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质量pesticide quality主要指农药原药或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其物理、化学性能的优劣,一般用颁布的农药质量标准中各项技术指标来衡量(见农药标准)。这些技术指标是根据农业应用上的要求及工厂生产技术条件确定和修订的。 原药质量 质量指标主要有纯度、酸碱度、水分含量三项。其中纯度,即有效成分含量百分率是最主要的。含量百分率越高质量越好。纯度低的农药原药中杂质含量就高。杂质使原药的化学、物理性质改变,增加加工的困难,使一些分析方法(如化学法)失效或降低准确度,还可能造成人畜中毒与作物药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农药原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要求应在90%以上,酸碱度和水分含量也应符合规定限量,以有利于贮存过程中的化学稳定性和防止腐蚀容器。 制剂质量 农药只有极少数以原药形式施用,如氯化苦、磷化锌等。绝大多数农药原药要经过加工配制成各种剂型的制剂后才能施用。其质量指标有些项目也与原药相同。有效成分是制剂施用后发生药效的基础,其含量百分率应与标明的一致。由于工厂产品质量的波动、贮藏时分解和分析方法的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制剂的含量会有一定波动,故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有效成分含量要在标明含量上下一定范围之内。例如某农药制剂标明有效成分含量为每千克制剂中含250克,则其有效成分含量应在250克±5%范围之内;变化范围的百分率随标明含量的降低而增大;例如标明含量为千克含25克的制剂,有效成分含量允许变化范围的百分率为±10%;粉剂中的有效成分在常温下贮存会有些分解,加大含量向上变化范围,即使有些分解,仍能保持与标明含量相符。如5%马拉硫磷粉剂,FAO规定其含量范围为-10%~20%(WHO为-10%~+25%)。中国规定为≥标明含量。80年代末以后也逐渐采用规定上下范围的办法。规定酸碱度,水分含量的限量,主要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贮存稳定性和保持良好的物理性能,如粉剂的分散性。 为了能使农药制剂使用后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避免药害,对不同剂型的制剂除以上技术项目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要求。如❶乳油类制剂要有良好的乳液稳定性。即乳油加水稀释后,能形成较稳定的乳液。如果在乳液中的药剂有效成分或其有机溶液的油珠很大,则在停放过程中,油珠要下沉或上浮,形成不稳定的乳液,在喷施过程中前后浓度不一致,以至达不到预期防效或甚至发生药害。 ❷可湿性粉剂类农药制剂要有良好的润湿性能。即撒到水面能很快(约一分钟左右)被水润湿,以及用水稀释至施用浓度后的药液喷到作物上能润湿作物的叶片。如果润湿性能不好,药液喷到作物上却不能润湿、展着在作物叶面上,而滚落下去,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要有良好的悬浮性能,即药剂的颗粒很细,加水稀释搅拌后能形成很好的悬浮液,使在喷施过程中药剂不致沉在容器底部。如果药剂颗粒太粗,不能很好悬浮在水中,不能使喷施过程中药液的浓度前后一致,必然影响防治效果。 ❸粉剂类农药制剂要有良好的细度和分散性。即当用喷粉器械喷撒时,药粉能很好地分散开,而且均匀分布在防治目标上。 ❹颗粒剂类农药制剂,其粒度范围应符合不同施用方法的不同要求。对于用细粉状原药将其粘附在载体表面的办法加工的颗粒剂,要注意有效成分是否从颗粒上脱落下来。有的颗粒剂要求有较长的有效防治期,因而希望有较慢的释放速度。 ❺烟剂类农药制剂要有良好的成烟率。即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在点燃过程中均能变成烟,而且在发烟过程中没有分解现象。 ❻悬浮剂类农药制剂,其外观应见均一的悬浮液状。长期贮存后可有少量沉淀物,加水稀释后应形成良好悬浮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