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冯雪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冯雪峰1903—1976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原名冯福春,笔名画室、吕克玉、何丹仁等。浙江义乌人。早年参加青年文学团体,写作诗歌、散文。1926年翻译了《新俄的无产阶级文学》等数部苏联著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编辑《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在此期间,还翻译出版了苏联、德国、匈牙利等国的几部文艺论著和小说。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1年任中共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同年底到江西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副校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到达陕北。1936年,党中央派他到上海工作,支持鲁迅的革命文艺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捕,入狱近两年。出狱后,从事著述和革命文艺活动。建国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病逝。著作甚多,主要有诗集《湖畔》、《春的歌集》,文艺论集《鲁迅论及其他》、《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轮廓》、《论<阿Q正传>》和杂文集、译作多种。

冯雪峰

雪峰年谱
雪峰纪事
回忆雪峰
雪峰啊雪峰
纪念冯雪峰同志
比我淋更多的雨——悼念雪峰同志
包子衍
张乐初
包子衍 袁绍发
楼适夷
韦君宜
李又然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版253页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168页
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版377页
人民日报1979年11月17日
光明日报1979年11月21日
人民日报1980年1月11日,李又然散文
集第172页
忆雪峰
冯雪峰二三事
冯雪峰在杭州
冯雪峰在故乡
徐懋庸与冯雪峰
父亲留给我的
诗人冯雪峰
冯雪峰简历及著作
回忆雪峰同志
冯雪峰在“左联”时期的文学活动
冯雪峰与左翼时期的几次文艺论争
忆雪峰老师
田一文
谢狱
董校昌
龚震沅
长风
冯夏熊
楼适夷
曲维
杜鹏程
徐光明
朱德发等
王永生
湖北日报1980年4月16日
羊城晚报1982年2月12日
杭州日报1983年3月13日
浙江日报1983年6月15日
*文坛1962年27期
诗刊1979年7期,作家的怀念第180页
诗刊1979年7期,新华月报1979年8期
延河1979年11期
延河1979年11期
复旦学报1980年2期
山东师院学报1980年2期
雪莲1980年3期

尊重事实 尊重历史——从《回忆鲁迅》看冯雪
王献永 王文彬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3期
灵山·冯雪峰·《灵山歌》
一个无私的忘我的人——纪念雪峰同志
徐润润
王士菁
上饶师专学报198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2期,中国出版年鉴
(1981)第324页
冯雪峰从瓦窑堡到达上海的时间考辨
冯雪峰与文艺批评
回忆雪峰同志二三事
冯雪峰——一位坚韧不拔的作家
冯雪峰在左联跟“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论争中
的立场和态度
李华盛
白崇义
饶子健
冯夏熊
李存煜
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2期
浙江学刊1982年3期
安徽革命史研究资料1982年6期
北疆1983年1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2期
缅怀冯雪峰同志
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
忆冯雪峰同志
初访神坛(第一夜)——回忆乡居的冯雪峰同志
(1-2)
刘哲民
施蛰存
李霁野
骆宾基
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2、3期
冯雪峰在上海设电台的经费来源
雪峰研究资料编目
两通书简寄深情——纪念冯雪峰先生逝世五周
马宣伟
包子衍
龚济民
历史知识1983年3期
资料与研究1983年3期
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3期
回忆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
冯雪峰与潘汉年
冯雪峰略传
我所知道的冯雪峰同志
冯雪峰在杭州的文学活动
冯雪峰
雪峰名、笔名、化名辑注
瞿秋白和冯雪峰
关于雪峰笔名的补正
最初的和最后的寓言——怀雪峰老人
雪峰晚年一二事
我所知道的冯雪峰
冯雪峰的笔名
夕阳,仍在放光发热——追忆雪峰的晚年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关心他人胜过自己
“以晶亮纯青的光,俯视着浓绿的大地
整顿上海地下党时期的雪峰同志
冯雪峰在长征中
我有义务为雪峰同志写几句
深切的怀念
冯雪峰(1-7)
赤子常怀报国心——冯雪峰在青少年时代
悼雪峰
叶苓
包子衍
包子衍
唐弢
董校昌
易新鼎
徐光明
陈辉
李丹
黄永玉
陈早春
胡愈之
包子衍
陈早春
蒋路
沈可人 罗迦
田仲济
王尧山
莫文骅 苏进
宋任穷
胡 风
陈早春
叶径韬
丁玲
新文学史料1983年4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3年5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7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9期
浙江学刊1984年1期
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1期
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4期
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5期
文艺研究1984年6期
编辑之友1985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4期
出版工作1985年4-11期
西湖1985年8期
丁玲文集第5卷第179页,丁玲选集第3
卷第218页,作家和怀念第175页
不屈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记冯雪峰同志在
上饶集中营
林秋上饶集中营第69页
冯雪峰
出版界逝世人物志:冯雪峰(1903-1976)
逝世人物:冯雪峰(1902-1976)
新闻界名人介绍:冯雪峰(1903-1976)
方雪纯等*中共人名录第78页
中国出版年鉴(1982)第115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0)第130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87页
冯雪峰
冯雪峰(1906-)
林曼叔等
李立明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辑第7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20页

