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冷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冷疗法

冷疗法lengliaofa

冷疗法是在皮肤或粘膜上应用寒冷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冷疗法所用寒冷使局部组织温度下降而不引起损伤,因此不同于冷冻疗法,也不同于降低全身体温的低温疗法。我国古代医学上认为阳症用冷疗法可消肿止痛,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述了冷疗法。19世纪初国外外科医师即用冷疗法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及止血。目前西欧、北美广泛应用冷疗法治疗矫形外科疾病、创伤、风湿性疾病及神经痛。冷疗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快速的神经反射或缓慢的体液途径而实现的,体现在消炎消肿、解痉、镇痛、抗高热等几个方面。另外,饮用冷水或其他方法使胃内冷却时,可减少胃内血流量,抑制胃的分泌,减弱胃的活动,所以胃出血时可用胃内冷疗法止血。常用的冷疗方法有:
❶冷敷法,用毛巾放入含有碎冰块的冷水中浸湿,拧除多余的水分,放置于局部。最初每隔1分钟更换1次,以后每隔2~3分钟更换一次,全部治疗时间20~30分钟;也可用特制冰袋内装冰块放置于治疗部位15~25分钟,或用冷褥垫、冷毯等。
❷冷水浴,分全身与局部两种。全身冷水浴,浴盆中充以20~22℃的冷水,病人坐于浴盆中,浴水高度以达病人腰部为宜,治疗时间10~15分钟。局部冷水浴即在适当容器中加入含有冰块的冷水,水温10~17℃为宜,治疗时将病变部位浸入15~20分钟。冷水浴治疗时,要经常搅动浴水,以免接触体表的浴水形成温热层影响寒冷刺激。
❸冰块按摩,将用毛巾包裹的冰块直接接触于治疗部局部皮肤,并在病灶区及其周围进行环形移动,直到病灶区感觉麻木为止,一般约需5~7分钟,这期间病人先有冷感而后发热,继之发痒,最后麻木。
❹冷喷射法,利用喷射装置将致冷剂喷射于病灶区及其周围皮肤,致冷剂多采用氯乙烷或氟甲烷。一次治疗喷射三次,每次5秒,间隔0.5~1分钟。皮肤有破损者不宜采用此法。面部应用时要注意保护眼、耳、鼻及口部。
❺冷灌注法,用冰水灌肠、清洗阴道等。
❻循环冷却法,用细的软导管绕制成盘状或帽状置于病灶体表或颈部,或用冷垫、冷毯连接于冷液泵,使冷液循环以达到致冷目的,也可将细软的导管送入体腔,然后于导管中通以循环冷水进行冷却,如闭式胃囊冷却压迫法。治疗时间因患者的耐受和治疗的病理情况而不同。个别病人冷疗时可出现全身瘙痒、面部发红、寻麻疹、关节痛及血压下降等冷变态反应,应停止冷疗。冷疗的适应症为:急性创伤如捩伤、扭挫伤、撕拉伤、矫形外科术后,急性刺激期关节病,肌肉挛缩,急性腰痛、疖肿,蜂窝组织炎、内脏出血、高热、中暑等。禁忌证:感觉障碍部位、静脉回流障碍部位、闭塞性动脉疾病和脉管炎、硬皮病、雷诺氏病、老年人、婴儿、身体虚弱者等对冷过敏或不耐冷者。

☚ 海水疗法   水疗法 ☛

冷疗法cold therapy

系治疗早期烧烫伤的一种方法。方法是:在烧烫伤后立即用5~20℃冷水淋浴患处,或浸泡或冷敷,1次30~60分钟。本法可用于早期中、小面积烧伤。有降低皮温、减少渗出、降低代谢、止痛、防止病变向深层发展等作用。在此基础上可考虑涂敷中药等治疗。

