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ies for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农业建设项目在决定投资前,拟订建设方案,并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论证项目可行与否的一种研究工作。其目的是为农业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工程建设前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也是项目主管部门批准设计任务书、银行贷款和设计单位编写初步设计文件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工作是在20世纪前叶,随着技术、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美国在30年代开发田纳西流域时,最早把可行性研究作为项目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使得工程建设顺利发展,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以后这门科学经过几十年发展,不断充实、完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研究工程建设项目,还用以研究各行各业投资决策。虽然国际上对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但作为一门科学,已为世界所公认,并广泛加以应用。 中国在50年代对大中型国营农场和水利工程项目实行过与可行性研究相类似的“技术经济论证”,但一般是先批准投资项目,而后进行规划、论证,而且侧重于技术方面,不少项目实施过程中问题很多,经济效益差,甚至有些因开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留下后患。70年代末,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工业建设项目开始采用可行性研究,继则扩及利用外资的农业项目。1981年,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指出,所有新建、扩建的大中型项目及利用外资项目都要有可行性研究报告。1983年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在颁发《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凡是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应批准设计任务书。从而使可行性研究工作纳入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成为大中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以后,这项工作又逐步扩及小型建设项目。1987年国务院贫困地区领导小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颁发的《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文件规定,要把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项目批准的依据,使可行性研究推广到农村小型项目。1987年10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又编写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一书,对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济评价工作、方法和参数作了规范性规定。1989年秋季,农业部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组织了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与规范的编写,以便使这项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研究内容 一般包括:❶项目背景; ❷产品市场预测和建设规模选择; ❸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的获得; ❹厂(场)址方案选择; ❺技术选择和工程方案设计; ❻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❼实施组织管理和进度计划; ❽财务估算和资金筹措、贷款偿还计划编制; ❾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效果评价。 农业建设项目分为企业项目和非企业项目,农户项目和地区综合开发项目,以及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等类型。不同类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其内容不完全相同,可根据具体项目有所侧重或取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把项目投资前期的研究工作分为机会研究(项目设想)、初步可行性研究(项目初步选择)、详细可行性研究(项目方案拟定)、辅助研究(功能专题研究)和项目评估(决策评价)五种。前三种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研究深度与财务估算精确度不同。项目的费用和效益估算的精度,机会研究约为±30%,初步可行性研究约为±20%,详细可行性研究约为±10%。辅助研究,主要用于一些大型而又复杂的项目,对可行性研究内容中没有把握的问题,或为减轻可行性研究工作量的内容;作为专题在可行性研究之前或同步进行单独研究,如产品市场、原料资源、技术选择、环境保护等问题。项目评估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作出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咨询。 中国现行的项目前期研究同国外大同小异,五种研究工作实际都存在,但可行性研究一词在国内管理程序中,一般是指项目立项后和批准设计任务书之前的可行性研究,大体上相当于国外初步可行性研究。中国形成项目建议书(或申请书)的调查研究,相当于国外机会研究。国外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大体达到初步设计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最后决定投资的依据。中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只作为选定项目的依据,最后决定投资的依据是设计单位编制的反映项目建设方案和工程概算的初步设计文件,而不仅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规模的确定 建设规模指项目建成投产、运行后发挥项目设计的能力。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计算单位各异,灌溉工程称灌溉能力,即有效灌溉的面积;农业生产项目称生产能力,即产品的年产量、年产值。生产多种产品的项目首先要确定产品结构。产品结构及其生产能力称为生产方案。 生产企业项目的建设规模,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市场需求、资源、投资能力和规模效益。旨在生产商品的项目,首先要做好市场需求量预测。 市场预测 产品在未来市场上的需求量及其变化趋势作出大体分析和描述,为拟定生产规模提供依据。市场预测一般需要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相结合。宏观预测指某一类商品在市场上总需求量的预测,是从全局的发展规划角度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如预测水果需求量增长;微观预测指特定商品需求量的预测,是从项目具体产品角度研究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如预测某品种的苹果市场销售前景。对特定产品的市场预测,不仅要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需求变化和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供应能力,并且研究可能引起市场变化的国家政策、技术进步、竞争程度和消费者心理等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必要的经济情报信息,则是市场预测的客观依据。系统预测方法可应用于市场预测(见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 资源获得性研究 农业生产项目的资源大体有三类:❶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光、温度等气候资源,这些对于种植业、饲养业都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 ❷农业生物资源,主要指农业动植物优良品种; ❸原料、能源等生产资料,包括饲养业的饲料、种植业的肥料、加工业的原料和燃料、电力、辅助材料等。这些资源必须从数量上、品种上、质量上保证产品方案的生产需求,否则产品方案不可行。 资金获得性研究 建设规模与投资水平往往成正相关,不论是企业项目还是非企业项目,即便市场、资源和经济评价都可行的项目,其建设规模的确定也不能脱离投资能力的实际。 生产方案优化 许多农业建设项目,特别是农场工程项目和农业地区综合开发项目,往往是农、林、牧结合生产,甚至还有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工业生产,即多产业的产品结构,以及反映建设规模大小经济性的“规模效益”问题,都需要进行产品结构和经济规模的系统优化工作,以便从经济上、生态上、社会上选择最佳综合效益的生产方案。优化方法可采用系统方法(见数学规划)。 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内容包括工程建设的方案设计,即总体设计和工艺、设备、土木建筑、环境保护方案的拟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人员培训;实施组织管理和进度计划的拟定。