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冯延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3首 (词)唐· 江水碧。 江上何人吹玉笛。 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 伤行色。 来朝便是关山隔。 (词)唐· 春艳艳。 江上晚山三四点。 柳丝如剪花如染。 香闺寂寂门半掩。 愁眉敛。 泪珠滴破胭脂脸。 (词)唐· 何处笛。 深夜梦回情脉脉。 竹风檐雨寒窗隔。 离人几岁无消息。 今头白。 不眠特地重相忆。 共3首 (词)唐·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词)唐· 西园春早,夹径抽新草。 冰散漪澜生碧沼,寒在梅花先老。 与君同饮金杯,饮馀相取徘徊。 次第小桃将发,轩车莫厌频来。 (词)唐· 深冬寒月,庭户凝霜雪。 风雁过时魂断绝,塞管数声呜咽。 披衣独立披香,流苏乱结愁肠。 往事总堪惆怅,前欢休更思量。 共3首 (词)唐· 圣明世,独折一枝丹桂。 学著荷衣还可喜,春狂不啻◇。 年少多来有几,自古闲愁无际。 满盏劝君休惜醉,愿君千万岁。 (词)唐·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 梦觉巫山春色,醉眼飞花狼藉。 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 (词)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共6首 (词)唐· 石城山下桃花绽,宿雨初晴云未散。 南去棹,北飞雁,水阔山遥肠欲断。 倚楼情绪懒,惆怅春心无限。 燕度蒹葭风晚,欲归愁满面。 (词)唐· 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 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 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 (词)唐· 石城花落江楼雨。 云隔长洲兰芷暮。 芳草岸,和烟雾。 谁在绿杨深处住。 旧游时事故。 岁晚离人何处。 杳杳兰舟西去。 魂归巫峡路。 (词)唐· 一弯初月临鸾镜。 云鬓凤钗慵不整。 珠帘静。 重楼迥。 惆怅落花风不定。 绿烟低柳径。 何处辘轳金井。 昨夜更阑酒醒。 春愁胜却病。 (词)唐· 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枕前语,记得否,说尽从来两心素。 同心牢记取,切莫等闲相许。 后会不知何处,双栖人莫妒。 (词)唐· 朱颜日日惊憔悴。 多少离愁谁得会。 人事改,空追悔。 枕上夜长只如岁。 红绡三尺泪。 双结解时心醉。 魂梦万重云水。 觉来还不睡。 共6首 (词)唐· 庭下花飞,月照妆楼春事晚。 珠帘风,兰烛烬,怨空闺。 迢迢何处寄相思,玉箸零零肠断。 屏帏深,更漏永,梦魂迷。 (词)唐· 庭树霜凋。 一夜愁人窗下睡,绣帏风,兰烛焰,梦遥遥。 金笼鹦鹉怨长宵。 笼畔玉筝弦断,陇头云,桃源路,两魂销。 (词)唐·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 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 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词)唐· 深院空帏,廊下风帘惊宿燕。 香印灰,兰烛灺,觉来时。 月明人自捣寒衣,刚爱无端惆怅。 阶前行,阑外立,欲鸡啼。 (词)唐· 春色融融,飞燕乍来莺未语。 小桃寒,垂柳晚,玉楼空。 天长烟远恨重重,消息燕鸿归去。 枕前灯,窗外月,闭朱笼。 (词)唐· 云散更深。 堂上孤灯阶下月,早梅香,残雪白,夜沉沉。 阑边偷唱击瑶簪。 前事总堪惆怅,寒风生,罗衣薄,万般心。 共8首 (词)唐·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词)唐· 梅落新春入后庭,眼前风物可无情。 曲池波晚冰还合,芳草迎船绿未成。 且上高楼望,相共凭阑看月生。 (词)唐· 坐对高楼千万山,雁飞秋色满阑干。 烧残红烛暮云合,飘尽碧梧金井寒。 咫尺人千里,犹忆笙歌昨夜欢。 (词)唐· 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岩楼上挂朱栊。 白云天远重重恨,黄叶烟深淅淅风。 髣髴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 (词)唐· 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绽菊花开。 池塘水冷鸳鸯起,帘幕烟寒翡翠来。 重待烧红烛,留取笙歌莫放回。 (词)唐· 酒罢歌馀兴未阑,小桥清水共盘桓。 波摇梅蕊伤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词)唐· 年少王孙有俊才,登高欢醉夜忘回。 歌阑赏尽珊瑚树,情厚重斟琥珀杯。 但愿千千岁,金菊年年秋解开。 (词)唐· 尽日登高兴未残,红楼人散独盘桓。 一钩冷雾悬珠箔,满面西风凭玉阑。 归去须沈醉,小院新池月乍寒。 共8首 (词)唐· 金波远逐行云去,疏星时作银河渡。 花影卧秋千,更长人不眠。 玉筝弹未彻,凤髻黄钗脱。 忆梦翠蛾低,微风吹绣衣。 (词)唐· 画堂昨夜西风过,绣帘时拂朱门锁。 惊梦不成云,双蛾枕上颦。 金炉烟袅袅,烛暗纱窗晓。 残日尚弯环,玉筝和泪弹。 (词)唐· 西风袅袅凌歌扇,秋期正与行云远。 花叶脱霜红,流萤残月中。 兰闺人在否,千里重楼暮。 翠被已销香,梦随寒漏长。 (词)唐· 沈沈朱户横金锁,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落梅生晚寒。 宝钗横翠凤,千里香屏梦。 云雨已荒凉,江南春草长。 (词)唐·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眠,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空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檐,轻风花满帘。 (词)唐·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 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 和泪试严妆,落梅飞夜霜。 (词)唐· 欹鬟堕髻摇双桨,采莲晚出清江上。 