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冷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冷害lenghaicool damage

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是在农作物生长季节, 0℃以上低温对作物的损害,往往又称低温冷害。冷害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 严重时某些组织遭到破坏。但由于冷害是在气温0℃以上, 有时甚至是在接近20℃的条件下发生的, 作物受害后, 外观无明显变化, 故有“哑巴灾”之称。
分布 冷害不仅出现在高寒地区, 温带、热带地区也有发生。中国、日本、朝鲜、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及秘鲁等国家都有冷害发生。冷害在春、夏、秋季都可出现,危害的农作物有水稻、高粱、玉米、谷子、豆类、果树、桑树及蔬菜等。中国的春季回暖以后,常有间歇性冷空气侵袭,形成倒春寒。夏季东北三省是冷害常发区(见东北冷害);南方夏初低温对早稻孕穗期也有危害:西北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偶遇夏季低温引起小麦败育。河北省1976年夏秋低温,70%~80%的麦茬作物成熟不好或不能成熟;南方各省双季晚稻的冷害也很严重(见寒露风),云南昆明地区低温年水稻空秕率为20%左右,严重年份达40%~50%;春季低温对南方早稻常造成烂秧死苗和僵苗(见倒春寒)。日本在70年代曾发生过3次严重冷害,其中1980年的一次冷害使农作物受害面积达206.5万公顷,农业总受害面积为288.6万公顷。
中国古代就有低温对农作物影响的记载,如公元前3 世纪的《吕氏春秋》中就提出:“仲夏……行春令,则五谷晚熟”。“季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日本从1935年开始对冷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逐步明确了水稻冷害的指标、关键期及其生理机制,鉴定和培育出耐冷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提出早育壮秧技术以及抗御冷害的综合措施,对大豆、小麦的冷害也进行了研究。中国从50年代开始对水稻低温烂秧和开花期冷害进行了研究。60年代初期分析了东北冷害对产量的影响。70年代以来系统地研究冷害的地区分布以及主要作物的冷害类型和危害关键期;并针对品种使用不当而加剧冷害的情况作出了农作物品种区划;此外,还提出水稻早育壮秧,旱田作物适时早播、地膜覆盖, 早熟丰产施肥技术等抗御冷害措施,在生产上发挥了作用。
机理 低温对农作物生理的影响主要是:❶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以各种作物在24℃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为100%计, 在12℃条件下大豆光合作用强度则为85%,水稻为81%,高粱为74%,玉米为62%。
❷减少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在24℃条件下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以100%计,在12℃时,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则为50%,磷为67%,钾为70%; 大豆对铵态氮的吸收为87%,磷为55%,钾为70%。
❸影响养分的运转。低温能妨碍光合产物和矿物质营养向生长器官输送,使正在生长的植物器官因养分不足而瘦小、退化或死亡;在幼穗伸长期,茎秆向穗部输送养分受阻,花药组织向花粉输送碳水化合物不正常,会妨碍花粉的充实和花药的正常开裂、散粉。灌浆过程中,低温不仅降低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减少,并且阻碍光合产物向穗部输送。
类型 低温冷害根据其危害机制,一般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❶延迟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会削弱植株生理活性,生育期显著延迟,不能正常成熟,引起减产。
❷障碍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长时期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如遇短时间低温,就会破坏生理机能,造成空粒而减产。
❸混合型冷害。作物生育初期遇低温,会延迟抽穗开花,抽穗开花期又遇低温危害,会造成不育和秕粒。从天气型上分,东北冷害可分为湿冷型、干冷型、霜冷型和阴冷型。南方秋季低温冷害通常分为干冷型、湿冷型和干风型3种。南方春季低温冷害则分为持续干冷型、低温阴雨型和阴雨转晴型3种,对水稻的危害多在秧苗期、三叶期和分蘖期分别导致水稻烂秧、死苗和僵苗。


