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法会
冬季大法会产生于1474年,阿羌阿旺贡嘎仁钦打败拉宗巴以后,继承法王王位,为了显示萨迎王朝的势力,以萨边寺的三大护法神“依当杰多”、“赤列普巴”、“戳波”为主体,配以“吉巴”、“培妹”、“阿巴”、“格浓”、“布赤”、“吉穷”、“吉青”等各种规模庞大的羌姆神舞。神舞结束时,除前面表演的人参加外,还有以群众组织起来的“格青”、“格穷”,身穿铠甲鸣枪,舞刀射箭等,送鬼时扮演古代武士的庞大队伍,以示消除拉宗巴带给的灾难和萨迎王朝权力的再次复兴。
以庆祝战胜拉宗巴为主的冬季大法会,后来又演变到萨迎法王坐床庆典仪式之中。藏历11月23日-29日是以前的历代法王坐床典礼的法定日期,但自1474年,阿羌阿旺贡嘎仁钦规定每年藏历11月23日-29日为冬季大法会的跳神节,其活动内容,以及仪式的规模等,是不能随便更改的。据此推断,后来的历代法王坐床典礼与冬季大法会跳神节为同一时间,并作为坐床典礼的固定仪式延续了下来,这就使冬季大法会跳神节既有庆祝战胜拉宗巴,又有祝贺萨迦法王坐床典礼的双重意义,因而成为萨迎寺传统的大庆节日。
由于两重庆典内容,使冬季大法会别具一格。首先是三个主神的面具直径约一米,是无法直接戴在表演者头上的,再加上架在表演者肩上,主神上身骨架已超过一层楼房的高度,这种举世无双的超级巨型怒相面具,以及宽大特长有服饰、法器、表演者的舞步,构成“冬季大法会”羌姆神舞的第一个凶暴威猛的明显特征。其次是在着意表现舞蹈内容的同时,更注重仪式的宏大规模和威严气氛。节日中每个节目均由108人表演,分十二组出场,每组九人。第三,在冬季大法会羌舞中,有喇嘛表演的咒币舞,大小密宗舞(即大小喜金刚舞)等,又有专门由世俗群众表演的妖魔舞,神兵舞,以萨迎密宗所行轨仪,构成萨迎寺为昆氏族庙羌舞多彩的独特风格。第四,宗教活动与商业集市活动相结合,冬季大法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活动了。在冬季大法会期间,还有本区、外地和毗邻国外商人前来萨迦经商交换,形成了萨迦一年一度传统的、规模巨大的“冲堆”(类似物资交流会)。“冲堆”集会上,有群众自发举行的一些游艺活动,成为萨迦冬季大法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上七天的跳神活动,总计节日时间达半月之久。
冬季大法会的形成,是以萨迦王朝为政治背景,以后藏地区宗教为契机,它将萨迎王朝的政务与民间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是藏族宗教节日文化形成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