顾影约流萍,楚歌娇未成。 相逢颦翠黛,笑把珠珰解。 家住柳阴中,画桥东复东。 (词)唐· 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 鹦鹉怨长更,碧笼金锁横。 罗帏中夜起,霜月清如水。 玉露不成圆,宝筝悲断弦。 共1首 (与本调不同) (词)唐· 酒醒情怀恶,金缕褪,玉肌如削。 寒食过却,海棠零落。 乍倚遍,阑干烟淡薄,翠幕帘栊画阁。 春睡著,觉来失,鞦韆期约。 按:《御定词谱》作晁补之词,字句略异。 共2首 (二首,与本调不同。) (词)唐· 去岁迎春楼上月,正是西窗,夜凉时节。 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人非风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 今宵帘幕飏花阴,空馀枕泪独伤心。 (二首,与本调不同。) (词)唐· 今日相逢花未发,正是去年,别离时节。 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重来不怕花堪折,秪恐明年花发人离别。 别离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有谁知。 共13首 (词)唐· 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祇自知。 玉堂香煖珠帘卷,双燕来归,君约佳期,肯信韶华得几时。 (词)唐·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词)唐· 画堂灯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 (词)唐· 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词)唐·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 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词)唐·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检点经游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 (词)唐·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词)唐· 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争栖,落尽灯花鸡未啼。 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祗是金笼鹦鹉知。 (词)唐· 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词)唐·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梦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 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惊觉寒蛩到晓啼。 (词)唐· 酒阑睡觉天香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 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 (词)唐· 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 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别与人。 (词)唐· 微风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共1首 (词)唐·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 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共1首 (一作早朝) (词)唐· 铜壶滴漏初尽,高阁鸡鸣半空。 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帘栊。 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 鸳瓦数行晓日,鸾旗百尺春风。 侍臣舞蹈重拜,圣寿南山永同。 共1首 (词)唐· 风淅淅。夜雨连云黑。 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 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 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 共1首 (词)唐·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共1首 (词)唐· 荫绿围红,梦琼家在桃源住。 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 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共1首 (词)唐· 晓窗梦到昭华,向琼家。 欹枕残妆一朵,卧枝花。 情极处,却无语,玉钗斜。 翠阁银屏回首,已天涯。 共1首 (词)唐·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共1首 (词)唐· 金丝帐煖牙床稳,怀香方寸。 轻颦轻笑,汗珠微透,柳沾花润。 云鬟斜坠,春应未已,不胜娇困。 半欹犀枕,乱缠珠被,转羞人问。 共1首 (词)唐· 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闲庭花影移。 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 共2首 (词)唐· 细雨泣秋风,金凤花残满地红。 闲蹙黛眉慵不语,情绪,寂寞相思知几许。 玉枕拥孤衾,挹恨还闻岁月深。 帘卷曲房谁共醉,憔悴,惆怅秦楼弹粉泪。 按:《御定词谱》将上片单独作一首。 (词)唐·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⑴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倖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共2首 (词)唐· 宿莺啼,乡梦断。 