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有效措施,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农业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十一五” 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各地、各部门面向 “三农” 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涌现出许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开拓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急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动力。
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继承巩固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没有农业农村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新形势下,增强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和新手段。
农业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为给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必须加快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连接市场经济体系的关键纽带,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无缝结合,使广大农民享受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提升农业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的能力。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长期以来,城乡差别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 “瓶颈” 之一。构建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系统,促进家电下乡、信息下乡,激发农村消费需求,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应区分轻重缓急,首先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缩小因受限于技术进步成果所产生的数字鸿沟,将深化农村信息化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农业农村改革开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农业农村长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新的动力; 抓住信息网络所能够提供的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的视野、提高农民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