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冯雪峰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冯雪峰1903—1976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原名冯福春,笔名画室、吕克玉、何丹仁等。浙江义乌人。早年参加青年文学团体,写作诗歌、散文。1926年翻译了《新俄的无产阶级文学》等数部苏联著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编辑《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在此期间,还翻译出版了苏联、德国、匈牙利等国的几部文艺论著和小说。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1年任中共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同年底到江西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副校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到达陕北。1936年,党中央派他到上海工作,支持鲁迅的革命文艺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捕,入狱近两年。出狱后,从事著述和革命文艺活动。建国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病逝。著作甚多,主要有诗集《湖畔》、《春的歌集》,文艺论集《鲁迅论及其他》、《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轮廓》、《论<阿Q正传>》和杂文集、译作多种。 冯雪峰
冯雪峰
冯雪峰 冯雪峰1903—1976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福春,笔名画室、何丹仁等。浙江义乌人。1922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与汪静之等创立湖畔诗社,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1926年开始翻译苏联文艺论著。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在上海结识鲁迅,并在鲁迅指导下参加革命文学活动,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宣部文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到江西苏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皖南事变后被捕,囚于上饶集中营近两年,在狱中坚持斗争。1942年出狱后到重庆从事统战工作和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文联常委、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他的著作有诗集《真实之歌》,论著《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野草〉》《回忆鲁迅》《雪峰寓言》以及译作《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有《雪峰文集》。 ☚ 台静农 范存忠 ☛ 冯雪峰 冯雪峰1903.6.2—1976.1.31原名冯福春。曾用名李允生、冯诚之。笔名有雪峰、画室、洛扬、丹仁、吕克玉等。浙江义乌人。生于偏僻小山村的农民家庭,自幼放牛,干过各种农活。10岁入私塾读书。1918年县立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金华浙江第七师范学校。1921年在杭州参加由朱自清、叶圣陶、柔石、潘漠华等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并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处女诗作《到省议会旁听》,从此倾力于新诗创作。1922年与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组织湖畔诗社,先后出版新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他们的诗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大胆地抒写青年男女的恋情,在当时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论争,得到进步文学界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朱自清曾对他们开拓“五四”以来中国情诗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指出: “中国缺少情诗,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1925年春到北平,在北京大学旁听,同时当校对、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在应修人主编的《支那二月》发表诗与散文。1926年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工作。1928年12月在上海经柔石介绍结识了鲁迅,参加《萌芽月刊》和“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的编辑。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工作,为12个基本成员之一。1930年与鲁迅、柔石、郁达夫等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后又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为纪念“左联”五烈士,在鲁迅协助下秘密编辑出版《前哨》杂志,又协助丁玲筹办《北斗》月刊。1933年到江西瑞金,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陕北,1936年4月,受党中央委派去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这期间,他支持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笔录了鲁迅《论我们的文学运动》和《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协助鲁迅起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后又参加主持鲁迅的丧事。1941年被捕,在上饶集中营囚禁近两年,写成诗集《真实的歌》(重庆作家书屋1943年版)。其中《灵山歌》以对灵山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对革命的热烈向往和坚定信念。适夷曾评论说:“如果过去的诗是青春的歌唱,那么,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则已变为灵魂的悲烈的呼喊”(《诗人冯雪峰》)。毛泽东也曾对诗集《真实的歌》给予高度的评价。1943年在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党的文化工作。1946年2月到上海,继续从事统战工作和文化工作。出版诗集《灵山歌》(上海作家书屋1946年版),以及寓言集《今寓言》(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上海作家书屋1949年版)。1948年任时代出版社编辑。建国后,历任上海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和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1958年被错划右派,1979年平反。建国后出版的作品有: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1951年),寓言集《雪峰寓言》(1952年)、《寓言》(1956年),诗集《雪峰的诗》等。他的一生,还出版了众多的论文集、散文集和翻译著作,另有许多诗文散见于建国前后的备地报刊。 ☚ 冯宪章 冯蕉衣 ☛ 冯雪峰 冯雪峰1903.6.2—1976.1.31原名福春,后改名雪峰。笔名有画室、吕克玉、成文英、丹仁等,浙江义乌人。1921年进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1923年,与应修人等结成湖畔诗社,出版诗集《湖畔》等。1925年在北京大学旁听并自修日语。1928年结识鲁迅先生,编辑《萌芽》月刊,出版《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左联”筹备工作,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编辑《前哨》和《十字街头》杂志。1932年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宣传部长,年底到江西瑞金,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回上海,与鲁迅、胡风等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并用O·V笔录形式为病中的鲁迅代拟几篇文稿。1941年被捕,1943年出狱后到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做统战工作。