春树晓朦胧,残灯和烬闭朱栊,人语隔屏风。 香已寒,灯已绝。 忽忆去年离别,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 (词)唐· 雾濛濛,风淅淅。 杨柳带疏烟,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绵。 燕初飞,莺已老。 拂面春风长好,相逢携酒且高歌,人生得几何。 共2首 (词)唐· 角声吹断陇梅枝,孤窗月影低。 塞鸿无限欲惊飞,城乌休夜啼。 寻断梦,掩深闺,行人去路迷。 门前杨柳绿阴齐,何时闻马嘶。 (词)唐·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丝,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鞦韆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一作归)。 共3首 (词)唐·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 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帷屏夜长。 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词)唐· 南浦,南浦,翠鬟离人何处? 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 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词)唐· 春色,春色,依旧青门紫陌。 日斜柳暗花嫣,醉卧春风少年。 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 共3首 (词)唐· 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 高楼帘幕卷轻寒,酒馀人散,独自倚阑干。 夕阳千里连芳草,风光愁杀王孙。 徘徊飞尽碧天云,凤城何处,明月照黄昏。 (词)唐· 南园池馆花如雪,小塘春水涟漪。 夕阳楼上绣帘垂。 酒醒无寐,独自倚阑时。 绿杨风静凝闲恨,千言万语黄鹂。 旧欢前事杳难追。 高唐暮雨,空只觉相思。 (词)唐·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 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 沙头惊起双禽。 徘徊一向几般心。 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年依李升,为吴王元帅府掌书记,迁起居郎、驾部郎中。后仕中主李璟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纵情声色,因政事处置失当,屡次罢相。有词近百首,多为伤春病酒、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境界开阔,语言清丽,善于以景见情,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人很有影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谒金门》 (风乍起)、《酒泉子》(芳草长川)等篇均为人传诵。有《阳春集》,其中杂有他人之作。 ☚ 和凝 李璟 ☛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烈祖李昪时为李璟帅府掌书记。中主李璟保大初,拜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一说五十七。《十国春秋》、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均有传。今人夏承焘撰有《冯正中年谱》。延巳工诗,虽贵且老不废。尤喜乐府词,《十国春秋》载:“元宗(李璟)尝因曲宴内殿,从容谓:‘“吹皱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对曰:‘安得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特高妙也。’”冯延巳词,宋初已散佚,嘉祐三年(1058),其外孙陈世修辑录得一百十九首,名为《阳春集》,并序云:“公薨之后,吴王(指李煜)纳土,旧帙散失,十无一二,今采获所存,勒成一帙,藏之于家。”但其中杂有温庭筠、韦庄、欧阳修等人作品,较为可信者约百首左右。今人曾昭岷《温韦冯词新校附录》亦考定伪词十八首。即使这样,冯延巳仍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人。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感情委婉深沉,语言清新,使婉约词有进一步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世词都有一定影响。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冯正中词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冯熙《唐五代词选序》更说:“吾家正中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欧、晏,实正变之枢纽,短长之流别。” ☚ 李珣 李璟 ☛ 冯延巳903—960名又作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五代南唐词人。初事李昪,后为李璟元帅府掌书记,璟为南唐中主时,延巳历任谏议大夫、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等职。曾任宰相,后罢为太子少傅。谥忠肃。著有《阳春集》,《全唐诗》存其词七十八首。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有辞学,多伎艺,南唐烈祖李昪以为秘书郎;元宗李璟时累迁驾部郎中、元帅府掌书高,自中书侍郎拜平章事,出镇抚州,及再入相,悉以庶政委之,后罢太子少傅,工词,有百馀阕,然多散佚,宋陈世修(延巳外孙)于嘉佑三年(1058)为辑成《阳春集》序云“思深辞丽,均律调新”。