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冷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冷战lěngzhàn

指国家间除战争形式以外的敌对活动。


冷战lěngzhɑn

因着凉或害怕而身体发抖
 △ 打~。
【同】哆嗦 寒噤
【注意】 不要写成“冷颤”。
★冷藏 冷场 冷风 冷宫 冷箭 冷库 冷冰冰 冷不丁 冷飕飕 冷言冷语
★冰冷 清冷 阴冷

冷战lěngzhàn

〈名〉国际间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冷战时期│结束冷战。


冷战lěngzhɑn

〈名〉由于寒冷、害怕等原因而身体颤抖:打冷战。
【提示】又作“冷颤”。

冷战lěngzhàn

〈名〉 不直接使用武器的敌对活动和宣传攻势。特指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与“热战”相对。

冷战lěng zhan

由于害怕或骤然受冷,身体抽动。如:听见拍门,他不由地打了个~。

冷战

(一)lěngzhàn <名>指国际间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敌对行动。
(二)lěngzhan <动>因害怕或寒冷,浑身突然发抖。

冷战

(同)寒战 寒噤
(反)热战

冷战lěng zhàn

指国与国之间不使用武力的斗争。[英] cold war。1950年7月7日徐特立《读书日记》:“朝鲜南北之战虽是美国撑腰——挑拨者,仍属国内战争,但有转变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朝鲜初以冷战——政治战争即文字战争)。”1959年伍民《五四以来汉语词汇的一些变化》:“近年来吸收的‘导弹、火箭、核武器、氢弹、冷战’等等都用意译而不用音译。”◇冷仗、假战。

热战←→冷战rè zhàn ← → lěng zhàn

热战:使用武器的实际战争。
冷战: 国际间进行的不使用武器的斗争。
【例】 由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存在,世界之间的热战、冷战时有发生。

发抖

发抖

战(战抖;战动;发战;摇战;打战) 抖(抖战;抖动;抖颤;作抖;颤抖) 栗(颤栗;战栗) 栗(战栗) 颤(颤动;颤栗;打颤;发颤) 闪动 颠动 打噤 哆嗦瑟索 咳歌打战
身体颤动:颤多梭
因寒冷而发抖:发噤
因寒冷或害怕而牙齿打颤:逼齿
因寒冷或害怕浑身突然发抖:冷战 冷颤
畏缩战栗:缩栗
受刺激而猛烈抖动:积伶
因受外界刺激而身体不自主地颤动:哆(哆唆;哆嗦) 颤索 颤栗
颤抖,哆嗦:抖摔
咬紧牙关打颤:噤战
不停地颤动:哆哆嗦嗦
(由于害怕、生气或受到寒冷等原因而身体颤动:发抖)

另见:害怕 恐惧 生气 生病 寒冷

☚ 发抖   害怕得发抖 ☛

“冷战”“Coldwar”

对1946年以后美苏关系恶化的通俗说法。在没有直接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一系列的外交冲突发展成为公开的政治敌意,这种敌意由双方政府及其宣传工具的宣传攻击而加剧。冷战期间较为突出的一些争论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条约,共同安全计划,封锁柏林,柏林空运,对日和平条约,朝鲜战争,苏联实力在中欧和东欧的扩张,对德国的占领和德国的分裂。

冷战

冷战Lengzha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除直接武装进攻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敌对活动和实力对峙局面。“冷战”一词,由美国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于1946年初为美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演说稿中首先使用,称美国处在“冷战方酣之中”。1947年9月,美国政治评论家李普曼出版小册子《冷战》。此后,冷战一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则以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与之针锋相对,并决不让美国染指苏联直接影响的范围。美国把苏联视为实现霸权的唯一障碍。美、苏由战时同盟变为敌对关系,但双方都不愿也不敢放手一战。因此出现冷战局面。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为冷战开始的标志。50年代中期以前为冷战高潮阶段。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抛出“马歇尔计划”,组织“北约”集团。对此,苏联成立“欧洲共产党九国情报局”、“经互会”和“华约”集团与之对抗。除在欧洲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外,冷战亦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展开。美国利用冷战,加强对广大中间地带的控制。第一次柏林危机是这一时期全面冷战的顶峰。在冷战中也发生局部热战即朝鲜战争。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是由全面冷战走向部分缓和的阶段。由于冷战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对,也未能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从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签订开始,美、苏之间出现让步、妥协趋向。1955年7月,美、苏、英、法首脑举行自波茨坦会议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级会议。美、苏首脑于1959年9月举行戴维营会谈,1961年6月又举行维也纳会议。全面对峙逐步转向对话,苏、美谋求合作主宰世界,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但冷战仍然存在,出现过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冷战冲突。70年代以来进入全面缓和时期。美国是冷战的主要挑起者,许多国家先后被卷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 富尔顿演说   杜鲁门主义 ☛
冷战

