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农田水利经济效果评价evaluation of economic effect for farmland irriga-tion从取得的有用效果和投入的劳动耗费相互间的数量关系, 对兴办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所作的比较、分析和选优。它是农田水利建设前期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为选择技术上适用、经济上有利和对社会有益的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对已有工程设施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对提高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内容 农田水利是指防治旱、涝、洪、碱、渍等自然灾害, 进行灌溉,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经济效果评价,一般包括宏观经济效果分析和微观经济效果分析。前者是从社会或国家的角度, 根据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可获得的产品数量, 按照其价值(理论价值计算该项工程设施的投资费用和有用效果, 分析经济效果, 评价其经济合理性。后者是从主管单位(部门、企业或工程管理单位)的角度,按照通行的市场价格和有关财务法规,根据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可获得的产品数量,计算费用支出和经济收入, 分析经济效果, 评价其实施的可行性。通常都把宏观经济分析作为评价工程方案的主要依据,以微观经济效果分析(主要是投资偿还能力、盈利水平)作为补充。 投资和运行费 兴办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投入的资金和维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应有效能付出的运行费, 统称为“总费用”。它是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经济分析和评价的基本指标。❶投入的资金通常简称 “投资”。包括: 主体工程、附属工程和配套工程等永久性工程设施的投资;施工和其他临时性工程设施的投资;挖压占地、淹没土地、安置移民、迁移经济设施等的赔偿或补助费用; 勘测、规划、设计、科研等前期工作费用; 其他必需的投资。投资主要是在建设期间投入, 一般是一次性的。对工程设施和设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使用后需要更换或更新的,则需再投资。施工设备和临时建筑物在工程完工以后的残值可以收回。工程投资扣除净残值后称为“工程净投资”或“造价”。中国和有些国家兴办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时,经常动员企业、集体单位和群众, 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工程设施的修建。对这类工程设施进行经济效果分析时, 除计入国家、企业、集体单位和群众直接投入的资金外, 还应计入企业、集体单位和群众投入劳动力和物料折算的投资。 ❷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运行费一般按年计算,称为“年运行费”。包括: 维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和管理的各项费用; 耗用电力、油料等燃料动力费; 日常维修养护、每年岁修、定期大修理等维修费; 管理职工工资、工资附加、管理机构行政费、日常水情和工情观测、防洪、科学实验等管理费; 其他运行管理费。年运行费是工程设施运行期间每年必需支出的经常性费用, 一般根据工程设施的规模和具体情况, 参照类似工程设施或有关规定, 分析确定。 经济效果 兴办农田水利工程设施, 在经济上获得的有用效果(经济收益)可用实物指标或货币指标表示; 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有用效果, 往往很难定量和用货币指标表示, 一般只在进行工程设施综合评价时适当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经济收益, 是指有该项工程设施与无该项工程设施相比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一般包括: ❶减免农田遭受旱、涝、洪、碱、渍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❷由农业增产得到的收益。经济收益根据对比试验、调查研究等资料进行计算。例如, 农田灌溉工程设施的效益, 通常是对比有灌溉与无灌溉设施的农业产量, 分析计算灌溉后可增加的农、林、牧业等主副产品的产量, 然后按照理论价格计算经济收益, 按照通行的市场价格计算财务收益。有时也可按供水量和水价计算。农田除涝、防洪、治碱、排渍等水利工程设施的效益, 一般是通过兴办除害水利工程设施与自然状态的对比分析, 根据减免涝、洪、碱、渍等自然灾害而少减产的农副产品产量, 按照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分别计算该项工程设施的经济收益。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农田, 如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计算效益时应避免重复。不同水文年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效益是不相同的。它们的多年平均效益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时也会给某些方面带来一定的损失。这种损失亦称“负效果”。正效果扣除负效果后,才是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净效益。 