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农业技术改革区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农业技术改革区划region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根据农业技术改革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改革方向所进行的区域划分和分区研究。是按照不同的农业技术改革所要求的特定条件,结合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的生产特点进行分类划区,确定各区域农业技术改革的方向、途径、重点和步骤,为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和应用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它包括农业机械、农业水利、化肥、土壤改良、农村能源以及水土保持、动植物保护等区划。
农业机械化区划 在调查和研究影响农业机械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划分农业机械化区,阐明农业机械化的区域特征和要求, 提出各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 确定各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农业机械系统, 为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调整农机工业布局、确定农机科研方向服务,为农机具的设计、制造和投放, 以及合理配置农机具提供科学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前身)、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制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区划》方案。划分依据是: ❶影响农业机械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❷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和所需机械品种、性能的相对一致性;
❸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步骤和措施的相对一致性。采用主导因素法进行分区。一级区反映机械化条件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区差异, 以影响农业机械类型的农业部门和农业地貌为主导标志, 划分了东北农林业、华北农业、东南农业、西南农林业、黄土高原农林牧业、西北农牧业、蒙新牧农业、青藏高原牧业和海洋水产等9个机械化区。二级区反映同级区内机械化条件的特性,以农业地貌、农业部门、草原(水域)类型为主导标志,划分28个机械化区。
农业水利区划 根据农业水利化区域差异划分的农业技术改革区划。一般是在摸清自然、社会经济和水利条件的前提下, 根据各地水土资源条件和洪、涝、旱、碱等灾害情况, 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与工程设施可以提供的水量, 对水资源供需关系、水土资源平衡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类划区, 进而提出不同类型区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实现水利化的方向和步骤, 并为各地区科学用水、合理灌溉、制定水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农业水利区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❶以水旱灾害规律分析和判别各地区间水利问题的本质差别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❷水资源条件的评价, 既是分区依据之一, 也是确定水利措施的基础;
❸现有水利设施的检查;
❹水利化方向的研究。1981年在水利部主持下制定了《中国农业水利简明区划》方案。根据农业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同或相似, 水旱灾害的一般规律、水利化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并照顾县行政管辖、流域界线和已有水利设施的完整性等基本依据进行分区, 共划分两级。一级区概括揭示中国水利最基本的地域差异, 基本上以地貌、水系、气候和地理位置为主, 全国共划分为东北山丘平原、黄淮海山地平原、内蒙古草原、西北黄土高原、江淮山丘平原、川陕山丘盆地、东南沿海、云贵高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等10个区。其中Ⅰ至Ⅳ区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 主要问题是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不足。Ⅴ至Ⅷ区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中国南方水田农业区, 是人口、耕地、农林渔分布集中的地区,主要问题是洪、涝、旱灾频繁。Ⅸ和Ⅹ区则属西部地广人稀、以牧为主的地区,应开源节流。二级区以水资源条件与开发利用条件、水旱灾害、水利建设现状和水利化方向、水生物资源的相互关系等为主要因素, 全国共划分82个二级区。
化肥施用区划 根据施用化肥的区域差异而制定的农业技术改革区划。通常在调查研究各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和供肥、保肥性能, 以及作物布局、作物需肥要求和用地养地相结合情况, 找出不同地区化肥肥效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划片,并分别提出各区的氮、磷、钾肥的适宜品种、数量、比例和施用技术, 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施用有效的地区。化肥区划为化肥生产、分配和施用提供科学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制定了《中国化肥区划》。其特点是: 以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的分区为基础,突出化肥的肥效规律;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 综合考虑了土壤、作物及其他自然经济因素的作用; 科学地归纳了化肥施用量、施用比例和肥效的相似性以及土壤地理分布、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相似性; 与土地利用方向和种植业区划相适应。区划系统分为二级。一级区反映不同地区化肥施用现状和肥效特点, 共8个。它们是: 东北黑土草甸土棕壤氮低量磷中效钾未显效区、黄淮海潮土褐土氮中量磷高效钾局部显效区、长江中下游水稻土红壤黄棕壤氮中量磷钾中效区、华南赤红壤水稻土氮中量磷低效钾高效区、北部高原栗钙土黄绵土黑垆土氮低量磷高效钾未显效区、西南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红壤氮中量磷钾中效区、西北灌淤土潮土氮低量磷高效钾未显效区、青藏潮土栗钙土氮极低量磷高效钾未显效区等。二级区根据现状和农业发展方向, 对化肥合理施用的要求进行划区, 共划分29个二级区。
农村能源区划 根据农村能源蕴藏量的地域分布和可利用程度, 划分各类区域, 并阐明不同地区能源构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进一步开发、利用能源的重点、步骤和方向。它为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制定农业现代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981年在原国家农业委员会主持下, 中国农业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对沼气、薪柴、小煤窑、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资源进行调查及区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区划》。根据既反映资源量的分布状况和地区间的差异, 又能反映不同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向,采用了简单的两级系统。一级区反映资源的丰富程度。以每人平均占有资源总量为分区标志, 将全国分成能源丰富区、能源一般区和能源缺乏区等3个一级区。二级区反映优势能源和能源结构。采用主导因素法, 以优势和农村能源结构作为分区标志,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27个多种能源组合类型的二级区。

农业技术改革区划regionalization of agrotechnical innovation

根据农业发展对各类农业技术改革措施的特定要求,在分析评价不同区域农业技术改革的条件、特点、潜力、方向和途径的基础上,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的原则,进行各类农业技术改革区域的划分。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各项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和推广又有其特定的条件和要求。所以,农业技术改革区划涉及范围很广。一般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分析各项技术措施的选择性和经济效果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制订分项的和综合的农业技术改革区划,以便为分区分类指导农业技术改革,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技术改革区划

一种按照农业技术改革的要求划分农业区的专项农业区划。农业的地域性不仅表现在生产分布上,而且也鲜明地显示在农业技术措施上。凡措施能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增产成效与经济效益必然显著;否则,即使技术先进,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农业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是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途径。我国幅员辽阔,土地类型与种植制度复杂,加之耕地面积少,农村劳动力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更加需要借助适应国情和自然、经济条件的先进农业技术措施的推行。农机具的选样定型,大、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化肥、农药品种类型的分配施用,农村能源的合理结构,均与气候状况、地形条件、土壤类型、水文特征,以及种植饲养制度、劳动力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人均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地区的需要,有必要做好农业机械化区划、水利化区划、化肥及土壤改良区划、农村电气化区划等工作,以减少在农业先进技术采用上的盲目性,增强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