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虎视龙兴踞上游,洞开四扇俯神州

西来翠叠三峰色,东去河兼八水流

赤帝偏能降轵道,青骡底事出延秋

唐陵汉阙俱黄土,独剩秦时月照愁。

[注释]

①虎视龙兴:指周秦古国。班固《西都赋》云: “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踞: 蹲,此指处于。上游 指长安一带。周秦曾在长安一带建都。

②四扇:四扇关门。参见前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贾》注②。韩愈诗中有 “日照潼关四扇开” 之句。神州:泛指中国。

③三峰:华山的西峰、南峰和东峰,指华山。华山在潼关西南。

④河: 黄河。八水:指关中八水,有灞河、浐河、泾河、沣河、滈河、涝河、潏河和渭河。前七河流入渭河。渭河在潼关附近与黄河相汇。

⑤赤帝:指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于大泽斩蛇起义,有一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轵道:古亭名,在今西安市东北。《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西击秦至灞上时,“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⑥青骡:唐玄宗逃往蜀地时的坐骑。元稹《望云骓马歌》诗云:“玄宗当时无此马,不免骑骡来幸蜀。” 苏轼《申王画马图》诗云: “青骡蜀栈西超怨。”苏轼自注曰:“明皇乘青骡入蜀。” 底事:何事,何以。延秋: 唐长安未央宫西面的靠南的门。安史之乱时,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命,“凌晨,自延秋门出”。

⑦唐陵汉阙: 指汉唐时代的宫廷陵园建筑。

【题解】

此诗选自《湖海诗传》。

【简析】

这首诗首联写潼关的雄威,颔联写潼关的山水景色,颈联和尾联吊古伤今。古今对比,哀伤时间流逝万事俱空,抒发作者生不得意的愁闷。诗歌联想丰富,博大精深,融咏物写景吊古伤今为一体,情韵谐和,很有唐诗娴熟浑厚的风韵。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隔岸遥青见首阳,雍州天险此分疆

苍凉蜀栈秦关客,盘礴河声岳色旁

战垒千年惊鼓角,风烟万里接蛮荒

废兴旧迹垂前史,取次摩挲寄慨慷

[注释]

①首阳:山名,即中条山,其西南端与潼关隔黄河南北相望。潼 关

②雍州: 九州之一,包括今陕西省、甘肃省的大部分和青海省的小部分地区。疆: 疆域。

③蜀栈:秦地通往蜀地的栈道。秦关:指潼关。客:诗人自称。作者似从蜀地来潼关。

④盘礴:即“磅礴”,盛大的样子。河:黄河。岳:西岳华山。

⑤鼓角: 战鼓和号角,军中用以传号令、壮军威。

⑥蛮荒: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⑦垂: 流传。

⑧取次: 任意,随便。摩挲(suō): 抚摸。

【题解】

此诗选自 《湖海诗传》。

【简析】

这是一首潼关凭吊诗,作者在潼关看到古垒、旧迹、风烟,想到了在潼关的千年征战和历代兴废历史,心情激昂不平,引起无限遐想,便慷慨为诗。诗歌风格凝重,含而不露。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晓日潼关启,云胸詄荡开

千秋河岳色,犹挟汉唐来

马带中原雨,车驱万壑雷。

何须论德险,兴废一莓苔

[注释]

①晓日:清晨的太阳,此指太阳出来。

②詄(dié)荡: 天体澄清的样子。

③河:黄河。岳:西岳华山。

④“千秋” 两句是说,当今黄河和华山的景色,还带有汉唐时的风韵。

⑤中原:今河南省一带,此指关东。

⑥兴废:胜败。莓苔 植物名,又叫青苔。

【题解】

此诗选自 《魏源集》。

【简析】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清晨潼关关门开启和行旅车马绵延不断进出关门的情景。最后以德险不论、兴废归一作结,在貌似超脱旷达的背后,隐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题解】

此诗选自《谭嗣同全集》。清德宗光绪十五年(1889)春,谭嗣同从浏阳动身,入秋到达他父亲谭询的任所兰州。此诗即作于这次省父途经潼关时。

【简析】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言辞激越,笔力遒劲,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

[注释]

