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冯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冯至?—1918前

浙江诸暨人
著有《史绎》。
字:绍泰
号:森斋


冯至1905—1993

河北涿县人
中共党员。德国语言文学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曾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著有《昨日之歌》、《十年诗钞》、《山水》、《东欧杂记》、《伍子胥》、《杜甫传》、《诗与遗产》、《冯至诗文选集》、《冯至选集》等,译有《哈尔茨山旅行记》、《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原名:冯承植
乳名:立群
字:君培
笔名:冯至、鸟影、皉皉
西文笔名:C.P.

冯至

诗人冯至
冯 至
冯 至
刘士杰
方雪纯等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文艺报1983年4期,文苑掇英74页
*中共人名录第511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5分册第20页
冯 至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辑第12页
冯 至
冯至自传
冯 至
李立明*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17页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140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129页
冯 至
冯 至
鲁迅和冯至
陆耀东
舒 兰
彭定安 马蹄疾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729页
*抗战时期的新诗作家和作品第157页
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上卷)第365页

冯至

冯至评传
我与中国古典文学——答编辑部问
诗人笔名趣谈——冯至
诗人冯至与歌德奖章
冯至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冯至与德国文学
访诗人冯至
海德贝格记事
冯至传略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先生
冯至传略
十四行诗人——冯至
心中的丰碑——悼念冯至先生
冯至同志生平
蒋勤国
冯至
国成等
周棉
周棉
杨武能
柏生
冯至
蒋勤国
季羡林
周棉
关国煊
陆耀东
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87页
文史知识1984年7期
诗人1984年12期
艺谭1986年3期
汉江论坛1986年7期
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2期
新观察1987年11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2期
晋阳学刊1989年6期
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92年3期
*传记文学1993年63卷1期
新文学史料1993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93年2期
笃挚其情,清明其貌——缅怀冯至老师
日耳曼语言学家冯至获日耳曼学奖
著名作家学者冯至在北京逝世
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冯至(1905—
1993)
李野光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新文学史料1995年1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62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69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64页
冯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编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第711页

1

(词)近现代·冯至

① (1925年)。(初收《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雨意凄迷酒意寒。

秋深始觉夹衣单。

细数年来苦与乐。

只说。

藕花香里梦伊难。

纵使一朝梦见了。

又道。

花须凋落叶须残。

不若临风常想象。

惆怅。

芳名题遍百花笺。

冯至

冯至1905—1993

诗人、翻译家。原名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入北京大学学习。1923年参加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与原浅草社在北京的成员组成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1930年去德国留学,攻读文学和哲学。他早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青春和爱情,少数诗作表示对劳动者的同情,流露出低回孤寂的情绪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企求。抗战后,诗作较为明显地由自由体向格律诗变化,这些作品后来集为《十四行诗集》。他善于摄取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场景,从中写出一些耐人咀嚼的人生哲理,技巧圆熟。另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89年任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著有《十年诗抄》《东欧杂记》《杜甫传》,主编《德国文学简史》,翻译出版海涅诗文多种。有《冯至诗选》《冯至学术精华录》。

☚ 罗念生   孙大雨 ☛
冯至

冯至1905.9.17—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笔名有琲琲、鼎堂、CP等。河北涿县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在中学时期对新诗发生兴趣,开始写新诗。1921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在《创造季刊》上发表新诗。同年暑期参加在上海创立的文艺团体浅草社,并在《浅草季刊》上发表诗与散文。1925年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参加《沉钟周刊》、《沉钟》半月刊的编辑工作。1927年春,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由北新书局出版。上卷是抒情短诗,多取材于平淡的日常生活,感情真挚细腻,抒写幽婉动人。鲁迅称誉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下卷是以传说为题材的4篇叙事诗,叙述的都是凄艳的爱情故事。朱自清推许他的叙事诗“堪称独步”。同年在北京大学德文系毕业,到哈尔滨第一小学教授国文。1928年新年放假时,写成长诗《北游》。暑期回到北京,在孔德学校任教,业余从事创作,在《华北日报》副刊上不时地发表诗文。1929年在北平沉钟社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诗风依然幽婉,但有了更多的现实内容。1930年与废名(冯文炳)合编《骆驼草》周刊,在该刊上发表诗文。同年10月去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和海岱山学习哲学和文学,对里尔克的诗发生极大兴趣。1935年9月回国。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任教。抗战爆发后,随同济大学辗转迁徙,于1939年初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德语,课余主要读杜甫的诗和歌德的著作。此外,爱读陆游的诗、鲁迅的杂文、尼采的著作。1941年春开始翻译俾德曼编的《歌德年谱》,详加注释。同年重新写诗,一年之内写成27首十四行诗,按内容编成《十四行集》,于1942年5月由桂林明日社出版。他的十四行诗,情景交融地表现沉思的理致,说理而不生涩,被人称作是“沉思的诗”。1946年7月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同年出版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1947年出版散文集《山水》。建国后历任北大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曾出版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年),传记《杜甫传》。(1952年),诗集《西郊集》(1958年)、《十年诗抄》(1959年)等。此外,还翻译出版了海涅的《哈尔茨山旅行记》(1954年)、《海涅诗选》(1956年)、《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年)等多种译著。