冷疗法

冷疗法

是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用于身体局部或全身皮肤的一种治疗方法。冷可以使血流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促进凝血而起到止血作用,常用于鼻出血、扁桃腺术后及扭伤的早期;用冷还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血管收缩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渗出减少,又可以减轻由于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冷可以减少局部血流,降低细菌的活力和细胞的代谢,因而可以抑制炎症和化脓的扩散;冷直接与肌体皮肤接触,可通过物理作用(热传导与蒸发)使体温下降。常用于高热与中暑者;又如脑外伤、脑缺氧时可用于局部或全身降温,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有利于机体的恢复,常用的局部冷疗法有
❶冰袋(冰囊、冰帽):将冰砸成小块,放在盆中用水冲去凌角(以免损伤冰袋或刺痛病人)后,装入冰袋不要太多排气后将盖拧紧,检查无漏水后放入套内置于所需部位。冰块融化后需要时可重装,注意观察病人体温的变化。
❷聚乙烯醇冰袋:此种冰袋平时存放于冰箱中,需要时取出使用方便,每30~60分钟更换一次,用完将冰袋浸于消毒液中消毒后再放回冰箱冷冻室中保留备用。常用的全身冷疗法有酒精擦浴和温水擦浴。
❶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因酒精有较强的挥发性,在皮肤上蒸发时可带走大量的热,同时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故降温效果较好。常用浓度为30~50%,200~300毫升盛于治疗碗内用纱布或小毛巾擦拭,擦拭前先将冰袋放在病人头部,以助降温,并可防止擦浴时表浅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头部过多引起脑充血。擦拭的顺序是用拧至半干的小毛巾(或纱布)自颈向下擦拭经臂外侧至手背,同时用另一手轻轻按摩,再换一小毛巾自腋下擦拭经臂内侧至手心共3分钟。同法擦拭和按摩另一臂,协助病人侧卧擦拭背部,自颈向下擦拭全背部,同时用另一手轻轻按摩共3分钟,下肢自髋经腿之外侧至足背;自腹股沟经腿之内侧至脚心;自臀下经腘窝至足跟,分别擦拭和按摩共3分钟。同法擦拭和按摩另一腿。全部擦拭时间为15~20分钟,擦拭后用大毛巾擦干皮肤换上干净衣裤,半小时后测试体温看是否下降,如体温降至39℃以下,即可停止使用头部冰袋。擦拭过程中如发现病人寒战、面色苍白等立即停止。擦拭时应注意尽量少暴露病人肢体以免受凉。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腘窝等部位时应稍停留或反复擦拭几次,可提高疗效,应注意有些部位禁忌用酒精擦拭,如擦胸部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部可导致腹泻,枕后部的延髓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的中枢,过冷可引起不良后果;脚心对冷比较敏感可引起产热增多影响散热。
❷温水擦浴:用32~34℃低于不感温(33~35℃)的水擦浴,以达到降温目的,多用于老年人、体弱高热不退者,操作方法与酒精擦浴同。

☚ 热疗法   家庭吸氧法 ☛

冷疗法cold therapy

指烧伤后立即用冷水对创面进行淋洗、浸泡或冷敷。是早期处理烧伤创面的有效方法。冷水可减轻疼痛,阻止热力向深层透入,减少创面渗出和水肿,降低组织代谢。应用愈早效果愈好,水温5~20℃为宜。一次冷疗为30~60分钟。本法仅适用于烧伤早期及中、小面积烧伤。