冯雪峰传略
冯雪峰
冯夏熊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150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72页,中国
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39页
冯雪峰
冯雪峰(1903-1976)
怀念雪峰同志
纪念雪峰
阿英
张敏孝
杨尘
巴金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2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79页
文学回忆录第92页
巴金选集第9卷第582页,怀念集第174
义乌多文人(冯雪峰)
冯雪峰
鲁迅与冯雪峰
王煊城
魏桥等
马蹄疾
两浙山水·历史·人物第91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304页
*鲁迅与浙江作家第129页

冯雪峰

冯雪峰论
冯雪峰评传
冯雪峰评传
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作家和诗人冯雪峰同志
追悼会在京举行
文克坚
陈早春 万家骥
吴长华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11页
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553页
上海书店1995年版248页
人民日报1979年11月18日
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的开拓者——纪念冯雪峰
同志逝世十周年
吴长华文学报1986年3月13日
纪念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冯雪峰
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
战斗、友谊与诗——悼念冯雪峰同志逝世十周
唐达成
翟仲卿
赖少其
文艺报1986年3月15日
人民政协报1986年9月9日
光明日报1986年3月16日,文艺报1986
年5月10日
首届冯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侧记
冯雪峰(8—20)
论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思想
追念雪峰同志
鲁迅研究的开拓者——冯雪峰
一次民主、求实的学术讨论会——冯雪峰学术
讨论会记略
陈早春
陈早春
朱玉智
韦君宜
郑择魁
学喆
新文学论丛1983年3期
出版工作1985年12期,1986年1—12期
重庆师院学报1986年1期
人民文学1986年1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2期
文学评论1986年3期
冯雪峰和《水浒》
鲁迅研究史上的冯雪峰
全国第一次冯雪峰学术讨论会综述
冯雪峰的杂文理论贡献
抗战时期雪峰的文学活动
雪峰——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阐述者和
发展者
刘国盈
袁良骏
徐光明
陈福康
韩文敏
唐弢
北京师院学报1986年3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6年3期
文史哲1986年4期
晋阳学刊1986年4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6年4期
中国1986年4期
为逝世十年的冯雪峰同志答辩——读《懒寻旧
梦录》后,并纪念雪峰逝世十周年
李何林南开学报1986年6期
在“第三种人”论争中的冯雪峰(日)前田利昭 潘
世圣摘译
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6期
雪峰文艺思想概观——读《冯雪峰论文集》
关于冯雪峰鲁迅论的形成和特点——《冯雪峰
论》的一章
白崇义
文克坚
批评家1986年总8期
鲁迅研究1987年11期
曾经龙虎风云会,最解天朝始末题——冯雪峰
和他的《小天堂》
陈琼芝中华英烈1988年1期
雪峰与党的文艺统一战线
从一首佚诗看冯雪峰
诽誉落尽见真淳——冯雪峰与几位名人
冯雪峰生平补遗
李何林与冯雪峰——文艺思想的知音
在政治大批判漩涡中的冯雪峰
白崇义
陈山
冼悁
陈兴武
蔡清富
史索 万家骥
浙江学刊1988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3期
名人传记1988年8期
文教资料1989年4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92年2期

