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agricultural enter-prise management研究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探索企业经济活动的规律, 借以指导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学科。 产生与发展 产生于商品经济在农村开始发展,农业以企业的形式进行经营以后。这门学科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开拓者是德国人艾瑞保(F.Aereboe)。他在其代表作《农业经营学概论》一书中, 把农场视为各种生产因素密切配合的有机体, 详细论述了农业经营的本质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他同时期的布林克曼(T. Brinkmann)著有《农业经营经济学》一书,对影响农业经营的集约度的因素, 作了具体的分析。这一时期的农业经营学家还有瑞士的劳尔(E. Laur)和美国的奥尔温(C. S.Orwin)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欧洲农场经营的研究, 应用了现代管理理论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如目标管理、决策技术、部门结构、生产因素组合的优化等。并且在讲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注意到企业所负的社会责任。联邦德国农业经营学家库尔曼(F.Kuhlmann)所著的《农场经营学基础》可以作为代表。受德国农业经营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日本。先后有山崎延吉、大槻正男、矶边俊秀、安增壮一等人对爱瑞保、布林克曼等人的理论作过介绍和研究。安增壮一所著《农业经营原理》一书, 运用了这些理论。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在美国一般称为农场管理学。从19世纪中叶开始, 美国专卖局对美国各地的农场成本问题进行调查, 以后韩德等人对农场规模、作业组合、轮栽制度的收益和农场的业务活动等进行规划设计。1903年沃伦(G.F.Warren)用调查方法搜集大量农场资料, 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农业经营成败的原因。他于1913年出版的《农场管理》一书, 是较有影响的。此后有斯皮尔曼(W.J. Spillman)、泰勒(H.C.Ta-ylor)等人继续进行此项工作。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霍尔姆斯(C.L. Holmes)、爱略脱 (F.F.Elliott)等人对农业经营方式问题进行研究, 以配合美国农业调整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为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 转向农业企业经营机能的研究。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农场经营管理中得到应用,使这门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有保斯(A. Boss)等著的《现代农场管理的原理和实施》、霍普金斯(J.A. Hopkins)等著的《农场管理原理》、海地 (E.Q. Heady)等著的《农场管理经济学》、布拉德福(L.A. Bradford)等著有《农场管理分析》、马隆(C.C.Malone)等著的《农场和农家的决策与管理》等书。70年代以后,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一个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 农场经营管理学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近期的主要著作有卡斯特(E.N.Castle)等人著的《农场管理学》、奥斯伯恩(D.D.Osburn)著的《现代农业管理》、卡尔金斯(P. H.Calkins)等著的《农场经营管理》。在农业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工联合企业兴起以后, 这一类新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重视。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达夫特(K. D. Daft)的《农工联合企业管理》。 在苏联,国家对农业实行集中领导的管理体制,农业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如奥萨基柯(М.П.Осадько)著的《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科列斯涅夫(С.Р.Колеснев)等人编写的《集体农庄田间作业组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企业内部计划的编制和修订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如普·普列什科夫的《集体农庄的计划编制》、索博列夫(Н.П.Соьолев)的《集体农庄的五年计划》可以作为代表。至于那吉莫夫(И.Н.Назимов)的《国营农场管理》、布拉斯拉维茨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组织》等教材,也是以农业企业的内部计划和生产组织为主要内容。苏联经过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业企业组织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加强了经济核算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内容。东欧各国大多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起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的体系。以匈牙利为例,契兹马迪亚·艾尔诺和赛盖伊·玛格达合著的《农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除阐述一般企业的生产组织工作外,还涉及农民的自留地经济、农业协作和一体化、工资和个人收入的调节等问题。 中国的农业经营和生产管理有悠久的历史,曾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近代对农场进行调查,并作分析研究是由外籍学者开始组织进行的。1911~1915年德国教师瓦格纳(W.Wagner)在青岛任教期间, 曾经组织学生对18个省的农业经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于1926年写成《中国农书》一书。同年,美籍教师卜凯(J.Buck)根据20年代对中国一些农家进行调查的材料,编写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一书(英文版,1930年出版),对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田场大小、农家收支等问题进行了阐述。30~40年代中国有不少单位和个人进行过类似的调查研究。这一时期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杨开道的《农场管理》(1933年)、杨国藩的《农业经营》(1934年), 卜凯和柯蒂斯(W.A.Curtiss)合著的《中国农场管理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聘请苏联专家马耶布拉斯拉维茨、斯鲁什涅夫等来华,分别在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讲学,引进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组织与计划学科,影响较大。50~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是以苏联的模式为基础的。在此期间分别有由中国人民大学周诚主编,南京农学院李谦、王德崇、原葆民、刘崧生等人编写和由北京农业大学陈道主编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组织》和《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材。1979年,受农牧渔业部的委托,有11所院校的教师共同编写的《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学》和《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学》。前者由原葆民任主编,李星宇、曾启任副主编;后者由曹冯德任主编,陈振年、简乃强任副主编。1982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时,前一种改编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学》。翌年原葆民又受托组织5所院校的教师编写出《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于1987年出版。该书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介绍了一些现代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与此同时,各地高等院校的教师,分别编写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新教材。其中,已出版的有:邓泽辉、蔡源元合编的《农业企业化经营管理概论》,潘乃樾编写的《农业合作企业经营管理学》,袁若飞任主编、洪乌金任副主编的《社会主义农村企业经营管理学》,严瑞珍、张象枢主编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学》等。在农垦系统的国营农业企业管理方面,有曹风主编的《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学》和张万双编写的《国营农场生产组织与管理》。同编写教材工作相结合,全国各有关院校自197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研讨会。各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近些年来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内容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在多种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丰富和趋于完善。早期的农业经营学是农学的一个分支,是农业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在它以研究农学为主转为以经济学为主的过渡时期,其内容同农业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更广泛地吸取了现代企业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管理学本身则有更为广阔的基础。它是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诸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都为它提供了养料。在20世纪初,欧美的农业经营学、农场管理学,主要的研究课题是土地、工具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选择利用以及生产组织方面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的内容、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为了适应急剧变化的外界环境,需要运用决策理论和技术,确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为了正确制定和执行企业的经营计划,需要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促使职工主动执行计划,以便达到企业的目标;还有必要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和数量分析的方法,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其技术经济效果,以及运用市场预测的手段,掌握经济信息,了解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等等, 这些都已成为这门学科的研究课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生产经营的目的、经营管理和产品分配的原则,以及企业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农业企业。