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农业劳动生产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农业劳动生产率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labour

综合反映农业劳动消耗与农业劳动成果的关系的指标。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农产品(或产值)数量表示,或用生产单位农产品(或产值)
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表示。一个国家、地区、农业企业的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往往用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农产品数量(或产值)来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意味着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或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的增多。在投入农业的总劳动量既定的条件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农产品总量愈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量将不断降低,其中消耗的活劳动所占比重减少,消耗的物化劳动所占比重增加。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一般趋势。
不同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显著增长,特别是50年代以后增长较快。美国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水平较高的国家,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谷物,如以1960年为100, 1970年为155,1979年为354,达到133 062千克;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肉类,如以1960年为100,1970年为193,1979年为285,达到7 561千克。法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谷物,如以1960年为100, 1970年为210, 1979年为398,达到20 952千克,增长速度比美国快。苏联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谷物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如以1960年为100,则1970年为209,1979年为263,达到7 458千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一般都较低。如印度1979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谷物只有777千克,埃及1 378千克,墨西哥2 290千克。
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较,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比较慢。如以1952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为100, 1982年为117; 1982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为1 285千克,肉类为69千克。用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来比较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不是很准确的。如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大约占33.3%),平均数就比较低。而美国农业劳动社会化程度高,农业生产中很多作业是由农业劳动力以外的劳动者进行的,而且大于农业劳动力几倍,平均数就比较高。
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❶受资源等自然因素制约。首先是耕地面积的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一般是拥有耕地较多的国家。1979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使用的可耕地,美国是82.2公顷,苏联是9.7公顷,法国是8.7公顷,墨西哥是3.3公顷,印度是1公顷, 日本是0.7公顷,中国是0.3公顷。其次, 气候、地形、土壤肥力也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自然因素,如美国的气候条件比苏联好得多。
❷机械化、水利化、科学化水平,每个农业劳动力使用的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相对较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一般相应较高。
❸农业劳动力所受的文化教育和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❹农业社会化程度和农业就业率同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密切相关。美国直接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仅占总人口1.9%,而直接、间接为农业服务的劳动人口约占总人口20%, 且农业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比较少, 配合其他因素, 其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较高。
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按照经济效果的基本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即是全部农业劳动耗费量(活劳动消耗量+物化劳动消耗量) 与农产品(或产值)量之比。但是, 在实际上, 由于把物化劳动计算(还原)为劳动时间, 在目前还缺乏恰当的尺度。而不把物化劳动时间计算在内, 只能大致反映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因此, 通常用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或产值)量计算, 其公式为:
或用单位农产品(或产值)所耗费劳动量的比值来表示,即上式的倒数:
上两式表明, 活劳动支付量愈小, 每单位活劳动创造的农产品(或产值)数量就愈多; 或者是单位农产品所占用的活劳动量愈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愈高。农业的活劳动支付量, 可以按工时、工日、人年计算。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 农业劳动生产率一般用每个农业劳动力在一年内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表示。农业产值除按现行价格计算以外, 还可以按农产品的可比价格(一般用不变价格)计算, 以便在地区、生产单位、年度之间进行比较。
根据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耗费量与产品 (或产值)量之间的比值关系,还可以引伸出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另外几个指标:
这个指标确切地反映了每个劳动力新创造的全部价值, 可以排除投入物化劳动对活劳动的掩盖。采用这个指标, 还便于对活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 对于充分利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具有现实的意义。
这是一个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 是指农业部门全年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耗用的生产资料价值。农业劳动生产率, 还可以通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企业利润、年生产的商品量和供养的非农业人口数来反映。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❶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 减少农业无效劳动。农业劳动力在非农业领域中就业机会少, 或者在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狭小的国家(或地区), 不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减少农业无效劳动就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❷增加物质投入, 提高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农业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 以同样的劳动强度所运用的生产资料相对较多, 其劳动生产率一般较高。
❸提高土地生产率。特别是在人多地少, 农产品不足的国家, 提高土地生产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只是单纯地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忽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不仅不能增加农产品总量, 还会扩大剩余劳力和生产开支。
❹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只有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才有可能在同样的劳动强度、运用等量的生产资料的条件下生产更多的农产品。
❺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农业劳动生产率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和精神状况,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状况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土壤的肥沃程度,农业气候状况,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其他自然条件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人类社会中农业以外一切经济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个别农业企业看,也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nongye laodong shengchanlu

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用单位时间生产的农产品数量(产值),或用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愈多,或所生产的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愈少,则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反之亦然。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和可能,一般按劳动天数和年劳动力数(年平均在册劳动力数),计算“人日”(一个劳动力工作一天)或“人年”(一个劳动力工作一年)的生产量。生产量用各种农产品实物量或总产值、净产值表示。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较多,除受农业生产机具设备、劳动力技能和劳动组织管理等影响外,还受土地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为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和劳动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 土地资源   适度规模经营 ☛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有;1.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现代化;2.采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提高劳动力素质;5.完善承包制,注意规模经营。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表明农业劳动者生产农产品的效率,或者消耗一定劳动时间创造出某种数量的农产品的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或劳动时间的减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❶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❷可以通过人力、物力方面的节约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促进农业的前部门和后部门以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❸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逐步增加农业内部积累,增加农民收入; 并且,有了能逐步缩短劳动时间,为广大农民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创造条件。
❹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物质技术、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为三个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是:
❶合理利用自然。
❷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提高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动植物转化自然能量的能力。
❸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❹不断完善农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❺因地制宜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逐步实行专业化生产。
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通常采用的公式是:

在理论上计算劳动生产率所用的时间,包括活劳动时间和物化劳动时间的总和。但在实践中只按活劳动消耗的时间来计算。
对于活劳动时间,一般可采取以下不同长度的时间作为计算单位。
(1) 人均。指平均每一个劳动力一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这个指标可用于计算劳动力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因农业生产一般是以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中国在考察和对比不同企业、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时,多采用人均作为时间长度。
(2) 人工日和人工时。人工日即平均每个劳动力一天当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人工时指平均每个劳动力一小时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这两种指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在分析农业现代化程度时多采用这两个时间长度计算。
劳动力再生产是指不断反复进行的农业劳动力的生产过程。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表现为其数量的增加; 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则主要表现的是其数量的减少和素质的提高。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为目标。其主要内容是: 增强体质,提高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其主要途径是: 在农村推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和文化活动; 普及中、小学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第二、三产业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业余教育。
☚ 农业劳动力   农产品生产成本 ☛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甘肃全省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平均生产粮食:1949年为1 081斤, 1985年达到1 483斤, 按种植业劳动力计算,人均生产粮食则达到2 032斤,增长73.19%,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个农业劳动力人均提供的农业总产值;1949年为267元,1985年达到589元(按种植业劳力计算,人均种植业产值为530元),增长1.2倍。河西是主要农业商品粮基地,武威、张掖、酒泉3个地区和金昌、嘉峪关两个省辖市, 1985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2 478斤,比全省平均高出67. 1%,按种植业劳动力计算,人均生产粮食3 517斤, 比全省平均高出73.08%; 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总产值916元,比全省平均高出55. 52%,按种植业劳动力计算,人均种植业产值达964元,比全省平均高出81.89%。张掖地区的临泽县,1985年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3 586斤, 比全省平均高出1.42倍,按种植业劳动力计算,人均生产粮食4 577斤,比全省平均高出1. 25倍,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总产值1 237元, 比全省平均高出1. 1倍,种植业劳动力人均种植业产值1 134元,比全省平均高出1.14倍。

☚ 农业产值   农业商品率 ☛

农业劳动生产率Labou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反映农业劳动者一定时期内在农业生产中劳动效率的指标。通常用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产值),或用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劳动时间,这是正指标;或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这是逆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一般是一年计算一次。计算农产品产量用实物量表示时,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它所反映的是各种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用价值量表示时,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价值量指标,它所反映的是综合劳动生产率。视研究目的不同,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价值指标时,可以用农业总产值,也可以用农业净产值。参见“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条。

农业劳动生产率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越多,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和精神状况,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状况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土壤的肥沃程度,农业气候状况,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其他自然条件等。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可用单位时间(一小时、一天或一年) 内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产值),或用生产单位农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愈多,或所生产的单位农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愈少,则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对于满足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改善劳动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 增加智力投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采用和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用单位时间生产的农产品数量 (或产值),或用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表示。是衡量农业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能力的指标。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愈多,或所生产的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愈少,则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影响农业劳动生产高低的因素有: (1) 自然条件,如土壤肥沃程度,农业气候状况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其他自然因素;(2) 科技水平,包括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状况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等; (3) 管理水平,主要是农业劳动的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4) 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和精神状况等。

☚ 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指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表示。在农产品中包含的总劳动量越少,就意味着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于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但由于物化劳动难以用时间单位计量,故在实际工作中是依据活劳动时间计算劳动生产率。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指标有:(1)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生产的产品量; (2)平均每工作日生产的产品量; (3)平均每个小时生产的产品量。由于不同生产单位的产品结构不同,实物指标常缺乏可比性,也不能综合反映一个单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所以,必须采用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如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创造的产值、净产值、盈利等。

☚ 增产增收率   农业劳动净产率 ☛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时间 (或劳动量) 与所创造的产品 (或产值) 数量的比值。表明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它体现农业劳动者生产农产品的效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劳动力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可以从农业中腾出更多的劳动力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可以增加收入,扩大积累,改善农民生活; 可以逐步减轻农业劳动强度,缩短工作长度,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指标有: (1)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在一年中生产的产品量,简称“人年”劳动生产率; (2) 平均每工作日生产的产品量,简称“人日”劳动生产率; (3) 平均每小时生产的产品量,简称“人时”劳动生产率。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有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创造的产值、净产值、利润等。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1) 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逐步实现农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2)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 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发挥各地生产优势,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 (4) 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除受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农业生产工具以及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影响外,还受土地、水利、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正反指标两种表示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一年只计算一次,且农业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因此通常是以计算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年产值作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常用每个农业劳动力全年生产的各种主要农产品产量来表示,如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数、肉类数等。
☚ 农业劳动力   低层次平面垦殖 ☛
000048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