关于冯雪峰1936—1937年在上海情况的新史
程中原新文学史料1992年4期
党中央领导人给冯雪峰的函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室供稿
新文学史料1992年4期
致冯雪峰(1936年7月6日)
他手中真如捏着一团火——我所知道的《瞿秋
白文集》出版情况并记雪峰同志
张闻天 周恩来
王士著
党的文献1992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93年2期
回忆雪峰同志
记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同志
冯雪峰(1902—1976)
卢鸿基
顾学颉
新文学史料1995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95年3期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18页
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冯雪峰
(1903—1976)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59页
“今天不谈别的,就谈鲁迅”——毛泽东与冯雪
陈微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40页
在政治大批判漩涡中的冯雪峰史索 万家骥名人与冤案——中国文坛档案实录(二)第
145页
我所知道的冯雪峰胡愈之名人与冤案——中国文坛档案实录(二)第
190页
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关于“两个口号”问题茅盾名人与冤案——中国文坛档案实录(二)第
198页
深切的怀念胡风口述 梅
志整理
名人与冤案——中国文坛档案实录(二)第
204页
夕阳,仍在放光发热——追忆雪峰的晚年陈早春名人与冤案——中国文坛档案实录(二)第
211页
只留清气满乾坤蒋路名人与冤案——中国文坛档案实录(二)第
234页
我有义务为雪峰同志写几句宋任穷名人与冤案——中国文坛档案实录(二)第
246页
冯雪峰(1903—1976)
冯雪峰(1902—1976)
马洪武等编写
京声 溪泉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22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75页
冯雪峰

冯雪峰1903—1976

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福春,笔名画室、何丹仁等。浙江义乌人。1922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与汪静之等创立湖畔诗社,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1926年开始翻译苏联文艺论著。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在上海结识鲁迅,并在鲁迅指导下参加革命文学活动,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宣部文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到江西苏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皖南事变后被捕,囚于上饶集中营近两年,在狱中坚持斗争。1942年出狱后到重庆从事统战工作和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文联常委、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他的著作有诗集《真实之歌》,论著《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野草〉》《回忆鲁迅》《雪峰寓言》以及译作《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有《雪峰文集》。

