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农业劳动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农业劳动力agricultural labour force

以其体力和智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农业劳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生产的一种资源, 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指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 指劳动者的体力、智力、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状况。
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有: ❶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❷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
❸原有劳动力的自然减员。社会因素主要有: 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国家所采取的人口政策措施等;
❷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比例变化;
❸农村社会福利政策、妇女的解放程度等。
计算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包括达到劳动年龄并有农业劳动能力的人和不足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采用直接计算法时, 其公式如下:


在中国农村, 通常按性别、年龄、体力、技术等条件, 将农业劳动力分为整劳动力、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一般规定:男整劳动力为18岁至55岁,女整劳动力为18岁至50岁; 男半劳动力为16岁至17岁和56岁至60岁,女半劳动力为16岁至17岁和51岁至55岁;男辅助劳动力为不满16岁的少年和超过60岁的男子, 女辅助劳动力为不满16岁的少女和超过55岁的妇女。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按1988年底统计, 有3.15亿人, 比1952年增长87.7%。总的来说, 中国农业劳动力是过剩的, 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时期,农业劳动力的余缺状况很不平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每年以2.1%的速度递增, 农业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农业人口中所占比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见表)。

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表

年份农业劳动力
(万人)
农业劳动力占农
业人口的比重
(%)
农业劳动力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
(%)
1952
1957
1965
1977
1982
1986
17 317
19 310
23 398
29 345
32 013
31 311
35.2
35.7
38.7
36.5
38.3
36.9
30.1
30.0
32.3
31.0
31.5
29.7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仅远远高于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比重除高于少数国家外,则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1960年以来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农业人口构成中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较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强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及技术熟练程度,即逐渐成为衡量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标志。在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方面,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亟待提高。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农业劳动者文盲和半文盲的比率达36.5%,小学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力占37.2%, 中等文化程度的占26.3%,高等文化程度的仅占0.01%。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尤为缺乏。
近代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形成和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和绝对数都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原因:首先,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其次,过去许多在农业中进行的劳动过程,现已能采用工业方式进行;一些新兴工业的发展,使过去用作农业生产资料的农产品,有的被工业品所替代。再次, 各项农村公用事业、服务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使若干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作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农业劳动力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减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共同特征。

农业劳动力agriculture labour force

参加农业劳动并从中取得收入的人,或这部分人所具有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农业生产中必须具备而且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中国农村中,通常用男、女,整、半和辅助劳力的划分,大致反映农业劳动力的状况。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尤其是科技文化水平显得更加重要。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指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劳动者。它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
农业劳动力资源,一般指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农业劳动力的状况,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资源的再生产是农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是指已达到劳动年龄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数。在实际工作中还包括实际参加农业劳动而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常因以下四种情况发生变化:
❶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❷适龄和超龄劳动力的加入和退出;
❸劳动力的自然减员;
❹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劳动力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即劳动者的体质和智力,包括劳动者体力的强弱、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和思想水平。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资源数量很大,在劳动力质量上,某些方面的素质比较高,如传统农业技术比较熟练; 某些方面的素质比较低,如文化水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等。农业劳动资源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大体上是: 东南沿海数量比较多,文化技术水平也较高; 而西北、西南地区数量少,文化技术水平也较低; 城市郊区农业劳动力数量较多,文化水平较高; 边远地区数量较少,文化水平较低; 平原地区数量较多,文化水平较高; 山区数量较少,文化水平较低。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将减少,农业劳动向其他部门转移速度加快,因此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不断下降是农业劳动力变动的总趋势。农业劳动力的地区变动,一般是由农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镇。在开发新的农业区域时,则多是由人多地少的地区流向人少地多的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带来资金的流动、物资的流动、技术的流动,对发展经济、促进劳动力在地区的供需平衡上都有好处。但是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会损害社会经济效益。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保障农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限制不合理流动。
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特点,使农业劳动与工业等部门劳动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❶农业劳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时需要投入大量劳动,为其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有时完全不需要劳动参与生长过程,这就形成了农业容易出现劳动力利用上的不足或过剩。
❷农业劳动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土壤与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而各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又有差别,从而引起各地区的专业化方向、复种指数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农业劳动力的投放、使用和技术培训,必须因地制宜。
❸农业劳动具有分散性和多样性。
❹农业劳动见效时间长,具有连续性。
❺农业劳动力资源投入劳动的数量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在农业劳动中,有些农业人口可以根据季节需要或本人要求参加劳动,有些农业劳动力可以暂时不参加农业劳动,农业劳动力队伍的建立不需支付工资基金,但不安排他们劳动,集体经济或家庭也要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因而农业劳动力的状况及其投入农业生产的多少,往往和农业人口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是指衡量劳动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劳动力利用率越高可以生产出越多的农产品。衡量农业劳动力利用的主要指标有:
❶实际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力数占应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力数的比例;
❷农业劳动者实际参加农业劳动时间占劳动者应参加劳动时间的比例;
❸农业劳动者在班工作日中纯工作时间占工作时间的比例。目前,在中国,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是:
❶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活劳动投放,实行集约经营;
❷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❸加强劳动力使用、调配的计划性。
农业劳动力分配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力的分配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❶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分配。
❷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分配。
❸农业生产用工与非生产用工关系。生产用工与非生产用工两方面都是发展农业生产不可缺少,合理安排两者的比例有利于共同发展。
❹当年农业生产用工和农业基本建设用工的关系。在保证当年生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

☚ 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生产率 ☛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指具有从事农业劳动能力的人。在我国农业企业中,为了掌握农业劳动力构成,合理组织劳动分工,通常按性别、年龄、体力、技术等条件,将劳动力分为整劳动力、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为了掌握农业劳动力的部门分布,通常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分别统计。

☚ 农村劳动力   主体劳动者 ☛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劳动力”在狭义上被当作人的劳动能力,即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广义上被当作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力资源。农业劳动力,一般指的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具体形态。它是农业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要素。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从数量上讲,是指已达到劳动年龄的人数和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但经常参加劳动的人数。从质量上讲,是指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它包括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思想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技术熟练程度等。农业劳动力具有不同于其他经济部门劳动力的一些特点: 农业生产是在广阔的土地上进行的,引起了农业劳动力在使用上的分散性; 农业生产的多样性要求农业劳动力必须掌握多种劳动技能;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业劳动力在生产经营中必须具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仅高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一些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把众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我国面临的一项战略大计。和农业劳动力数量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质量不高。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农业者文盲和半文盲劳动的比率达36.5%,小学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力占37.2%,中等文化程度占26.3%,高等文化程度的仅占万分之一,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尤为缺乏。根据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状况,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我国必须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来抑制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使农产品的再生产同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协调起来,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中的多种经营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此外,必须重视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这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我国丰富的农业劳动力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农业再生产   农业劳动生产率 ☛
000048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