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如何发展农业,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通过对农村改革发展历程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精辟地提出了“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的理论。他指出: “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些政策很见效,三年农村就发生了显著变化。”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1页)这一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源泉。
(1) 只有政策对头,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能搞活农村经济,才能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的经济改革和农村政策的制定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创造性,必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正如邓小平所说: “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 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农村改革,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建立在亿万农民群众支持的基础上,有了这个群众基础,才能推动改革,也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尊重具体实践和群众的意愿。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发展农村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注意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给农民以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和减轻农民负担,以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农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民的积极作用,所以尽快让农民富起来,使他们安居乐业,全国改革才有基础。邓小平说:“现在看,一系列新的农村政策是成功的。过去农村很困难,现在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能够吃饱,能够穿得比较好,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各项政策是正确的,合民心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实际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发展靠政策,但有些农民却怕政策,他们怕政策变。因此,邓小平强调政策要稳,国家才能稳定。他指出: “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为什么? 因为实践证明现在的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农村政策一变,他们的生活水平马上会降低。”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3—84页)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他高兴地指出:“这次十三届八中全会开得好,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一变就人心不安,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1页)政策是党的生命,正确的政策,应保持稳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邓小平一贯倡导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面向农业。他指出: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还指出: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可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90年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无论国内或国外农业的发展的现实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指出: “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在市场竞争中,生产经营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的科学技术强,谁就能先富。因此,邓小平指出: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现代化首先是人才的现代化,知识化。我国农业之所以落后,除了自然资源方面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智力投入少,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水平低,而这又与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缺乏直接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