地区农业开发项目还要拟定更多的方案,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妇幼卫生保健、儿童教育等方案。其前提和依据是建设规模和已选定的地址,以及自然、社会情况等。项目设计又是财务估算、效益分析、评价的前提和依据,在整个可行性研究工作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起着中心环节作用。 总体方案设计 对工程系统实体作出总体布置,其依据是建设规模、选定的地址及其自然资源、公用设施和国家有关法规。内容包括总体工艺流程、项目构成、项目布置和总体平面布置图。不同类型工程总体方案设计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基本相同(见农业工程规划)。 工艺方案选择 对实现工程系统功能的工艺选择。工艺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决定工程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是总体方案设计、设备选择、土木建筑选择的依据,在项目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工艺设计的最高层次是总体工艺流程设计,其次是分项工程工艺设计,有的工程层次更多。存在互相有机联系的各个分项,首先要选择总体工艺流程设计,作为总体方案设计的依据之一,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分项工程工艺,包括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工艺在内。 工艺选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❶满足工程系统功能、结构的要求,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❷因地制宜。农业生物生产环境条件各地不同,工艺不宜生搬硬套他地的设计; ❸工艺成熟,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❹先进适用,既不落后、过时,又要与投资能力、劳力状况和管理水平相适应,不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先进性; ❺以国内原料、其他投入物为基础,并与公用设施相适应。以上述原则,对可供选择的若干工艺方案,进行技术及其经济评价、对比,最后选出可行的方案。 可行性研究中的工艺选择只确定基本工艺方案,即设计出总体或分项的工艺流程和分项工程采用的工艺,不必进行像初步设计那样具体的工艺设计和对设备、土建提出详细工艺数据。 设备方案选择 按其性质和作用来分,有生产设备,主要指直接用于生产的机电设备及其他装备,如种植业项目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饲养场项目的鸡笼、猪栏、饲料、饮水等饲养设备,加工厂项目的生产车间流水线设备等;生产辅助设备,主要指辅助生产的配套设备,如电、油、气、原料、饲料、肥料等供、贮设备,运输和通讯设备,以及环境保护设备等;服务设备,主要指为管理、安全、生活、医疗和其他福利等方面的设备。 选择什么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由工艺方案所决定;同时要求相互适应,设备要满足工艺要求,并具先进性,而工艺设计也不能脱离设备获得性和经济性的实际。此外,要考虑维修水平和其他实际条件的适用性,还要具备可靠性和成套性。 对备选的设备经过技术、经济和获得性论证,拟定主要设备方案,不必开列全部设备的详细清单及其型号、规格,那是工程初步设计的任务。 土建方案选择 在项目建设工程中,除设备及其安装工程外,基本上都属于土建工程范围。农业土建工程一般包括土地整治工程、水利排灌设计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和道路、桥涵、管道、电气和环境保护等工程。 土建方案选择,要根据总体设计、工艺和设备材料方案,对可供选择的土建方案,从技术、经济和经营、管理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从中选出较好型式、数量和基本规格的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要因地制宜,用以控制农业生物生长环境的建筑物要因气象条件制宜;土木工程材料,尽可能就地取材;建筑形式和结构要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经济、适用原则,以及当地施工水平加以选择;要节约用地。 项目效益评价 主要是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有些项目还要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项目财务估算 对项目的财务效益和费用作出预测计算,为项目经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内容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企业流动资金、产品成本、经营收入、税金、利润和资金筹集等。非企业项目,其财务估算的内容不同于企业项目,只对基本建设投资和年运行费用进行估算。估算时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并参照有关资料(见农业工程财务估算)。 项目财务评价 按现行财税制度,从财务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外汇效果,以考察项目本身的财务可行性。评价时要采用国家规范的或国际通行的方法和参数。评价以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为主要指标,以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为辅助指标。这些指标的计算都有规范的方法(见农业项目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要因项目的类别而异,农业建设项目中企业项目、非企业项目、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农业区域综合开发项目和中外合资项目各有特点,要分别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投资大的项目要求进行较为严格的评价,要采用动态的方法;投资小、比较简单的项目可以从简,采用静态方法。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从国家或地区整体的角度分析、计算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项目对国家和地区的贡献,以考察投资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不论是企业项目,还是非企业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都是必要的。在项目经济评价中,国民经济评价高于财务评价,可行项目的两种经济评价一般具有一致性;当不一致时,财务评价可行,国民经济评价不可行,则项目不可行;国民经济评价很高,而财务评价不可行,则需要进行慎重研究,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的项目,国家可以在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措施上给以支持,使项目在财务上具有生存能力。小型项目可以作简单的或不作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也有国家规定和国际通行的方法(见农业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 对项目为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和预测。社会效益评价主要包括为满足社会需求所增加的农产品商品量、为社会提供的就业人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和对当地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等。生态效益评价是从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结构(农林牧用地结构、土壤肥力结构和水资源、农村能源平衡等)、生态功能(耕地生产率、农业能量产投比和光温利用率等)和环境质量(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耕地盐渍化的变化,以及水、土壤、大气等质量变化)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选择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对于难以定量计算的则作定性分析。 此外,还须进行项目不确定性分析。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预测性研究,建设规模、财务估算和建设工期等都是根据研究当时的资料进行预测计算,难免存在不准确的情况,一些难以预测的因素如未来的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原来预期效益的变化,从而使投资决策的依据成为不可靠。因而应对工程项目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变化时,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变化和变化程度进行各种分析,使投资决策能够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点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和风险分析四种方法,可根据项目投资规模、风险性大小和可能预计到的变化较大的主要因素等情况,选择分析方法。某些小项目或明显无风险项目则没有必要作此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