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过去的农业发展观主要着眼于增加产量以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大量增加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事实证明,在这种农业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现代化对自然和社会都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是不可持续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新的农业发展观,把自然环境的保持和社会的和谐也视为财富,在农业增产的同时要保存或增进既有的财富,而不是以损害它为代价。为此需要建立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农业复合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从长远看,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较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科学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土地资源有限且农业生产规模小,为此需推广多熟种植技术,即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或几种农作物。在强化种植的同时应注意对土壤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双重投入,改善土壤的肥力条件。第二,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应采用轮作、害虫预测预报、气象卫星探测、播种期调节和害虫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综合有害生物防治。第三,为了保持农业的长期生产能力,应采取防治土壤侵蚀的综合措施,除了通过植树、种草来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外,还应采用保护耕作技术,并修建农田水土保持系统。第四,为了增强动植物健康,提高其抗病虫能力,提高营养效率,应加强遗传育种和基因转移技术的研究。此外,面临全球性的淡水资源短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缺水地区应采用以节水措施为主的灌溉农业,发展喷灌及滴灌等新的灌溉技术,开发咸水资源与污水的农业利用,并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作物的品质育种,正在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和农用生物技术,不断培育优质的农作物良种。某些发展中国家也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一些优质农产品,例如泰国二号大米,中南美洲香蕉,印度茶叶,马来西亚天然橡胶,阿根廷牛肉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信誉,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出口创汇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来源有四个方面: 第一,国内外若干较成熟的可持续科学技术系统,如保护耕作和稻田养鱼等; 第二,常规现代化农业技术中符合可持续农业原理的部分,例如许多节水措施、水土保持技术、绿化策略等;第三,传统农业中的精华,如有机肥料和秸秆利用等;第四,高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例如应用基因转移技术培育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作物品种和优质农产品良种、利用遥感和信息技术进行生态农业规划、旱作农业中高吸水和高持水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的开发等。这四个来源的科学技术可针对地区和农场的实际情况,重组成适用的技术和管理系统。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取消那些对价格扭曲较大、鼓励破坏和耗竭自然资源的政策。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作法。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目前多数国家都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给予补贴。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发达国家纷纷对农业保护政策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主要是大幅度地削减或放弃了原有的具有短期效应的价格支持政策,转而大量采取具有长期效应、较少直接引起贸易严重扭曲的措施,如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这样既保护了农业,有利于社会公平,又减少了经济效益的损失。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是科技进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主要应着力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问题。各国都有独特的资源、气候、地理和经济条件,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相同。政府应鼓励农业科研机构根据各地区的特点,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效益好的农业技术。第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实施问题。农业具有地域和生产上的分散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技术推广体系,把研究出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地转移到生产者手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提高农民的素质。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存量不高,农民总体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对农业中的高新技术和精细管理的接受能力差。因此在建立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第三,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资金支持问题。前者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资;对后者,主要是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通过国家财政和农民储蓄两个渠道筹集资金,向农民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农民扩大农业投资,促进新技术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