①终古 从古及今。簇 (cù)聚集,围绕。

②大野:广漠的平原。束: 束缚,拘束,受限制。

③解: 理解,懂得。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

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

[注释]

①明朝初,潼关楼曾名“金陡”。

②中条:山名,在山西省境内,其西南端与潼关隔黄河南北相望。华岳:西岳华山,在潼关西南。拱:拱卫,守护。西京长安。

③帝: 指夏禹,相传夏禹治理黄河时,曾开凿龙门山。苍龙峡: 指龙门山峡。

④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有“黄河如丝天际来” 之句。

【题解】

此诗选自 《续潼关厅志·艺文志》。

【简析】

这首诗描写潼关自然山川的奇险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开篇先虚写潼关奇城,说潼关重镇为神工鬼斧而成。然后写潼关的奇山,表明潼关地理位置非同小可。最后写潼关的奇水,又归结到潼关的险要。作者浓墨勾勒,大处落笔,虚实结合,巧妙地衬托出了古潼关的雄姿。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长虹飞锁大河关,阅尽深山更有山。

华岳为屏云旖旎,中条作案雪斑斓

四围钥键雄三辅,万里河流第一湾。

寄语当头休恃险,从来仁德化奸顽

【题解】

此诗作于1912年,选自《现代名人咏三秦》

【简析】

这首诗首先描写了潼关险要的自然形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吟咏了潼关雄险的地理位置,主张要用仁德来风化敌顽。诗歌前边四句进行景物描写,后四句议论说理,点明主题。

[注释]

①河关: 指黄河和潼关。

②华岳: 华山,在潼关西南。旖旎: 本为旖旗随风飘扬的样子,引申为柔和美丽。

③中条: 山名,在山西省,与潼关隔黄河相对。斑斓:色彩绚丽。

④钥键:指形势险要的关键要害之处。三辅:古长安京畿之地,此泛指三秦。

⑤当头: 指首领。休: 不要。恃: 凭借。

⑥化:风化,改变。奸顽:指坏人。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关门高锁处,飞鸟不能过

雉堞连群嶂,风烟俯大河

代更千战少,势在一夫多

入夜闻刁斗,军声壮若何。

[注释]

①杜甫《潼关吏》诗有 “飞鸟不能逾” 之句。

②雉堞: 指城墙。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堞:城上齿状矮墙。嶂: 高险像屏障的山。

③大河:黄河。

④此句是说在朝代的更替过程中,潼关发生过千万次争战。

⑤杜甫《潼关吏》诗有 “千古用一夫” 之句。

⑥刁斗: 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之烧饭,晚上用之打更报时。此处指敲击刁斗的报时声音。

【题解】

此诗选自 《清诗别裁集》。

【简析】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潼关的高险、森严和兵家必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险要形势,表现了守关将士日夜巡关、严阵以待的威武和雄健。语言平淡自然、质朴淳厚,描写中重点突出的是潼关的高峻和险要。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黄河东来日西没,斩华作城高突兀

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

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崤渑间

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





[注释]

①突兀:高耸的样子。贾谊《过秦论》,有 “践华为城” 之句。

②一丸: 一团泥丸,比喻少数兵力。

③“关中”两句大意是说,孙传庭巡抚陕西时尚且可以稳住局势,但他迫于朝廷诏令,匆忙出关迎敌,结果被李自成战败。

④陆游《姚平仲传》载,钦宗时,金兵南下,姚平仲领兵偷袭金营失败,逃到青城山上清宫,后又入大面山,居住在石穴里。乾道、淳熙年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年龄80余岁,紫髯郁然,长数尺。紫髯:此处借指孙传庭。《明史·孙传庭传》云:“或言传庭未死。”故云。

⑤崤渑:崤山东接渑池,故云:“崤渑。”《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后 “秦伯伐晋……封崤尸而还。” 此句是说,孙传庭的尸骨,至今还暴露在崤山一带,没有收埋。

