞间隙的蔬菜,允许冰晶在细胞间隙不断增大。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官。结构致密的马铃薯等蔬菜,细胞间隙很小,约占总体积的1%,只能从细胞中析出很少的水形成细胞外冻结,随即进入细胞内冻结。细胞外冻结不是致命性伤害,只要细胞间隙内的冰晶没有大到足以挤破细胞壁和脱水未达到伤害膜的程度,就不出现冻害症状,这就是有些蔬菜在冻结状态下可以保持一定时间不败坏的原因(见冻藏)。但有的蔬菜在解冻时仍有危害,特别是急速解冻,融化的水来不及回入细胞而流失,组织呈现软韧干萎皱缩。如细胞外冻结的脱水作用已经使膜受到损伤,并引起生理紊乱,甚至发生原生质胶体不可逆转的变化,则虽可暂时不显现症状,但最终将导致细胞崩溃死亡。细胞内冻结必然破坏细胞质和细胞核。轻度的细胞内冻结只引起一些较敏感的细胞(主要是木质部细胞)迅速死亡,使维管束变色。

冻害freezing injury

作物和果树越冬期间遭受0℃以下的低温,使植株受伤或死亡的灾害。原因是细胞组织结冰和原生质脱水,使细胞受到损害。世界上越冬作物的产区如北美中西部平原、东欧、中欧和中国都有冻害发生。特别是乌克兰北部、伏尔加河中下游、北高加索以及中国北方等冬麦产区,都是冻害严重地区。此外,中国长江流域的冬小麦、冬大麦、冬油菜以及某些果树、蔬菜也可发生冻害。冻害程度与冬季严寒程度有关,积雪少与无积雪地区比有稳定积雪的地区要重。也与作物种类、生育期状况及抗寒能力有关。合理布局农业、确定种植北界(对北半球);选用适宜品种、提高植株抗寒能力;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等,可以减轻和防御冻害。

冻害

冬季持续0℃以下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多发生在中、高纬地区。不同作物抗寒性不同,如冬小麦抗寒性强的品种冻害临界温度为-17~-19℃、抗寒性弱的品种为-15~-18℃;柑橘为-7~-9℃。可采取选用抗寒品种、防冻栽培耕作等措施防止冻害。

冻害

气温低于0℃时,对越冬作物、果树林木、道路和军用设施等造成的损害。

冻害

winter injury


冻害

frozen(/freeze /winter)injur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