冷战Lengzha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除直接交战外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1946年初,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为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演说稿中首先使用“冷战”一词,称美国处在“冷战方酣之中”。1947年9月,美国政治评论家李普曼出版小册子《冷战》。此后,冷战一词被广泛使用。美国是冷战的主要挑起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全面膨胀,成为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实现霸权的唯一障碍,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美、苏由战时同盟变为敌对关系。经过大战而强大起来的苏联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同时不许美国染指苏联直接影响的地区。冷战遂形成。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为冷战开始的标志。随后,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组织“北约”集团。对此,苏联成立“欧洲共产党九国情报局”、“经互会”和“华约”集团与之对抗。除在欧洲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外,冷战亦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展开。美国利用冷战借口所谓防御“共产主义扩张”,加强对广大中间地带的控制。第一次柏林危机是这一时期全面冷战的顶峰。在冷战中也发生局部热战即朝鲜战争。冷战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由于冷战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对,也未能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之间出现妥协趋势,苏联谋求合作主宰世界。出现过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冷战冲突。70年代以来缓和加速。一般认为80年代末冷战结束。

☚ 第三次科技革命   杜鲁门主义 ☛

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者把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统称为“冷战”。

冷战

冷战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除直接武力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 也指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关系处于严重紧张,但未爆发直接冲突的状态。是美国在战后外交中推行遏制政策,实施核威慑战略的产物。1946年初,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冷战的内容包括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煽动战争歇斯底里、进行原子战争恫吓、实施经济封锁、禁运,阻碍正常经济交往、援助反共政权、颠覆他国政府,干涉他国内政,进行反动宣传等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手段。1946年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的富尔敦演说和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 犹太复国主义   冷餐会 ☛
冷战

冷战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动的对社会主义国家除战争形式以外的敌对政策。1946年4月,美国参议员贝纳德·巴赫鲁首先使用这个名词,以后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又发表许多有关冷战的文章,“冷战”一词遂成为国际政治中常用术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的战败,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的衰落,美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冷战政策正是由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所决定的。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威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力量的壮大,因此美国的冷战政策必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革命人民。杜鲁门一再声言美国要领导世界。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国情咨文,声言要在全世界反对共产主义,维护和建立“自由制度”。接着美国又提出援助欧洲复兴以阻挡人民革命的马歇尔计划,并以援助开发落后地区为名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第四点计划。1949年4月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紧推行侵略扩张计划,到处建立军事基地,拼凑军事集团,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在国内则实施反民主政策,出现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美国发动的冷战遭到社会主义国家和进步人类的坚决抵制,美国霸主地位也逐渐动摇,国际局势走向缓和。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东欧各国政治局势发生剧烈变化,苏联国内出现种种困难,华沙条约解体,两霸争夺世界的局面逐渐为多极化趋势所代替,美国的冷战政策已无所施其伎。但是,冷战格局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美国作为头号帝国主义国家,还在继续采取武力威胁、经济封锁和思想渗透等手段,对社会主义各国实行“和平演变”,妄图在这些国家复辟资本主义制度,斗争是长期而复杂的,对此不能丧失警惕。

☚ 国际恐怖主义   新东方政策 ☛
冷战

冷战lengzhancold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美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进行的不包括公开战争在内的、相互敌视的政策和实践等一切活动的总称。“热战”的对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在欧洲和亚洲相继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美国跃升全球性的超级大国。美国要称霸世界,最主要的障碍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杜鲁门上台之后,就提出必须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的口号,制定了“遏制战略”,抛出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目的在于构建一道反苏的屏障,抵制社会主义势力的发展。对中国则实施了战略包围,拼凑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和“中央条约组织”,形成了一条“新月形防线”,还接连发动了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和武装侵占台湾,对中国实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政策。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冷战时期”。冷战过程中的斗争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军事集团长期对峙、政治斗争、经济制裁、秘密活动和军事威胁等。但帝国主义的冷战策略,终究没能阻止住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苏联、东欧解体以后,东西方关系由紧张趋于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

☚ 世界军事战略格局   军备与军备竞赛 ☛

冷战

cold war

冷战

cold war(二次大战后形成的持续40多年的美苏及其盟国之间或东西方之间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总称为冷战)~后时期post-cold war period/~分子cold warrior/~政治家cold warrior

冷战Cold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及其盟国之间公开而有限的敌对状态。这种“战争”只在政治、经济和宣传方面进行,很少诉诸直接武装冲突。是战后国际力量两极化发展的结果。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逝世后,美国右翼集团地位迅速上升。反共反苏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调。1946年初政论家斯沃普(Herbert Bayard Swope,1882—1958)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稿中首次使用“冷战”一词。同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富尔顿演说”公开煽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情绪。次年杜鲁门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表明的杜鲁门主义,则被认为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纲领。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遏制政策初步定型,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从杜鲁门主义的产生直到六十年代初被认为是尖锐冷战时期,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甚至诉诸局部战争。六十年代,两极化国际局势的打破使得两个超级大国不得不改变姿态。双方都发现传统的冷战政策已导致失败,开始采用一种更为灵活的政策,出现了有限缓和状态。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关系又趋紧张。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在对苏政策上采取强硬态度,开始了新一轮冷战。八十年代后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冷战气氛消减。随着苏联解体,冷战便告结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