⑥《明史·孙传庭传》载,孙传庭长子孙世瑞入秦,“归其弟世宁,相扶携还,道路见者,知与不知皆泣下”。此句是说,至今秦中百姓仍来到潼关凭吊痛哭孙传庭。



【题解】

此诗选自 《顾亭林诗集汇注》。



【简析】

此诗借歌咏潼关哀悼明末兵部尚书孙传庭,对孙传庭被迫仓猝出关作战,兵败而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作者吊古伤今,声泪俱下,感情真挚深沉,用典贴切自然。该诗为古诗,没有一韵到底,前后四句各押一韵。一、二、四句押平水韵的入声“六月”韵,五、六、八句押平水韵的上平声 “十五删” 韵。仄平韵共为一体,在用韵上好像是两首绝句拼在一块儿似的。

















潼关八景图





潼关古城遗址(1)





潼关古城遗址(2)





潼关黄河湿地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天险崤函地,雄称古雍州

黄河吞岸曲,华岳挂城头

官道连荆冀,残碑志汉周

停车还四望,春草满山邱

[注释]

①崤函: 即崤(xiáo)山和函谷,皆以险要驰名,均在潼关东面。崤山分为东崤和西崤,“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 (《元和郡县图志》)。函谷亦“实为天险”。参见前李世民《入潼关》注①。

②雍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陕西省、甘肃省的大部分和青海省的小部分地区。此句是说,潼关以形势险要称著于雍州。

③岸曲:即曲岸。《水经注》云:“河在关内,南流潼(通“冲”)激关山。”

④华岳:西岳华山,在潼关西南。

⑤官道: 即关道。荆冀: 荆和冀都是古代九州的州名,荆州在南,冀州在北,此处泛指关东各地。

⑥志:记。汉周:周朝和汉朝。此句是说,在潼关的残碑记载着周朝和汉朝的故事。

⑦邱:同“丘”。

【题解】

此诗选自《续潼关厅志·艺文志》。

【简析】

此诗叙写诗人驱车经过潼关的所见,歌颂了潼关的雄奇和险要。“黄河吞岸曲,华岳挂城头” 两句,远景近景相互迭彰,形象生动,大刀阔斧,不失为大家手笔。结尾两句,诗人流连忘行,情态可掬,令人神往,也为此诗增辉不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连山觅路纵横断,粉堞当空结构牢

万里河流蒲坂动,九天秋色岳莲高

燕齐无计挠秦帝,关陇频闻唱董逃

设险当年隶畿辅,庙谟亲见紫宸劳

[注释]

①觅(mì):寻找。此句言潼关潼关阻断了关内关外。

②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牢:坚固,牢固。

③河:黄河。蒲坂:地名,在山西省永济市,黄河东岸。

④九天:指天空,极言其高。岳莲: 西岳华山。远望华山,五峰簇拥状若莲花,其西峰又叫莲花峰,故云 “岳莲”。

⑤燕齐:战国时关东的燕国和齐国,泛指战国时关东诸国。挠: 阻挠。秦帝:指秦国称霸,统一天下。

⑥陇:泛指关西陇山一带地区。董逃:指乐府诗《董逃行》,又名《董逃歌》。崔豹《古今注》云: “《董逃歌》,后汉游童所作也。终有 ‘董卓作乱,卒以逃之’。后人习之为歌章,乐府奏之以为儆诫焉。”

⑦设险: 设立险要的关口,指设置潼关。隶:隶属。畿(jī)辅: 王都所在地,泛指京城地区。东汉末设置潼关时,潼关属京畿内地。

⑧庙谟:即庙谋,指朝廷制定的决策。紫宸(chén):紫宸殿,是唐宋时皇帝接见群臣和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此处为皇帝和朝廷的代称。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当年在京畿内地设置天险潼关,足以体现皇帝和朝廷的良苦用心。

【题解】

此诗选自《清诗别裁集》。

【简析】

这首诗首联写潼关关城的险要、高矗和坚固,颔联写在潼关远眺的所见,颈联写古时潼关的重要作用,尾联写设置潼关者的良苦用心。全诗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跳跃性强,颔联对仗工稳,形象鲜明,是描写潼关景色的好句子。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百二初经得大观,严关高峙碧云端

两边峡束黄河去,万仞根连太华蟠

天险西来凌绝巘,地形北折巩长安

如今圣德能怀远,犹作当时要处看

[注释]