☚ 台静农   范存忠 ☛
冯雪峰

冯雪峰1903.6.2—1976.1.31

原名冯福春。曾用名李允生、冯诚之。笔名有雪峰、画室、洛扬、丹仁、吕克玉等。浙江义乌人。生于偏僻小山村的农民家庭,自幼放牛,干过各种农活。10岁入私塾读书。1918年县立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金华浙江第七师范学校。1921年在杭州参加由朱自清、叶圣陶、柔石、潘漠华等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并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处女诗作《到省议会旁听》,从此倾力于新诗创作。1922年与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组织湖畔诗社,先后出版新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他们的诗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大胆地抒写青年男女的恋情,在当时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论争,得到进步文学界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朱自清曾对他们开拓“五四”以来中国情诗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指出: “中国缺少情诗,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1925年春到北平,在北京大学旁听,同时当校对、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在应修人主编的《支那二月》发表诗与散文。1926年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工作。1928年12月在上海经柔石介绍结识了鲁迅,参加《萌芽月刊》和“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的编辑。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工作,为12个基本成员之一。1930年与鲁迅、柔石、郁达夫等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后又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为纪念“左联”五烈士,在鲁迅协助下秘密编辑出版《前哨》杂志,又协助丁玲筹办《北斗》月刊。1933年到江西瑞金,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陕北,1936年4月,受党中央委派去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这期间,他支持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笔录了鲁迅《论我们的文学运动》和《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协助鲁迅起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后又参加主持鲁迅的丧事。1941年被捕,在上饶集中营囚禁近两年,写成诗集《真实的歌》(重庆作家书屋1943年版)。其中《灵山歌》以对灵山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对革命的热烈向往和坚定信念。适夷曾评论说:“如果过去的诗是青春的歌唱,那么,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则已变为灵魂的悲烈的呼喊”(《诗人冯雪峰》)。毛泽东也曾对诗集《真实的歌》给予高度的评价。1943年在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党的文化工作。1946年2月到上海,继续从事统战工作和文化工作。出版诗集《灵山歌》(上海作家书屋1946年版),以及寓言集《今寓言》(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上海作家书屋1949年版)。1948年任时代出版社编辑。建国后,历任上海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和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1958年被错划右派,1979年平反。建国后出版的作品有: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1951年),寓言集《雪峰寓言》(1952年)、《寓言》(1956年),诗集《雪峰的诗》等。他的一生,还出版了众多的论文集、散文集和翻译著作,另有许多诗文散见于建国前后的备地报刊。

☚ 冯宪章   冯蕉衣 ☛

冯雪峰

冯雪峰1903.6.2—1976.1.31

原名福春,后改名雪峰。笔名有画室、吕克玉、成文英、丹仁等,浙江义乌人。1921年进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1923年,与应修人等结成湖畔诗社,出版诗集《湖畔》等。1925年在北京大学旁听并自修日语。1928年结识鲁迅先生,编辑《萌芽》月刊,出版《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左联”筹备工作,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编辑《前哨》和《十字街头》杂志。1932年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宣传部长,年底到江西瑞金,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回上海,与鲁迅、胡风等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并用O·V笔录形式为病中的鲁迅代拟几篇文稿。1941年被捕,1943年出狱后到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做统战工作。1949年后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冯雪峰写过诗,与他人合出过《湖畔》、《春之歌集》;也写过研究鲁迅的专著《鲁迅论及其他》、《回忆鲁迅》等。抗战时期,他是师承和发展鲁迅杂文传统,并有自己独特风格,影响较大的杂文家,杂文集有《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雪峰文选》、《过来的时代》等。朱自清认为他的杂文创作展示了杂文的“新作风”和“新机能”,能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中创造性地表现“科学的历史方法和历史真理”(《历史在战斗——评冯雪峰的<乡风与市风>》)。如《还好主义》剖析了中国国民的两重性,《简论市侩主义》解剖了市侩主义的人生哲学,《谈士节兼论周作人》从纵横两方面剖析了中国历史上“士节”的各个方面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冯雪峰的杂文,标志着偏于思辨的杂文创作所达到的新高度。

☚ 冯至   司马訏 ☛

冯雪峰

中国作家。1903年6月2日生,1976年1月31日去世。浙江义乌人。1930年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后曾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新哨》主编。1933年到中央苏区,任瑞金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1943年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文化工作和统战工作。1949年5月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协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1、2届委员。著有《雪峰文集》4卷,另有大量译著。曾主持重版《鲁迅全集》20卷本,出版经整理、注释的《鲁迅全集》10卷本、《鲁迅译文集》10卷本及大量鲁迅著作单行本。