☚ 包白痕   冯乃超 ☛

冯至

冯至

(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诗歌卷)写过杂文、散文。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有《山水》一种。作者有感于人世的纷争与丑恶,遂题注于“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希望从“那朴质的原野”中取得促成自己“生长”和“忍耐”的“精神食粮”(《山水·后记》)。因此给那些未曾受到近代文明影响的山村荒野以充满诗意的描写。《罗迦诺的乡村》写出了“山水”的恬静、平和以及那里的疏淡无事的居民的质朴、可爱; 《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和《一裸老树》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单纯情感的呼唤; 《人的高歌》是人的使命这一哲理命题的寓言式的表现;而《赤塔以西》、《怀爱西卡卜》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作者以素淡的文笔写山写水,写人写事,看似质朴,却十分自然动情,他善于以简省的文笔有力地勾勒自然景物的轮廓,并造成纯净透明的诗的气氛;描写有疏有密,有意留下想象的空间,造成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丘东平   冯雪峰 ☛

冯至

 现代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五四时期为“浅草——沉钟社”主要成员,曾被鲁讯称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写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等。

冯至

1905年生,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7年北京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有关唐诗研究的著作有《杜甫传》、《杜甫诗选》等。
冯至的《杜甫传》给读者详细介绍了诗人在他那个时代如何生活、奋斗、创作,以及诗人如何反映那个时代。作者认为“杜甫诗集之所以能显示出它的完整性和一贯性,主要是由于诗人爱国爱民的政治热情是始终不渝的,忠于艺术的创作热情是一生不懈的”。在评论杜诗和它的遭遇时,作者提出:前人“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的说法不符合我国诗歌传统的实际。对于杜诗的评价,作者的看法是:杜甫的诗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取了南北朝一些诗人的艺术技巧,最大的贡献则在于他以优良传统为基础进行了大胆革新。在思想内容上,由于忧国忧民的热忱,“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不敢道”。在艺术形式上,“他融汇古今,摭取群书,采用口语,发挥极大的独创性”。杜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尤其是长篇古体诗,“不仅多记当时事,而且里边还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写景兼抒情的诗也经常联系时事”。

冯至

作家、翻译家。河北省涿州人。1905年9月17日生。1923年就读北京大学德文系,1925年与杨晦等成立“沉钟社”,先后编印《沉钟周刊》、《沉钟半月刊》。1930年10月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继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27年4月,第1部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之后相继出版第2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中篇小说《伍子胥》(1946)、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多部作品,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此外还著有《杜甫传》,译介歌德、海涅作品多部。1993年2月22日去世。

冯至

冯至1905—Feng Zhi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县人。
1917年秋,冯至考入北京第四中学,广读古文辞赋,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此间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了新文学运动。1921年他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并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他在上海参加文学团体浅草社,并在《浅草季刊》上发表诗作。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冯至即与友人又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先后编印了《沉钟周刊》、《沉钟半月刊》。沉钟社被鲁迅称作“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冯至则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冯至留学德国,潜心研究德国文学,并获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昆明等地任教。1941年起冯至才重新写诗并创作散文和历史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仍有诗作问世,但主要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杜甫、歌德、海涅等中外古典著名诗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至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诗人,他先后创作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等诗集。《昨日之歌》集中了他早期诗作的精华,既有抒情名篇《我是一条小河》,又有长篇叙事佳作《蚕马》、《帷幔》等。《十四行集》是他1941年冬至1942年秋写成的27首十四行诗,它们以特有的形式格律和优美的意境,对推进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冯至的诗作构思精妙,意境幽远,感情纯净,想象新颖,还善于通过舒缓柔和的抒情旋律,把很浓的生活哲理优雅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冯至的诗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西方诗歌的表形自然地揉合起来,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 沈尹默   冯雪峰 ☛
冯至

冯至1905—1993

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17年在北京第四中学学习,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德文系。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等组织沉钟社,并出版《沉钟》周刊等刊物。1927年4月,第一本诗集《昨夜之歌》问世。冯至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第二师范学院任教。1929年8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1930年在德国攻读文学和哲学。五年后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又出版了诗集《十四行集》。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的诗语言自然、感情细腻,着意遣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后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编著《德国文学简史》,译有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还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等。

☚ 丁玲   臧克家 ☛
冯至

冯至1905~1993

现当代诗人。原名冯承植。生于河北涿县一小职员家庭。就读北京大学期间参与创办文学团体浅草社和沉钟社,出版了歌唱青春与爱情的诗集《昨日之歌》,毕业后又写有诗集《北游及其他》,现实内容增多,无论形式和技巧都有较高的成就,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去德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1年作诗集《十四行集》,多表现对光明的追求。1946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出版了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又从事《杜甫传》的写作。50年代还写有《韩波砍柴》、《人皮鼓》等优秀诗篇,并译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 臧克家   高士其 ☛

冯至

清著作家。字绍泰,号森斋。浙江诸暨人。乾隆举人。官玉环训导。著作多经史诗文之类。有《周官述论》、《书疑》、《史绎》、《道学世系》、《允都名教录》、《金汀拾遗》、《森斋杂俎》、《绿野山庄诗文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