①此句是说,刚刚进入险要的秦地,来到潼关就大开眼界。

②严关:峻险的潼关。严:一本作“岩”。此句描写潼关的矗高。

③峡: 指黄河峡谷的峡岸。

④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蟠:屈曲,环绕。

⑤凌: 凌驾。绝巘(yǎn):险绝的高山。巘: 山峰。

⑥巩: 护卫,巩固。

⑦圣德: 皇帝的恩泽。怀远:使边远的地区依附朝廷,言边境没有战火。

⑧当时: 先前,以前。要处:险要之处。

【题解】

此诗选自 《清诗别裁集》。

【简析】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潼关的高峻、形势的险奇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显示了诗人要严守天险重关以安天下的思想。其中 “两边峡束黄河去,万仞根连太华蟠” 一联,对仗工稳,气象深远,形象地活画出了潼关险要的地势,曾作为对联,被书于潼关关门,自然是歌咏潼关的名句之一。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路狭津楼险,襟喉陕以西

黄河穿塞入,华岳与天齐

猿鹤悲烽火,鼍龙震鼓鼙

建瓴雄九有,珍重一丸泥

[注释]

①津楼: 潼关关楼。

②襟喉: 衣襟和咽喉,此处为扼卡之意。陕以西: 陕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陕县) 以西,即今陕西。此句是说,潼关扼卡着陕西之地。

③塞: 边塞,塞荒。入: 指向潼关流来。

④华岳:西岳华山,在潼关西南。

⑤烽火:烽火台上点燃的报警之火,泛指战争。

⑥鼍(tuó)龙:动物名,即扬子鳄,其皮可以蒙鼓。鼓鼙(pí):军鼓,古代作战时击鼓以激励战士。此句是说,扬子鳄被潼关的战鼓声所惊骇。

⑦建瓴:即 “高屋建瓴”,比喻具有居高临下的形势。九有:九州,指天下。此句是说,: 潼关的险要称雄于天下。

⑧珍重: 重视。丸泥: 比喻少数兵力,此取 “丸泥封关” 之意。东汉王元曾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隗嚣)东封函谷关”,参见前李世民《入潼关》注⑩。

【题解】

此诗选自《潼关卫志·艺文志》。

【简析】

此诗歌咏潼关的险奇和重要,哀叹战火的连绵不绝,显示了作者重视扼守天险的思想。“猿鹤悲烽火,鼍龙震鼓鼙”两句,形象地再现了潼关狼烟四起、两军对垒、杀声震天的激烈战斗场面。笔调雄奇慷慨,风格浑雄凝重。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锁钥西陲重镇存,严城高踞壮乾坤

长河一线封天险,太华三峰压地尊

漠漠寒云秦树远,离离衰草汉宫繁

只今形胜仍关辅,百二谁同帝国论

【题解】

此诗选自《潼关卫志·艺文志》。

【简析】

此诗首先赞美了潼关的雄险,接着惊叹黄河、华山、潼关的巧夺天工,最后又远望遐想,吊古咏今,热情颂扬大清帝国的强大声威,抒发诗人慷慨自豪的胸襟。把歌咏潼关和抒写情怀紧密结合,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注释]

①锁钥:指关卡,扼守。西陲:指西北边远地区。重镇: 有兵驻守的要害之地,此处指潼关。此句是说,潼关是扼守西北地区的天险要镇。

②踞:蹲。乾坤: 天地。

③长河: 黄河。

④太华三峰: 华山的西峰、南峰和东峰。太华: 华山,在潼关西南。

⑤漠漠: 弥漫的样子。

⑥离离:草木繁盛的样子。繁在平水韵中与存、坤、尊、论同在上平声 “十三元” 韵部,今读则不押韵。

⑦形胜: 险要的自然形势。关辅:即辅佐潼关。此句是说,而今险要的自然形势依旧辅拥着潼关。

⑧帝国: 指清朝。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题解】

此诗选自 《水云集》。其作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秋,当时宋恭帝赵显已被掳入燕,南宋王朝名存实亡。