冯雪峰

218 冯雪峰1903—1976

现代诗人、文艺理论家。原名冯福春,笔名有画室、吕克玉等。浙江义乌人。1921年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校时参加了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写新诗。次年与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结成湖畔诗社,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1925年到北京继续发表新诗和散文,后着手翻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结识鲁迅,并与之编辑《萌芽》月刊。此期翻译介绍了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等理论著作。1929年底参与筹备“左联”,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后任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34年长征到延安。1936年被中央派去上海,支持鲁迅等人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口号。1941年因皖南事变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近两年。1946年到上海工作。在此前后多有诗集、论文集、剧本、寓言集出版。全国解放后,历任上海文联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备受迫害,死后于1979年平反。近年出版《冯雪峰论文集》、《雪峰文集》等。

☚ 梁实秋   沈从文 ☛
冯雪峰

冯雪峰1903—1976Feng Xuefeng

现代诗人、文艺理论家。浙江义乌人。原名冯福春,笔名有雪峰、画室、洛扬等。1922年在杭州求学期间,与友人组成“湖畔诗社”,开始诗歌创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到中央苏区,后来参加了长征,1936年受党派遣到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41年曾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二年多,获释后直至解放战争胜利, 一直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雪峰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主要行政领导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6年1月去世。
冯雪峰主要著述有:诗集《湖畔》、《春的歌集》(与人合作)、《真实之歌》、《雪峰的诗》,文学论著《回忆鲁迅》、《鲁迅的文学道路》等,1981年《雪峰文集》出版。
青年时期的冯雪峰是湖畔诗社的成员,他以青年人的真切感受,吟咏爱情,礼赞母爱,讴歌自然,他也敏锐地觉察到了人间的苦难。这些诗感情真率纯朴,风格清新明丽,在当时为年轻人所喜爱。
冯雪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也有卓越的建树。30年代他在上海主要开展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工作,并编译过《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此外,他也是鲁迅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早在30年代,他就指出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奠基者地位。解放后,他以鲁迅的学生和战友的身份,写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回忆鲁迅的文章。

☚ 冯至   臧克家 ☛

冯雪峰1903—1976

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浙江义乌人。1922年与汪静之等人发起组织湖畔诗社。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筹备工作和领导工作。编辑过《萌芽》、《前哨》等杂志。著有诗集《真实之歌》,《雪峰的诗》,寓言集《雪峰寓言》,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等。他以鲁迅晚年战斗生活见证人和战友身份所写的回忆鲁迅的文章,素为研究者所重视。

冯雪峰

冯雪峰1903—1976

现代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诗人、作家。原名福寿。浙江义乌人。早年先后就读于金华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和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过朱自清、叶圣陶主持的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春与同学潘漠华、汪静之和诗友应修文四人结成湖畔诗社。合出白话诗集《湖畔》、《春的歌集》。1925年在北京大学旁听。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从事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等方面的文献,为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及其理论寻找到了借鉴和依据。并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革命与知识分子》。不久,结识了鲁迅,成为鲁迅的挚友和党与鲁迅的联系人。1929年底,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至1933年,负责左翼文化战线的工作,是重要领导人之一。任中共左翼党团书记,并与鲁迅、柔石、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后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属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并主编和参与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巴尔底山》、《前哨》、《十字街头》等。编译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在与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中,组织论争,成果卓著。抗战时期,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途中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高级班政治教员等职。1936年4月,受党中央委托到上海工作,向鲁迅和文化界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指示,并支持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笔录了鲁迅的《论我们的文学运动》和《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创作了以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39年任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1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狱中作新诗数十首,结集为《真实之歌》和《灵山歌》。1942年11月经中央组织营救,保释出狱。次年到重庆,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写有大量杂文、论文和寓言,还有关于鲁迅的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等职。1954年起先后被撤销《文艺报》主编等职,又受“胡风事件”株连后受到批判,被错判成“右派”,停止了他公开创作的权利。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的错案平反,恢复了他的党籍和政治名誉。

☚ 柔石   巴金 ☛

冯雪峰1903~1976Feng Xuefeng

contemporary poet and literature theory critic,his penname was Huashi. Works: Song of Truth,Country Winds and City Winds,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