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992年,全省农村各地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并重”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安徽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1992年,全省粮食总产2341.9万吨,比上年增长33.9%;棉花26.3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丰产年;油料140.0万吨,增长44.2%;蚕茧2.87万吨,增长16.7%;水果28.4万吨,增长24.0%;茶叶、烤烟、麻类等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产值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量达到127.8万吨,增长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06.2万吨,增长5.9%。农业总产值(1990年价)384.4亿元,增长21.70%;种植业249.3亿元,增长33.0%;林业17.6亿元,增长1.0%;牧业86.2亿元,增长7.1%;渔业13.8亿元,下降3.4%;副业17.2亿元,增长5.5%。
乡镇企业出现超常发展 1992年安徽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省经济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在大力发展乡村集体企业的同时,鼓励发展私营企业;推广典型经验,实施“1235”重点工程(即抓好10个县、区,20个乡镇,30个村、50个企业),创办工业小区,抓35个后进县的起跳,使乡镇企业出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新局面。据统计,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产值达58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53亿元,实现利税4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5%、56.8%和40.8%。
以小集镇为依托建立农产品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安徽省十分注意培育农村市场,各地兴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以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交易环境,让农民按照市场的导向决定自身的经济行为。如南照集的米市,年销售粮食3500多万公斤,刘渡木材市场年成交木材21.5万立方米。亳州市利用华佗之乡的盛誉,建起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日上市品种1500多种,成交额150万元,年经销额达5.5亿元。1992年末,全省在农村形成的各类集贸市场3445个,其中专业市场165个,成交额64.7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售总额的46.8%。
农村产业结构按市场趋向调整 安徽省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把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在农业内部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作为重点,1992年与上年比,农村第一产业比重由56.5%下降为50.2%;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由70.5%下降为63.4%;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72.6%下降为72.02%,优质米面积由常年的300万亩扩大到55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了15%,增加到330万亩。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各地还因地制宜,确立重点,建立了一批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如黄山已建成的有丰产林、茶叶、蚕桑、柑桔、枇杷、大枣、板栗等八大基地;芜湖已基本成型的有优质米、水果、烤烟和瘦肉型商品猪基地等。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各种名特稀优农产品的批量生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全省农产品生产按市场导向逐步向规模经营、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从增量农业向增效农业转变。全省各地还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达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
农村农产品集市贸易活跃 1992年全省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5倍。经过14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全省农村经济的市场调节成份已明显加大,目前主要农产品计划收购量已缩减为30%左右,国家定价的生产资料比重下降到14.7%,国家定价及执行指导价的农产品比重缩减为22.8%,零售商品价格大部分已经放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全省水利建设在大灾后掀起热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治淮和农田水利兴修全面铺开。1992年全年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5.5亿个,完成土石方4.7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50万亩,恢复和改善除涝面积660万亩,改善防洪面积864万亩。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进度加快,已有48个县(市、区)消灭宜林荒山。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沿淮6个贫困县灾后经济得以恢复。
农民收入水平在恢复中有所提高 199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75元,比上年增加130元,增收部分主要来自第二、三产业和集体经济,农民这两方面的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