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冰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冰川bīngchuān高山或地球两极,沿地面倾斜方向移动的巨大冰体。 冰川bīngchuān〈名〉高山或极地的冰块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倾斜地面滑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冰川。 冰川bīngchuān【释义】 冰川bīng chuān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同时由于重力的原因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也叫冰河。1884年姚文栋译《日本地理兵要》卷九:“北方有冰川,水源甚近。东方有矢山、白山,其东为五家庄(八代郡)。”1927年武术尔科特《英文世界地理·引言》:“glaciers,冰川。”1941年谌亚达译《中国区域地理》第二章:“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s。” 冰块 冰块漂浮在水面的冰块:浮冰 ☚ 冰雹 水的各处 ☛ 冰川Glacier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由于重力的作用,冰川会向下流动,或流到平地,或流入湖泊大洋。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1630万平方千米)被冰川覆盖,其中大部分是在南极和格兰陵,其他地区仅约70万平方千米。加拿大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西部山脉和北极区的岛屿上。最长的冰川是位于育空地区和阿拉斯加的哈博德冰川,长达100千米。 冰川四川主要的水资源之一。由积雪经成冰作用形成,有 “固体水库”之称。大多分布于川西高原。该地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极高山约有50座,终年积雪,冰川发育。初步统计,四川省有冰川200多条,面积572.1平方千米,按全国平均冰川厚度52米计算,总储水量达297.5亿立方米,每年可产冰融水18.1亿立方米。冰融水夏季是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之一。著名的冰川有贡嘎山冰川、雀儿山冰川和海子山冰川,面积分别达297.5平方千米、76.5平方千米和117.6平方千米。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雪线高度4900米~5300米,冰川沿山脊东西两侧分布,共71条。其中海螺沟冰川最长,达13.6千米,有6.7千米已伸入森林中,末端现停于海拔2980米谷地中。 冰川冰川起着高山固体水库的作用,能稳定和调节河流径流量,是养育绿洲的宝贵水源。新疆的冰川数量多、规模大,冰川面积占全国的44%。新疆各内流水系冰川占全国内流水系的72.3%,有18条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大冰川,也是全世界中纬地带山岳冰川分布最多的地区。新疆共有冰川19374条,冰川面积25458.4平方千米。最大的两个冰川有天山汗腾格里峰的南英尼尔切克冰川和天山托木尔冰川。新疆冰川对新疆水资源储的水量相当于全疆地表径流的29倍左右,对新疆水资源的具有巨大的调节和稳定作用。 冰川长期存在于极地或高山地区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巨大天然冰体。全球冰川储量2406.4万km3,占地表淡水资源的69.5%。全球冰川总面积为1622.75万km2,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地球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分布于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面积达1380万km2,平均厚度为1720~2220m,最大厚度超过4000m。山岳冰川以亚洲中部山地最发达,喀喇昆仑山系有37%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有6条大冰川,每条长度均超过50 km。世界上最长的山谷冰川是阿拉斯加的胡巴特冰川,长150 km。中国最长的山谷冰川是喀喇昆仑山北麓的音苏盖提冰川,长42 km。中国冰川总面积约为58651km2,占亚洲冰川总面积的50%以上。淡水储量51322亿m3,年平均冰川径流量约为563亿m3,是亚洲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恒河及印度河等著名大河的水源。 冰川 冰川bingchuan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冰体。冰川是陆上重要水体之一。全世界冰川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大陆、格陵兰和北极诸岛,其余分布在中、低纬的高山地区,总面积达16227500平方公里 (见表),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储水量估算为24064100立方公里,占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68.7%。如果全球冰川都融化,海平面将升高70米左右。在地质历史上,最后一次冰期的冰川面积比目前大三倍以上,当时的海面比现在低100多米,许多岛屿和大陆相连。 世界冰川分布 ❶冰川冰的生成。构成冰川的主要物质是冰川冰,它是一种浅蓝透明的、具有可塑性的多晶冰体。从新雪落地到变成冰川冰要经过粒雪化作用和成冰作用。众所周知,雪花晶体表面的饱和水汽压与表面的曲率有关,曲率越大处,饱和水汽压越大。这样,水分子顺着水汽压力方向,从雪片的尖端和边缘向凹处移动;较小的冰晶通过升华—水汽迁移—凝华的相变过程,转移到较大的冰晶上。于是,积雪内冰晶数量减小,单个冰晶体积增大,形状逐渐变圆,经过一个消融季节的雪就成为粒雪。