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环境评价
对农村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 (如交通、水利、通信) 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的评价。社会环境包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卫生环境等宏观因素。主要指农村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
农村社会环境评价指标构建原则。根据农村人居环境的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社会保障相对滞后的特点,构建原则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是: 科学性,每个指标概念清晰,含义明确,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能客观地反映农村人居环境的本质特征和质量水平; 规范性,选择使用国内外公认的常见指标及计算方法或单位,选取的指标符合国际、国内相关规范、标准要求; 全面性,农村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既能反映局部的、当前的和单项的特征,又能反映全局的、长远的和综合的特征; 动态性,指标应采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不但能反映农村人居环境某一时点上的水平,还能反映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演变趋势; 重点性,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衡量农村人居环境指标数量多而广,选取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使指标体系简洁而完备。
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构建。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构成。目标层是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目标; 系统层包括农村生态环境、农村聚居环境、农村聚居条件、农村社区社会环境、农村社区经济条件、农村聚居能力、农村的成长性、农村的可持续能力等系统,各系统分别选取若干个反映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化和可持续性的指标。其中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包括: 自然景观类型和数量、自然灾害损失、人均绿地面积、大气质量、地表水综合评价指数、垃圾与人畜排泄物处理、乡镇工业达标排放事故。农村聚居环境指标包括: 人均水电用量、家庭电视电话普及、水电的供求状况。农村聚居条件指标包括农村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建筑密度、一二类居件用地比重。乡村社区社会环境指标包括: 距离中心镇或城市服务区的距离、学校数量、人均医疗资源、人均公共用地面积、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娱乐活动参加次数。农村社区经济条件指标包括农村旅游收入比例、人均年GDP、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比例、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事故、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农村聚居能力指标包括: 居民个人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状况。农村的成长性指标包括: 产业的先进性、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农村的可持续能力指标包括: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住宅投资年增长率、环保投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