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的内容已自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农业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经营管理的目的和任务,经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经营方针,部门结构, 经营规模, 经营计划, 经济合同,劳动人事管理; 土地、工具、设备、原材料管理; 产品质量和技术管理, 市场信息和运销管理; 财务、成本和利润管理, 生产服务和经营咨询, 经济活动分析与经营成果的评价等。 目的和任务 按照马克思关于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的学说,经营管理既是任何企业组织生产力所必需,又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生产关系。因此, 对于不同性质的农业企业来说,经营管理的目的自然就有所不同,经营管理学的任务也就有了区别。资本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研究的是, 如何通过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调节等职能, 使企业主获得最大的利润。它是为维护企业主的利益、巩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 是为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其任务是研究如何合理组织生产, 调节企业内外各方面的关系, 以便生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 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 还要通过管理的教育和服务职能, 提高企业成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既要讲求企业的经济效益, 又要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agribusiness management science研究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其特点和规律性的学科。管理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合理组织生产力,正确处理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者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对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同时要学习、借鉴和吸取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方法,探索和揭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规律性,以便指导农业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由于这门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并广泛吸收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边缘科学或综合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研究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对农业的生产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激励。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企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和发展的规律性。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的任务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吸收国外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制定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特点的、能合理组织生产力、促进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商品率,充分发挥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的作用。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管理体制和管理原则 (一般原则和经济原则),经营方针,计划管理,决策管理等。(2)农业企业的生产要素及其合理组合。包括生产要素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和管理,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农具的组织和管理,资金管理,农业技术管理等。(3)农业企业各生产部门的经营与管理。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和工业的经营管理。(4) 农业企业分配和流通过程的经营和管理。包括物资管理,产品收购,供销和市场预测的组织和管理,收益分配,利润和成本管理等。随着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农业,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与工业、商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也愈来愈大,具体内容也愈来愈复杂。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发展之后,逐步形成的。农业企业管理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欧洲国家较早,以德国最发达。德国泰厄 (Albrecht D.Thaer,1752~1828年)最早对农业进行经济方面研究,他著的《合理农业原理》 (《Grundsatze der rationellenlandwirtschaft》,1809),首创农场管理学。继后,屠能 (Johann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年)创立农业立地学理论,并研究经济地位对农场经营的影响,1826年著 《孤立国》 (《Der isolierteStat》)。后来,哥尔支 (TheodorFreiherr Von der Goltz,1836~1905年)、亚路博 (Friedrich Aere-boe,1865~1943年)、布林克曼(Theodor Brinkman,1877~1951年)等,对农场经营管理作了理论和实际的研究。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农场管理学理论体系已具雏形。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黑兹(W.M.Hays)、韩德(T. F. Hunt)以 “农家访问法” (Farm Visit Method)、“个案法” (Case Method)研究农场的经营管理。继后,华伦(G. F.Warren) 用 “调查方法” (SurveyMethod) 研究影响农场经营成败的原因。司皮门(W.J.Spillman)从事于系统化的农场组织与管理的研究。泰勒(H. C. Tayler)用 “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农场资料,开辟农场管理研究的新道路。1923年,邦特(G. A.Pond)与达波(J.W.Tapp)创立“农场预算法” (Farm Budget Me-thod) 计划和预测农场的生产费用和收入,以改进经营管理。三十年代,霍莫兹(C. L. Holmos) 研究了农场生产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主张调整农场内部生产组织,以适应当时的经济需要,颇受联邦政府的重视。四十年代,休兹(T.W.Schultz)主张将动态经济理论 (Dynamic EconomicTheory)应用于农场管理,提出企业经营者应随外界情况变化而调整生产。五十年代后,农场管理学有了新发展,更广泛地运用动态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并以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对农场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我国是文明古国,农业经营的研究由来已久。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王桢文的《农桑通诀》,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农业的耕作和管理进行过论述。但我国农业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直至二十世纪初叶,对农场经营管理的研究尚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二十年代,金陵大学美籍教授卜凯(J. L.Buck) 调查搜集中国农村的有关资料,研究中国农场管理,编著了《中国农家经济》、《中国土地利用》。1947年,卜凯与卡特斯(W. M. Cartis)合著的《中国农场管理学》是以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为素材的资本主义农场管理学。 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有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农村中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和集体所有制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适应这种类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产生了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 从五十年代初期起,我国高等院校的农业经济专业开设了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组织与计划这一课程。最初是采用苏联教材,以后则自编内部试用教材。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更名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其内容包括国营农场、农村人民公社和农业拖拉机站的经营管理。1980年,在原农业部的组织下,有关院校教师合编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包括《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学》和《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学》两个独立部分,作为高等院校的统编教材在内部试用,1982年出版并公开发行。 〔参〕 农业经济学 企业管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