冷疗法

冷疗法

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常用于扁桃体切除术后、牙科术后、头部外伤、鼻衄及扭伤挫伤的早期。冷可抑制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由于局部充血压迫神经末梢而致疼痛,也可因血管收缩解除压迫而止痛。冷可减少局部血流,降低细菌的活动力和细胞的代谢。因而可以制止发炎、化脓及炎症的扩散。冷直接与机体皮肤接触,通过物理作用,可助机体散热,使体温降低。因此常用于高热病人与中暑者。又如脑外伤、脑缺氧病人利用局部或全身降温,减少脑细胞需氧量,有利于机体的恢复。机体对冷刺激的反应程度与热刺激相同,也与刺激强度、作用时间、部位、生活习惯、锻炼以及病人机体状态和局部组织情况有密切关系。
皮肤受到冷刺激后,血管收缩,产生局部缺血,皮肤呈苍白色,这是第一期反应。持续1分钟后,即进入第二期,反应为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由于血液具有高度的导热性,故散热增加,体温下降,皮肤变成蔷薇色。持续用冷30分钟至1小时后,则进入第三期,血管继续扩张。因神经调节疲劳,血管神经麻痹,局部呈淤血现象,皮肤为紫红或紫蓝色。如再持续用冷,则会引起局部营养、功能及细胞代谢的障碍,甚至组织死亡脱落。另一方面,当全身用冷使体温降低时,组织的代谢也降低,需氧量减少,因而可提高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但当体温降至33~30℃时,中枢神经系统,首先是大脑皮质,继之皮质下部发生深度抑制,因而意识消失,肌肉松弛,血压呈进行性下降,呼吸变慢、减弱,最后可因生命中枢麻痹而死亡。体弱、婴幼儿及营养不良者对冷适应能力较低,故应用冷疗时,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须按应用目的,病人机体状态与局部组织情况而定。在用冷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人肤色与感觉,体温下降程度,以及病人的病情变化等,必要时停止用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禁忌证:
❶局部形成水肿则禁忌用冷。冷使血流减少,以致影响过多的细胞间液的吸收。对烧伤或扭伤持续用冷超过24小时,将延缓创伤的全愈。此时治疗的重点在于促进细胞间液体的回收,而冷却抑制这一过程。
❷导致循环不良的疾病用冷也属禁忌。组织获得的营养原已不足,用冷引起血管收缩,更使情况加重。对于患周围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水肿病人,应当预见循环不良,而不施用冷疗。
局部冷敷 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冰袋(冰囊、冰帽) 将冰砸成小块放入盆中,用水冲去锐角,以免损伤冰袋或刺痛病人,装入冰袋约1/2~2/3满,排气后栓紧盖子,放入袋套,置于所需部位。冰块融化后,需要时可重装。注意应用冰袋半小时后须停用1小时。高热病人可敷于头部(一般置前额与头顶)或体表大血管走行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鼻部冷敷时,可在输液架上系一绷带,将冰囊吊起,使其底部接触患处,以减轻对局部的压力。防治病人脑水肿施用冰敷时,可用橡胶单卷成槽形,内放冰帽,使病人头部枕于冰帽上,项部垫以海绵,两耳用普通棉花塞住,两眼用凡士林纱布覆盖。随后在冰帽上加小冰块,使头部(除面部外)埋于其中,以利迅速降温。护士须密切观察病人,并注意体温下降情况。体温不可低于30℃,否则便有可能导致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纤颤。
聚乙烯醇冰袋 此种冰袋平时存放于冰箱中,需要时即可取用,能产生2小时以上的降温效果。用毕将冰袋浸于消毒剂溶液中消毒,然后置于冰箱内藏4小时后便可再使用。
冷湿敷 将敷布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局部,每3分钟更换敷布一次,持续15~20分钟。不可冷敷时间过长,也不可将冰直接放在皮肤上,以免发生第三期反应或冻伤。
冷擦浴 常用凉水擦浴及酒精擦浴。
凉水擦浴 用于高热病人降低体温。面盆盛32~34℃凉水2/3满。擦浴前先放冰袋于头部以助降温,并防止擦浴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引起充血。擦浴力量要均匀,擦后随即按摩局部,以促进血管扩张,出现第二期反应。擦至腋窝、腘窝等大血管走行处,停留时间应稍长,以助散热。四肢及背部各擦3~5分钟,全部擦浴时间为20分钟左右。在擦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如病人发生寒战,或者脉搏、呼吸、神色有异常变化,应即停止并报告医生。禁擦胸前区、腹部 (伤寒病人则应冷敷腹部)、足心及项部,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如反射性心搏徐缓、腹泻等)。擦浴半小时后测量体温并作记录。若体温降至39℃以下,可取下头部冰袋。
酒精擦浴 酒精易于挥发,化为气体时吸收大量的热,并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故散热能力较强。常用酒精浓度为30~50%,用200~300ml盛于治疗碗中,以8×8cm纱布或小毛巾两块按前法擦拭。