延巳为五代大家,与温、韦鼎足并三,对北宋词人影响巨深,故刘熙载《艺概》卷四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四印斋本《阳春集》冯煦序总叙云:“词虽导源李唐,然太白、乐天兴到之作,非其颛诣。逮于季叶,兹事始鬯,温韦崛兴,专精令体。南唐起于江左,祖尚声律,二主倡于上,翁(延巳)和于下,遂为词家渊薮。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揆之六义,比兴为多。……其旨隐,其辞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怆怳之所为,翁何致而然耶?……危苦烦乱之中,郁不自达者,一于词发之。” ☚ 孙光宪 李璟 ☛ 冯延巳 084 冯延巳903—960五代词人。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璟时,拜翰林学士,进中书侍郎左仆射同平章事。他学问渊博,善辩说,工书法,能诗工词。《全唐诗》存诗一首。其创作成就主要是词。他的词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离情别绪。但不像花间词人那样醉心于描写女人的容貌、装饰,而是着力表现人物内心的哀怨,多由描写转为抒情,显得委婉幽深。尤其是善于借景抒情,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著有 《阳春集》。 ☚ 韦庄 李煜 ☛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Feng Yansi五代词人。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璟时,官至宰相。 ☚ 李煜 张鷟 ☛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五代时南唐大臣、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 (今江苏扬州) 人。白衣见烈祖,授秘书郎。元宗以吴王为元帅,用延巳掌书记。此后,深得元宗信任,平步青云。保大四年 (946),以延巳为太弟、太保,领昭义节度使,不久,为左仆射、同平章事。凡府位高于巳者,延巳必百计出之 与其弟延鲁交结魏岑、陈觉、查文徽,把持朝政,时人谓之“五鬼”。延巳负其才艺,狎侮朝士,曾戏问中书侍郎孙晟: “公有何能,为中书郎?”孙晟回答说: “晟,山东鄙儒,文章不如公,谈谐不如公,谄诈不如公。公之能,适足为国家祸耳。” 然而,延巳有文才,尤喜乐府,其词近百首,多写男女私情、离情别恨,手法细腻,色彩明朗,善于以景见情。其《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句尤为著名。宋建隆元年 (960) 五月卒,年58,谥忠肃。 ☚ 陈觉 冯延鲁 ☛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Fengyansi五代词人。字正中。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南唐中主时官至宰相。冯延巳博学多才,善辩说,工书法,能诗,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离愁别绪,内容较为单薄。其词长于白描,笔墨细腻,形象鲜明,往往移情入景,抒写人物内心的哀愁情思,深婉含蓄,缠绵有致,且语言清新,形成清丽深婉的风格。《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谒金门》(风乍起)等均为名作。其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有《阳春集》传世,收词120首,其中杂有他人之作,可靠者近百首,列五代词人之首。 ☚ 韦庄 花间集 ☛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时南唐著名的词人。受家庭熏陶,他不仅博学能文,而且长于辩说。28岁时,被南唐烈祖授为秘书郎。元宗时屡次为相。后因丧师失地,罢相。 ☚ 白居易 皮日休 ☛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左仆射同平章事。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清淡委婉,善于白描。《归国谣》、《鹊踏枝》、《谒金门》、《醉花间》等为人称道。有《阳春集》,其中杂有他人之作。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璟时,曾任驾部郎中、翰林学士承旨、中书侍郎等职,官至宰相。有《阳春集》。为五代重要词人。其词多写达官贵人的享乐生活及男女情事,但词风比较清丽多采,情感比较委婉真挚,在形象刻画上显示出较为高超的技巧。传名后世之作主要有《谒金门·风乍起》、《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归国谣·江水碧》等。其中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历来传诵。其词开北宋一代风气,对晏殊、欧阳修影响较大。 ☚ 杜荀鹤 李煜 ☛ 冯延巳about 903~960Feng Yansilyric writer of Southern Tang at the Five Dynasties. Works:The Magpie Stepping on a Branch,A Collection of the Spring Season,etc. 冯延巳903—960五代时南唐大臣、词人。一名延嗣, 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时,官至左仆射同平章事。其词近百首,内容多写男女间的离情别恨,手法细腻,色彩明朗,善于以景见情,其中《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很著名。他的词,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著有《阳春集》,但其中杂有他人之作。 冯延巳903—960五代广陵(江苏扬州)人。一名延嗣,字正中。有辞学,多伎艺。南唐中主李璟时,自中书侍郎拜平章事,曾一度出镇抚州。其词多写男女间离情别恨及士大夫生活,语言清丽多采,感情委婉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对后世词作有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