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带 农业地带nongye didai又称农业地域类型,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地域上表现为有规律分布的,农业生产特点、方向和增产措施相同的农业地域单位的集合体。目前世界有如下农业带: ❶集约自给农业带。地处季风带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以水田为主。夏季湿润多雨,无霜期长,复种指数高,以生产水稻为主,基本为多劳多肥的劳动集约型。中国的华北、东北、中南半岛的高原山地以及印度次大陆的西部以旱地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无大差别,只是作物种类有所不同。 ❷商品谷物农业带。主要指夏短冬寒的大陆性气候控制的广大地区,如美国和加拿大中部,苏联的从乌克兰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这是伴随产业革命出现的、人口剧增,社会对谷物需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开发的,地广人稀,开发历史不长。作物以商品性小麦占绝对优势。尽管土地利用比较粗放,但机械化水平高,产品的商品率也很高,它的丰歉直接影响到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贸易状况。 ❸地中海式农业带。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南美洲智利和非洲南端。这里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和多雨,适宜种植小麦、黑麦等农作物,并栽种柑桔、葡萄、油橄榄等果树。除地中海沿岸地区外,集约化程度高,小农多种经营占主导地位。 ❹混合农业带。是从欧洲传统农业发展来的农牧混合农业。分商业性和自给性两种类型,前者分布于德国、法国、西班牙及个别东欧国家; 后者分布于东欧和墨西哥高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种植业与农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燕麦、马铃薯、甜菜等作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技术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利用率均高。 ❺商品性乳酪农业带。是当今世界商品率最高的农业类型。盛行于欧洲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美国东北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和新西兰个别地区也有分布。以生产牛奶、奶油、奶酪等奶制品为主,主要栽种大豆、黑麦、马铃薯、甜菜、牧草,多用作饲料。 ❻专门化农业带。经营方式各具特点,零星分布于世界各地。有以甘蔗 (西印度群岛)、橡胶 (南美各国)、可可(西非沿岸)、香蕉 (南美洲国家) 等单一作物为主的种植园; 也有以花卉(荷兰)、蔬菜 (意大利波河流域、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 (巴黎) 等专门供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园艺作物的集中区。它尽管在世界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甚少,但反映了殖民地的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新要求。 ❼原始自给农业带。分移动和定居两种类型。前者统称为游农,残留在热带潮湿的偏僻地区,如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的深处,中非和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季雨林以及与此相邻的热带草原地区。社会结构仍停留在部落阶段,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经济自给性强。后者出现在移动自给农业中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局部地区。 ❽放牧农业带。分布在南美大陆西部山区,从巴西到阿根廷的南美洲高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部地区以及南非高原等气候干旱的地方,是伴随近代移民发展起来的放牧业。用粗放的方式饲养牛、羊等家畜,产品是肉、毛和各种奶制品。阿根廷的肉类、澳大利亚的羊毛都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化商品。 ❾游牧业带。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亚和亚洲腹地的广阔干旱地区,以饲养牛、羊、骆驼为主,牧民逐草而居,分布地区大致同信奉伊斯兰教和喇嘛教的地区相一致。此外,在非洲的局部地区,以及散居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也以游牧为主。随着现代生产的影响,游牧业带目前出现了定居轮牧的趋势,并在水源尚好的河流沿岸出现集约化的种植业。 对农业地带形成条件、合理结构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区划 ☛ 农业地带面积比较广阔且与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地域。地带内农业结构比较复杂,包括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大地域的农业分布是随着纬度高低而变化的。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作物的变化是:喜凉作物(荞麦等)——中温作物(玉米、高粱等)——喜温作物(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熟制变化是: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农业在大的地域内呈现出与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地带性特征。不同地带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由此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带。在同一环境条件的地带内,农业的部门结构、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等基本一致,农业生产具有相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同一农业地带。农业地带受人为农业活动影响,已和原来的自然地带不同。农业地带界线并不完全与自然界线相符,并且随着人类改造与利用自然的日益加深,农业地带与自然地带界线的差异不断扩大。按照农业地带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深浅不同,大致分为自然农业地带和农业专业化地带两种。美国分为以下专业化地带:北部玉米带、小麦带,南部棉花带,东北部滨湖乳业带,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湾果蔬带等。广义的农业地带亦称“农业区”,但又和一般农业区不同。农业地带的范围一般比农业区广阔,一个农业地带往往包含若干个农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