☚ 热疗法   鼻饲法 ☛

冷疗法

冷疗法

冷疗法即在皮肤或粘膜上应用寒冷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应用寒冷的目的只在于使局部组织温度下降并不引起损伤,因此冷疗法有别于冷冻疗法。冷疗时通过快速反应的神经反射途径或缓慢反应的体液途径引起机体一系列反应,从而获致治疗作用。我国古代已有冷罨法之记载,认为阳症用之可消肿止痛。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述了冷疗法。于国外Hippocrates和Cels-us均曾有所叙述。十九世纪初外科医师Beaupré推荐应用冷疗于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及止血。目前欧洲、北美各国普遍应用冷疗法于矫形外科、创伤(包括运动创伤)、风湿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生理作用 冷疗法的生理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对血管的影响 局部皮肤接受寒冷刺激时,通过轴索反射可立即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进而皮肤温度下降。寒冷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并不只局限于接受刺激的部位,通过脊髓反射可引起对称部位或深部血管的反应,称为交感反应。这是一种体温调节过程的表现,由于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中心体温暂时轻度上升、机体的热消耗被抑制。局部寒冷刺激时间超过15~30分钟时,有人观察到血管出现规律性地收缩与扩张,称之为振荡反应,认为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防护性反应。寒冷刺激去除后,局部血循环改善呈反应性充血,皮肤发红,皮肤温度上升。局部长时间的寒冷作用可导致静脉血管张力减弱、血流淤滞、皮肤发绀变冷。寒冷刺激引起的血管反应与代谢抑制,可使血肿、创伤性或炎症性水肿消退并抑制淋巴生成,故对创伤或炎症有良好影响。但冷疗法仅适于起始阶段即急性期。局部寒冷刺激可致血压升高称为冷加压反应。
对肌肉的影响 局部皮肤短时间的寒冷刺激可促进随意肌的收缩; 长时间的寒冷刺激由于皮肤温度和肌肉温度下降,可使皮肤输入的信号,肌梭传入纤维,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元的活动受到抑制,故可使张力亢进的肌张力下降,减轻骨胳肌痉挛及其所引起的疼痛。
对组织代谢的影响 组织变冷时其代谢率和氧的消耗下降。足够长时间的寒冷刺激可使关节内温度下降,阻碍成胶质酵素活性增高,故冷疗法对炎症性或风湿性关节疾病具有良好效果。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短时间骤然的寒冷刺激可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如以冷水喷注头、面部或后项部时可促使昏迷病人苏醒。局部皮肤短时间如3~5秒钟的寒冷刺激可增加肌梭的兴奋性,致其牵拉反射更为敏感。较长时间的寒冷刺激可抑制神经的兴奋性,阻滞神经传导过程,观察指出于神经温度降为10℃时、神经传导可完全阻滞。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均可出现这种效应,故冷疗法具有镇痛、止痒、缓解肌痉挛等作用。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短时间的寒冷刺激后项部或胸部时可出现呼吸反应,表现为先吸气延长,继之出现短时间的呼吸停止,然后产生深呼吸运动。由于呼吸加深有利于肺部换气功能,从而影响血液中O2和CO2的含量。