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立体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农药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及耕种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所构成的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污染。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立体污染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到农业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和农产品质量,而且影响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甚至还影响到我国的环境外交和国际贸易。如温室气体排放和面源污染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成为农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障碍。
我国在环境监测、面源污染防治、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缺乏系统可靠的农业主体污染基础数据信息,不能提供准确的判断,无法满足制定防治农业立体污染政策的需要。二是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单方面研究不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对农业立体污染进行防治,首先,要完善农业环境监测网,摸清农业污染的底数。在农业系统已有的监测网站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立体污染监测的需求,完善并形成覆盖重点区域的农业立体污染监测网络,通过长期定点监测,摸清农业立体污染的底数,为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农业环境污染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开展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开展主要污染物在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系统中迁移规律的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立体污染的阻控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建立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的诊断与评价方法,为防治农业立体污染提供技术支撑。再次,要建立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示范点,提供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结合农业发展总体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典型区域建立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示范点,开展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区域适应性研究,筛选出关键防治技术,示范推广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最后,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通过科普和大众媒体,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对农业立体污染的认识和自觉参与防治污染的意识,鼓励企业和农民采取环境友好技术,在适当的时候制定相应的法规,以减少立体污染,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