粒雪化作用结果,使冰晶体间孔隙减少,密度增大,一般大于0.4~0.5克/厘米3(新雪密度一般为0.05~0.07克/厘米3)。在自重压实下,粒雪互相联结合并,重新结晶,形成冰川冰,这是一种冷型成冰作用;还有一种暖型成冰作用,即暖季时,白天积雪的表层融化,融水渗浸,产生再冻结,是以粒雪为结晶核重新结晶的冰,晶粒大,密度大,气泡少,成冰历时短。因为暖型成冰作用伴有融水下渗过程,因此,属于渗浸成冰过程。当密度达到0.82~0.84克/厘米3时,冰晶间的空气被封闭,成为气泡,粒雪失去透气性和透水性能,成为冰川冰。冰川冰含气泡较多时成白色;反之成浅蓝色。 冰川冰的结构是成层的,它反映了冰雪积累的周期变化,在积累区形成之后,由于它有可塑性,经过运动输送到消融区(又称冰舌区),逐渐融化消失,由此构成一个冰川系统。 ❷冰川的类型。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分大陆冰盖(也称大陆冰川或冰被)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两大类。大陆冰盖面积大,冰层巨厚,分布不受下伏地形的限制,呈盾形,中部最高,冰体向四周辐射状地挤压流动。现在的大陆冰盖只有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大陆的高山区。冰川运动基本上受下伏地形所控制,以重力流的方式向下滑动,其规模和厚度远不及大陆冰盖。冰川按温度状态,分为极地冰川、亚极地冰川和温冰川。极地冰川其冰层全年温度均低于融点;若表面在夏季融化,而冰层大部分温度低于融点的称亚极地冰川;表层冰温冬季低于融点,而整个冰层温度接近融点的称温冰川。温冰川主要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故又称海洋性冰川。我国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东段和川滇横断山系的冰川均属于温冰川。 ❸冰川的积累、消融和物质平衡。冰川的物质收入主要是雪线以上积累区(粒雪区)的固态降水,周围山坡峰岭上的吹雪和雪崩也占有相当比重。欧洲阿尔卑斯山和北美阿拉斯加地区冬季多雪,属于冬季补给型。我国冰川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降水量65~90%集中于夏季,属于夏季补给型。积累区物质通过冰川运动,输送到下部消融区。当运动来的冰量大于消融量为正平衡,则雪线下降,冰川厚度增加。冰流速加大,冰舌末端向前推进;反之为负平衡,则雪线上升,冰川厚度减小,运动变缓,冰舌末端退缩。冰川的进退、雪线的升降,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固态降水积累量的大小和热量收支状况,或者说是气候波动的反映。 ☚ 沼泽 水文区划 ☛ 冰川 冰川Bingchuan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是陆地上重要水体之一。全世界冰川总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储水量估算约2 406.41万立方公里,占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68.7%。如果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将升高70米左右。形成冰川必须有永久积雪。地球表面上只有高纬或高山地区,那里的温度比较低,降雪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大。如果在某个高度上,全年的降雪量恰好被消融、蒸发殆尽,这样的高度称为雪线,又叫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以下的地区只能出现季节积雪,超过雪线高度的地方,才能出现永久积雪和冰川。世界各地雪线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热带地区雪线最高,但最高的雪线并不在赤道,而是在干燥的亚热带,以南纬20°—25°的安第斯山为最高(6 400米),中纬度的雪线位置急剧下降,在极圈以内雪线降低到海平面附近。由雪至冰的演变过程叫变质成冰作用。新雪落地不断发生升华、凝华和再结晶作用,使积雪内冰晶数目减少,直径不断增大,形状逐渐变圆,成为球状颗粒,叫做粒雪。粒雪化作用的结果,积雪中一部分空气被排出,密度增大。由粒雪变成冰川冰的成冰作用,按其变质性质,分冷型和暖型两种。冷型成冰作用是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巨厚的粒雪层对下部粒雪施加巨大的压力,排除粒雪层中的空气,并使粒雪互相联结合并,重新结晶,形成密度为0.9—0.92克/厘米3的浅蓝色的冰川冰。因此,属于重结晶成冰过程。这种成冰过程,即由新雪变成冰川冰,据美国在南极伯德站研究,需要300年。暖型成冰作用是当地气温较高,白天积雪的表层融化,融水下渗填充到粒雪层孔隙中,引起局部融化和再冻结,属于渗浸成冰过程。渗浸冻结或再结晶的冰晶粒径大、气泡少,呈半透明状,密度高于重结晶冰。渗浸成冰时间只需一二年或三五年。我国多数冰川都是由暖型成冰作用形成的。冰川冰的结构是成层的,冰川层次反映了冰雪积累的周期变化。冰川冰在积累区形成后,由于它有可塑性,在定向压力作用下沿坡向向下移动,于是就形成冰川。 ☚ 沼泽 地下水 ☛ 冰川又称“冰河”。是由积雪形成并能运动的冰体。一般分为源头的粒雪盆地和流出的冰舌两部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受重力和压力的作用而流动。 冰川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具有一定的运动规律、一定的形态和规模,并能长期存在。 冰川 冰川冰川是指分布在两极或高山地区、能自行运动,长期存在的天然冰体,是陆地表面重要水体之一。由大气固态降水的积累演变而成。《世界冰川目录资料编辑指南》 把面积超过0.1平方公里的冰体作为冰川编目和统计的对象。以雪线 (或平衡线) 为界,一般把冰川划分为积累区 (又称粒雪区) 和消融区 (又称冰舌区)。积累区的积雪变质成冰,经过运动输送到消融区,逐渐融化消失,由此构成一个冰川系统。 ☚ 雪线 土壤水 ☛ 冰川glacier 冰川glaci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