实验证明不论寒冷刺激作用于驱干部或四肢均可引起换气增加,但面部寒冷刺激引起的呼吸反应其潜伏期短;小腿的寒冷刺激则潜伏期长。此外血液温度的变化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亦可续发呼吸反应。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腹部冷敷可引起胃肠道反射性的活动增强,同时促进胃液分泌和胃酸增加;而于饮用冷水或使胃内冷却时则反之,可减少胃的血流量、抑制胃酸分泌、减弱胃的活动、延缓胃的排空时间。胃出血时可用胃内冷却法止血。
治疗方法 有如下几种。
敷布
❶冰袋:用毛巾或聚乙烯制成适宜大小的袋子,装入薄冰片或碎冰块,应用时将冰袋放置局部15~25分钟。亦可用厂家制成的商品冰袋。
❷湿敷布:用2~3条毛巾放入含有碎冰块或薄冰片的冷水桶中浸透,应用时拧除过多水分放置于局部,初每隔1分钟更换一次,以后可每2~3分钟更换一次至全部治疗时间为20~25分钟。
冰块按摩 所用冰块可利用电冰箱的冰冻托盘或其它较大容器制成。治疗时工作人员用手持冰,冰用一纸巾保茯之,冰块直接接触于治疗局部皮肤,并在病灶区及其周围进行圆周活动,直至经过一个感觉周期病灶区感觉麻木时为止。一个感觉周期约需5~7分钟,感觉周期的顺序为:先感冷,而后感发烧,再感痒,最后麻木。
浸浴
❶局部浸浴: 容器中充以加有薄冰片或碎冰块的冷水,温度16~17℃,一般不要求更低的温度,因温度过低将使病人感到不适。治疗时将肢体浸入15~20分钟,浴中肢体应不时搅动浴水以免密接于体表的浴水形成温热层影响寒冷刺激。
❷全身浸浴: 浴盆中充以20~22℃的冷水,病人坐于浴盆中,浴水高度以达病人腰部为宜。治疗时间10~15分钟,浴中亦须经常搅动浴水,其理同局部浸浴。
喷射法 利用喷射装置将致冷剂喷射于病灶区及其周围皮肤。致冷剂多采用氯乙烷。一次治疗喷射三次,每次喷射5秒钟,间隔0.5~1分钟后再喷。皮肤破损时不宜应用,用于面部时应注意保护眼、鼻及口部。
循环冷却法
❶体表法: 用细的软导管绕制成盘状或帽状,放置于病灶体表或颈部,然后于导管中通以循环冷水以达局部致冷目的。
❷体腔法:将细软导管送入体腔,然后于导管中通以循环冷水进行冷却,如闭式胃囊冷却压迫法。
灌注法 如用冷水灌肠,冲洗阴道等。
注意事项
❶防止组织伤害: 据研究人类皮肤于被冷却至2.2℃之前不产生冰冻,如冰块按摩5分钟,皮肤温度约为15℃,皮下组织约为18℃,故一般冷疗法多不发生组织伤害。但个别病人基于先天性体质或由于治疗频度及手法不当等因素亦可发生无冷冻损伤称为冰灼伤。冰灼伤常发生于应用寒冷刺激24小时之内,表现为: 皮肤发红,肿胀,触痛。一般数日内消退,严重者可伴发脂肪坏死。对局部血循环障碍和皮肤温度觉迟钝的病人要注意防止冻伤。局部冷疗为保护组织可于皮肤上涂布油类。
❷冷变态反应: 冷疗时个别病人可出现冷变态反应,表现为:全身搔痒,面部发红,荨麻疹,关节痛,心动过速及血压下降等;又如于冷疗开始局部即有明显刺痛者,应立即停疗。
❸注意保温: 治疗时对非治疗部位需注意保温以防感冒。为避免因局部冷疗出现寒战反应,可在其他部位同时应用短波透热、红外线照射等。有报道指出同时配合热疗法可增强冷疗法的效果。
主要适应证 创伤包括运动创伤如捩伤、扭挫伤、撕拉伤等。矫形外科术后,急性刺激期关节病,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肌肉挛缩,急性腰痛,轻截瘫,轻偏瘫,褥疮,带状疱疹,瘙痒症,疖肿,毛囊炎,蜂窝织炎,上消化道出血,高热降温,中暑。
禁忌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疾病、肾脏疾病、膀胱疾病、冷致血红蛋白尿、对冷敏感者及厌恶寒冷者。

☚ 坎离砂疗法   冷冻疗法 ☛

冷疗法

cold therapy;frigotherapy

冷疗法lěng liáo fǎ

cold therap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