冷害chilling injury

冰点以上的较低温度对蔬菜产品所引起的一种采后生理病害。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蔬菜对低温比较敏感,易发生冷害。冷害又会严重削弱产品原有的抗病性而导致病原菌的次生侵染,加重腐烂损失。
冷害常见于果菜,如番茄、茄子、甜椒、黄瓜、南瓜、西瓜、甜瓜、菜豆、莱豆、黄秋葵、甜玉米等; 一些根类和地下茎类蔬菜也有发生,如甘薯、芋、木薯、姜等。
温带气候下生长的叶菜一般不发生冷害。蔬菜冷害的临界温度因种类品种及成熟度不同而异,约在5~13℃之间,有的更高。
冷害的发生取决于作物对低温的敏感性、环境低温的程度和延续时间三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作物对低温的敏感性与其细胞内脂质所含脂肪酸的饱和程度有关,脂肪酸饱和程度高,遇低温易凝固,引起膜脂质由液晶态转变为凝胶态的相变,致使膜透性增强,进而导致多方面的生理失调,如呼吸和能量代谢异常,离子平衡被破坏,有毒物质等积累;脂质凝固也使细胞质粘度增大,因而原生质环流变慢甚或停止,造成各种细胞器的缺氧、缺能。冷害低温还会提高膜结合酶的活化能,并减少三磷酸腺甙(ATP),造成细胞能量短缺。在冷害临界温度以下,环境温度越低,延续时间越长,产品受害越重;若温度不很低,时间又较短,产品转入常温后可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而不表现冷害症状;如果温度虽不很低,但时间延长,或时间虽较短而温度很低,产品都将受到不可逆转的生理伤害。冷害还可以积累。如产品在采前受到5天的冷害温度影响,采后又经历5天冷害温度,其表现的受害程度约与连续10天的相仿。
冷害的症状因作物而不同,最常见的是水浸状或凹陷斑点,可发展连接成片块;有些作物呈现局部组织坏死,变褐至黑色;青熟果实不能正常完熟。遭受冷害的产品转入常温后,症状急速发展。冷害临界温度以下的温度可分为高、中、低三档,贮藏在高档温度下的产品,生理伤害轻,所以症状也轻;低档温度下生理伤害最重,但症状因温度很低而表现慢甚至受到抑制,所以看起来也较轻,但转入常温后就会发生爆发性的变化;中档温度介于两种情况之间,所以在贮藏中就显得较其他两个温度档次的症状严重。
为减轻冷害的损失,应避免冷害温度。如采前已受到冷害温度的影响,采后宜短时间放在较温暖处,或用缓慢降温的措施,可以不出现冷害症状。贮运中遇到冷害温度,用变温或间歇加温处理也可延缓冷害症状出现。

冷害cool injury

在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的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冷害可引起作物生育期延迟,或直接危害作物结实器官的形成,导致减产,是世界性灾害,中国冷害在春、夏、秋季都可出现,危害的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棉花、谷子、大豆、甘薯以及果树和蔬菜等。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春季冷害多为低温连阴雨天气造成,易使水稻烂秧、僵苗和死苗;对棉花播种和苗期生长极为不利;对开花的果树会影响授粉。夏季冷害对东北的水稻、棉花、玉米等秋熟作物危害很大,可使多数作物晚熟或不熟。对南方处于孕穗期的早稻也有危害。在西北河西走廊则会引起小麦败育。秋季冷害(亦即寒露风害),主要危害南方各省的双季晚稻,可使晚稻抽穗缓慢,不能正常开花授粉,空粒和落粒等而减产。冷害按危害机制可分为3种类型:
❶延迟型冷害。作物在营养生长期遭受较长时间的低温危害,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不能正常成熟,秕粒增多而减产。
❷障碍型冷害。作物在生殖生长期内(主要是颖花分化到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只须几天)低温,使作物生理机能受到破坏,造成空粒而减产。
❸混合型冷害。是延迟型冷害与障碍型冷害相继出现的冷害。此型冷害对作物的危害更为严重。

冷害

发生在温暖时期喜温作物的一种低温危害,包括水稻寒露风和东北夏季冷害等。中国东北6月平均气温20℃,若低于平均值2℃以上则可能使玉米等喜温作物发育延迟,或者使生殖生长发生障碍,若9月再气温低于常年,则霜冻来临时玉米不能很好成熟,从而造成大幅度减产。在春季3月末和4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连阴雨天气3天以上,易发生水稻烂秧;南方还有“五月寒”,气温低于20℃也对早稻等不利;秋季还有“寒露风”等冷害。

冷害

damage caused by low temperatur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