1949年后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冯雪峰写过诗,与他人合出过《湖畔》、《春之歌集》;也写过研究鲁迅的专著《鲁迅论及其他》、《回忆鲁迅》等。抗战时期,他是师承和发展鲁迅杂文传统,并有自己独特风格,影响较大的杂文家,杂文集有《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雪峰文选》、《过来的时代》等。朱自清认为他的杂文创作展示了杂文的“新作风”和“新机能”,能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中创造性地表现“科学的历史方法和历史真理”(《历史在战斗——评冯雪峰的<乡风与市风>》)。如《还好主义》剖析了中国国民的两重性,《简论市侩主义》解剖了市侩主义的人生哲学,《谈士节兼论周作人》从纵横两方面剖析了中国历史上“士节”的各个方面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冯雪峰的杂文,标志着偏于思辨的杂文创作所达到的新高度。 ☚ 冯至 司马訏 ☛ 冯雪峰中国作家。1903年6月2日生,1976年1月31日去世。浙江义乌人。1930年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后曾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新哨》主编。1933年到中央苏区,任瑞金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1943年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文化工作和统战工作。1949年5月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协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1、2届委员。著有《雪峰文集》4卷,另有大量译著。曾主持重版《鲁迅全集》20卷本,出版经整理、注释的《鲁迅全集》10卷本、《鲁迅译文集》10卷本及大量鲁迅著作单行本。 冯雪峰 218 冯雪峰1903—1976现代诗人、文艺理论家。原名冯福春,笔名有画室、吕克玉等。浙江义乌人。1921年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校时参加了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写新诗。次年与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结成湖畔诗社,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1925年到北京继续发表新诗和散文,后着手翻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结识鲁迅,并与之编辑《萌芽》月刊。此期翻译介绍了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等理论著作。1929年底参与筹备“左联”,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后任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34年长征到延安。1936年被中央派去上海,支持鲁迅等人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口号。1941年因皖南事变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近两年。1946年到上海工作。在此前后多有诗集、论文集、剧本、寓言集出版。全国解放后,历任上海文联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备受迫害,死后于1979年平反。近年出版《冯雪峰论文集》、《雪峰文集》等。 ☚ 梁实秋 沈从文 ☛ 冯雪峰 冯雪峰1903—1976Feng Xuefeng现代诗人、文艺理论家。浙江义乌人。原名冯福春,笔名有雪峰、画室、洛扬等。1922年在杭州求学期间,与友人组成“湖畔诗社”,开始诗歌创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到中央苏区,后来参加了长征,1936年受党派遣到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41年曾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二年多,获释后直至解放战争胜利, 一直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雪峰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主要行政领导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6年1月去世。 ☚ 冯至 臧克家 ☛ 冯雪峰1903—1976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浙江义乌人。1922年与汪静之等人发起组织湖畔诗社。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筹备工作和领导工作。编辑过《萌芽》、《前哨》等杂志。著有诗集《真实之歌》,《雪峰的诗》,寓言集《雪峰寓言》,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等。他以鲁迅晚年战斗生活见证人和战友身份所写的回忆鲁迅的文章,素为研究者所重视。 冯雪峰 冯雪峰1903—1976现代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诗人、作家。原名福寿。浙江义乌人。早年先后就读于金华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和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过朱自清、叶圣陶主持的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春与同学潘漠华、汪静之和诗友应修文四人结成湖畔诗社。合出白话诗集《湖畔》、《春的歌集》。1925年在北京大学旁听。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从事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等方面的文献,为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及其理论寻找到了借鉴和依据。并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革命与知识分子》。不久,结识了鲁迅,成为鲁迅的挚友和党与鲁迅的联系人。1929年底,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至1933年,负责左翼文化战线的工作,是重要领导人之一。任中共左翼党团书记,并与鲁迅、柔石、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后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属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并主编和参与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巴尔底山》、《前哨》、《十字街头》等。编译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在与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中,组织论争,成果卓著。抗战时期,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途中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高级班政治教员等职。1936年4月,受党中央委托到上海工作,向鲁迅和文化界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指示,并支持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笔录了鲁迅的《论我们的文学运动》和《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创作了以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39年任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1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狱中作新诗数十首,结集为《真实之歌》和《灵山歌》。1942年11月经中央组织营救,保释出狱。次年到重庆,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写有大量杂文、论文和寓言,还有关于鲁迅的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等职。1954年起先后被撤销《文艺报》主编等职,又受“胡风事件”株连后受到批判,被错判成“右派”,停止了他公开创作的权利。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的错案平反,恢复了他的党籍和政治名誉。 ☚ 柔石 巴金 ☛ 冯雪峰1903~1976Feng Xuefengcontemporary poet and literature theory critic,his penname was Huashi. Works: Song of Truth,Country Winds and City Winds,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