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盐sodium chlorate非精制的氯化钠。在农业生产上可将未加工的海盐、池盐、井盐或天然氯化钠矿盐(即岩盐)等直接用作肥料。中国南方沿海省区都有使用农盐的习惯。如福建省古田、罗源、闽清以及广东化州等地,使用历史在百年以上。实践表明,农盐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对水稻、甘蔗、甜菜、香蕉、甘薯、花生、芋艿等作物,均有增产效果,对棉花、亚麻等纤维作物还有增强纤维强度,改善品质的作用。 理化性质 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一般含85%~90%。海盐中,还含有较多的镁(Mg)、钾(K)、硫(S)和少量硼(B)、溴(Br)、碘(I)等。 农盐为白色颗粒结晶体或粉末状结晶,呈化学中性反应,易溶于水,易吸湿潮解。施入土壤后,能立即溶解并解离成Na+离子和Cl-离子,除供植物吸收利用外,Na+离子可与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阳离子如K+、Ca2+和Mg2+等进行置换作用而被吸附,被置换下来的阳离子与留存在溶液中的Cl-离子,形成如氯化钙等可溶性氯化物。在多雨地区和季节里或在灌溉土壤上,Ca2+、Mg2+等离子易从土壤中淋失,故长期单一施用农盐,会使土壤胶体分散,结构性变差。 施用技术 农盐主要应用于如芹菜、糖用甜菜、菜用甜菜、饲用甜菜、芜菁、白菜、棉花、亚麻、水稻、小麦、花生、大豆、荔枝、梨树、橡胶、椰子等作物上。试验证明,芹菜、甜菜、芜菁等作物不仅在缺钾条件下,而且在钾供给充分的情况下,施用农盐仍有良好的增产效应。农盐适用于酸性淡地和中性土壤。沿海盐渍化土壤和内陆碱土均不宜使用,以免增加盐害。一般与有机肥料堆沤后作基肥,也可直接作追肥,不宜作种肥,每公顷用量45~120千克,不应超过150千克。水稻以蘸秧根和塞秧兜最为经济有效。若撒施,应与有机肥料混合后施用,以减少农盐的淋失。在条、穴播的旱地作物上,农盐可与有机肥堆沤后作底肥条施或穴施。对于烟草、马铃薯、番茄、葡萄和柑橘等忌氯作物,一般不宜施用;若需施用,应尽量提早施用,以使部分Cl-离子随雨水或灌溉水淋去,从而避免过量氯对作物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农盐的组成主要为钠和氯,前者只为一些C4植物所必需,对多数植物属于有益营养元素,后者虽为植物必需微量元素,但它可由雨水、灌水和施用有机肥料及含氯化肥得到满足。因此,农盐是一种辅助性材料,只能在施用氮、磷、钾等肥料的基础上配施少量农盐,不应多用,更不宜单独使用,以免土壤理化性状变坏,降低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贮存和运输 农盐吸湿性强,易潮解,贮运时保持干燥,注意预防受潮,更要防淋雨淌失,不宜用铁质或铜质容器贮存,以防锈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