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 在农田水利经济效果评价中,投资、年运行费和经济收益是最基本的经济指标。投资在建设期间分年投入, 这期间一般没有效益或只有初期效益, 无需付或只付较少的运行费。工程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期间, 一般不再投资, 但每年需付运行费, 并可收到经济收益。由于三个基本经济指标非同步出现, 既有时序先后, 又有大小变化, 现行经济效果分析方法对此作了不同的处理。按照时间价值, 可分为考虑时间价值的动态分析法和不考虑时间价值的静态分析法两大类。美国等许多国家通行动态分析法;苏联等一些国家,在20世纪30~50年代广泛采用静态分析法,60年代以来,开始强调考虑时间因素。中国在50年代主要参照苏联方法确定本国的方法,80年代后开始推行动态分析法。1985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颁发试行的《水利经济计算规范》,规定“进行经济分析,应重视时间因素,计算各项费用和效益的时间价值”。 动态分析法 可以体现不同时间的“资金”具有不同的价值。为了进行经济效果分析,一般都先选定某一时间作为基准点,将经济计算期不同时间的“资金”,按照计算复利的原理,进行时间价值的折算。各年折算值的总和称为“折算总值”,乘转换系数可转换为经济计算期的折算年值。运用动态分析法确定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经济合理性,一般采用效益费用比、净收益、内部回收率和投资回收年限等经济效果指标进行评定和估价。效益费用比,是指折算到基准点的效益折算总值(或折算年值)与投资、年运行费折算总值(折算年值)之和的比值。效益折算总值与投资、年运行费折算总值的差额,称为“净收益”。效益费用比等于1或净收益等于0时,相应的经济报酬率(有的称“折算率”、“利率”)称为“内部回收率”,一般通过试算确定。表达式如下: 
利用上述经济效果指标评价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经济合理性的准则是:❶凡各自独立的方案,其经济效果指标越大,则经济效果越好; ❷与基准收益率比较,当效益费用比大于1、净收益大于0时,其内部回收率是经济上合理的、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的工程方案; ❸进行不同工程规模的经济比较时, 当扩大规模的补充效益费用比大于1、净收益大于0, 内部回收率大于规定经济报酬率时,扩大工程规模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投资回收年限是指用经济收益归还投资和支付年运行费所需的年数,由于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一般逐年进行平衡计算确定。利用这一效果指标评价工程方案经济合理性的准则是:对各自独立的方案,投资回收的年限越短,是经济效果越好的方案,投资回收年限短于规定年限,该工程方案在经济上是合理的;扩大工程规模的补充投资回收年限短于规定年限,扩大工程规模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静态分析法 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只用原值进行计算,也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一般采用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效果系数等指标,评价工程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投资回收期是指用每年的净效益(此处指无税收工程的年利润)偿还工程投资所需的年数,其倒数称为“投资效果系数”。如果年收益和年运行费各年不同,一般用逐年平衡进行计算;年收益和年运行费各年均等时,用下式计算:
应用这两项指标评价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经济合理性的准则,基本上与动态分析法的投资回收年限、效益费用比相似。由于影响投资、年运行费和经济效益等基本经济指标和有关参数的因素很多,且较复杂,往往都含有一定误差,较难准确定量。因此,除尽可能提高其可靠性,减少误差外,一般还应根据其可能浮动的范围和概率,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其对经济效果指标的影响,供综合经济效果评价参考。 微观经济效果分析方法和评价 有些微观经济效果指标如效益费用比、投资回收年限等,其表达式与宏观经济效果指标相似,但效果计算内容是不同的。例如税收,在企业是一种支出,要从净效益中扣除。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所得的财务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产品税之后的余额即为该工程项目的利润;利润与总投资的比值称为“投资利润率”;利润与固定资产原值和生产流动资金之和称为“资金利润率”。公式如下:
当利润大于0、投资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大于规定值时,该工程项目在经济上才是可行的。利润率越大则微观经济效果越好。 宏观经济效果综合评价 由于宏观经济效果分析和微观经济效果分析的角度和标准不同,其效果评价往往也不一致,宏观经济效果好的方案,微观经济效果不一定好,反之亦然。还有一些效果很难用货币指标反映。因此,一般情况下,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经济效果,都应根据上述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果分析,考虑敏感性分析和其他不可计量的经济收益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选择综合经济效果最好的工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