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冯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冯至?—1918前浙江诸暨人 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 冯至
冯至
共1首 (词)近现代·冯至 ① (1925年)。(初收《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编入) 雨意凄迷酒意寒。 秋深始觉夹衣单。 细数年来苦与乐。 只说。 藕花香里梦伊难。 纵使一朝梦见了。 又道。 花须凋落叶须残。 不若临风常想象。 惆怅。 芳名题遍百花笺。 冯至 冯至1905—1993诗人、翻译家。原名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入北京大学学习。1923年参加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与原浅草社在北京的成员组成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1930年去德国留学,攻读文学和哲学。他早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青春和爱情,少数诗作表示对劳动者的同情,流露出低回孤寂的情绪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企求。抗战后,诗作较为明显地由自由体向格律诗变化,这些作品后来集为《十四行诗集》。他善于摄取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场景,从中写出一些耐人咀嚼的人生哲理,技巧圆熟。另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89年任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著有《十年诗抄》《东欧杂记》《杜甫传》,主编《德国文学简史》,翻译出版海涅诗文多种。有《冯至诗选》《冯至学术精华录》。 ☚ 罗念生 孙大雨 ☛ 冯至 冯至1905.9.17—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笔名有琲琲、鼎堂、CP等。河北涿县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在中学时期对新诗发生兴趣,开始写新诗。1921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在《创造季刊》上发表新诗。同年暑期参加在上海创立的文艺团体浅草社,并在《浅草季刊》上发表诗与散文。1925年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参加《沉钟周刊》、《沉钟》半月刊的编辑工作。1927年春,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由北新书局出版。上卷是抒情短诗,多取材于平淡的日常生活,感情真挚细腻,抒写幽婉动人。鲁迅称誉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下卷是以传说为题材的4篇叙事诗,叙述的都是凄艳的爱情故事。朱自清推许他的叙事诗“堪称独步”。同年在北京大学德文系毕业,到哈尔滨第一小学教授国文。1928年新年放假时,写成长诗《北游》。暑期回到北京,在孔德学校任教,业余从事创作,在《华北日报》副刊上不时地发表诗文。1929年在北平沉钟社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诗风依然幽婉,但有了更多的现实内容。1930年与废名(冯文炳)合编《骆驼草》周刊,在该刊上发表诗文。同年10月去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和海岱山学习哲学和文学,对里尔克的诗发生极大兴趣。1935年9月回国。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任教。抗战爆发后,随同济大学辗转迁徙,于1939年初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德语,课余主要读杜甫的诗和歌德的著作。此外,爱读陆游的诗、鲁迅的杂文、尼采的著作。1941年春开始翻译俾德曼编的《歌德年谱》,详加注释。同年重新写诗,一年之内写成27首十四行诗,按内容编成《十四行集》,于1942年5月由桂林明日社出版。他的十四行诗,情景交融地表现沉思的理致,说理而不生涩,被人称作是“沉思的诗”。1946年7月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同年出版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1947年出版散文集《山水》。建国后历任北大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曾出版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年),传记《杜甫传》。(1952年),诗集《西郊集》(1958年)、《十年诗抄》(1959年)等。此外,还翻译出版了海涅的《哈尔茨山旅行记》(1954年)、《海涅诗选》(1956年)、《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年)等多种译著。 ☚ 包白痕 冯乃超 ☛ 冯至 冯至(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诗歌卷)写过杂文、散文。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有《山水》一种。作者有感于人世的纷争与丑恶,遂题注于“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希望从“那朴质的原野”中取得促成自己“生长”和“忍耐”的“精神食粮”(《山水·后记》)。因此给那些未曾受到近代文明影响的山村荒野以充满诗意的描写。《罗迦诺的乡村》写出了“山水”的恬静、平和以及那里的疏淡无事的居民的质朴、可爱; 《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和《一裸老树》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单纯情感的呼唤; 《人的高歌》是人的使命这一哲理命题的寓言式的表现;而《赤塔以西》、《怀爱西卡卜》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作者以素淡的文笔写山写水,写人写事,看似质朴,却十分自然动情,他善于以简省的文笔有力地勾勒自然景物的轮廓,并造成纯净透明的诗的气氛;描写有疏有密,有意留下想象的空间,造成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丘东平 冯雪峰 ☛ 冯至 现代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五四时期为“浅草——沉钟社”主要成员,曾被鲁讯称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写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等。 冯至1905年生,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7年北京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有关唐诗研究的著作有《杜甫传》、《杜甫诗选》等。 冯至作家、翻译家。河北省涿州人。1905年9月17日生。1923年就读北京大学德文系,1925年与杨晦等成立“沉钟社”,先后编印《沉钟周刊》、《沉钟半月刊》。1930年10月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继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27年4月,第1部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之后相继出版第2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中篇小说《伍子胥》(1946)、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多部作品,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此外还著有《杜甫传》,译介歌德、海涅作品多部。1993年2月22日去世。 冯至 冯至1905—Feng Zhi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县人。 ☚ 沈尹默 冯雪峰 ☛ 冯至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17年在北京第四中学学习,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德文系。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等组织沉钟社,并出版《沉钟》周刊等刊物。1927年4月,第一本诗集《昨夜之歌》问世。冯至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第二师范学院任教。1929年8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1930年在德国攻读文学和哲学。五年后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又出版了诗集《十四行集》。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的诗语言自然、感情细腻,着意遣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后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编著《德国文学简史》,译有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还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等。 ☚ 丁玲 臧克家 ☛ 冯至 冯至1905~1993现当代诗人。原名冯承植。生于河北涿县一小职员家庭。就读北京大学期间参与创办文学团体浅草社和沉钟社,出版了歌唱青春与爱情的诗集《昨日之歌》,毕业后又写有诗集《北游及其他》,现实内容增多,无论形式和技巧都有较高的成就,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去德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1年作诗集《十四行集》,多表现对光明的追求。1946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出版了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又从事《杜甫传》的写作。50年代还写有《韩波砍柴》、《人皮鼓》等优秀诗篇,并译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 臧克家 高士其 ☛ 冯至清著作家。字绍泰,号森斋。浙江诸暨人。乾隆举人。官玉环训导。著作多经史诗文之类。有《周官述论》、《书疑》、《史绎》、《道学世系》、《允都名教录》、《金汀拾遗》、《森斋杂俎》、《绿野山庄诗文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