【简析】

此诗层次鲜明,写景、写行和抒怀相结合。作者以悲愤凄苦的笔调,描绘出了潼关深秋时节阴黑欲雨的苍凉萧瑟,抒发了他忧国忧民思念家国的思想感情和国破家亡的万般悲痛,流露出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情绪。诗中景象萧索险恶,意境空旷深沉,感情凄怆压抑。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凄苦无比。

[注释]

①蔽日乌云:既写实景,又暗喻元朝的黑暗统治。

②勒马:策马,驱马。

③人千里: 说自己离家千里之外。径:一本作 “迳”。

④黄叶:秋天变黄的树叶,一本作 “万叶”。邮亭: 驿馆。

⑤事去: 国家大势已去,指南宋皇帝被掳,国家名存实亡。

⑥望乡台: 古人久戍不归或流离外地,往往登高或筑台眺望家乡,后世因称为望乡台。此句从反面写出思家念国的深切感情。愁来:或作“愁烟”、“愁自”、“秋风” 等。

⑦桃林塞 地名。《元和郡县图志》说:“桃林塞,自灵宝县以西至潼关皆是。” 桃林塞外:泛指潼关以东地区。

⑧大漠:西北高原上的大沙漠泛指潼关以西地区。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河浑浑,关崿崿,太古以来神禹凿

前车未行后车却,去马一鸣来马愕

自从虎视继龙兴,周道不复如砥平

至今惟有秦川路,千里秋风落叶声。





[注释]


①河: 黄河。浑浑 水势盛大奔涌的样子。崿(è)崿:高峻的样子。

②太古:远古,上古。神禹:对夏禹的尊称。相传夏禹治理黄河时,曾开凿过潼关北面的龙门山。《拾遗记》云:“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 《太平御览》引《三秦记》亦云: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

③却: 退,畏缩。

④愕: 吃惊,惊讶。

⑤虎视继龙兴:指秦朝继承周朝,即周秦以来。班固《西都赋》有 “周以龙兴,秦以虎视”之句。

⑥周道: 大道,官路。《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云:“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砥:质地很细的磨刀石,此取其平坦之意。

⑦秦川路: 指关内通往长安的大道。



【题解】

此诗选自 《续潼关厅志·艺文志》。



【简析】

这首诗先由黄河着笔,衬写潼关的高峻,然后集中描绘潼关关道的崎岖陡险,最后以关内秦川路的秋景收束。写景与咏古相结合,创造了一种险奇浑雄幽深的意境。



马趵泉





烽火台第一墩





烽火台第十六墩





烽火台第十七墩





古渡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一面雄关踞陕西,行人万众听鸣鸡

河倾桃浪鱼龙乱,岳耸莲峰日月低

秦晋毗邻严锁钥,汉唐畿辅重封泥

未应形胜夸天险,好藉人心与险齐

[注释]

①踞:蹲。

②古代 “关法,鸡鸣而出客”(《史记·孟尝君列传》)。

③河:黄河。桃浪:即桃花水。每年桃花盛开的时节,黄河流量剧增,人们称之为“桃花水”。鱼龙:相传 “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太平广记》)。

④岳:西岳华山。莲峰:华山五峰簇拥,远望状若莲花,其西峰又叫莲花峰,故云“莲峰”。

⑤锁钥: 指门户。春秋时秦晋两国曾以黄河为界。

⑥畿辅:京城及其辖地。汉代潼关隶属京兆尹。封泥:比喻少数兵力,此处指守潼关的将士。此句是说,潼关属汉唐国都长安的辖地,历来很重视派兵防守。

⑦形胜:险要有利的自然形势。《史记·高祖本纪》说:“秦,形胜之国。”

⑧藉: 凭借,依靠。

【题解】

此诗选自《潼关卫志·艺文志》。

【简析】

这首诗首联写潼关雄踞陕西,颔联写潼关黄河 “桃花水” 景观和华山美景,颈联写潼关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尾联表明守关更重要的是将士们要精诚团结。诗歌用典自然,立意新奇,其 “河倾桃浪鱼龙乱”,是不多见的写到潼关黄河段 “桃花水” 的诗句。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雄关嶻嵲巩西京,险甲中原天府名

三国封疆分一水,五陵锁钥寄孤城

王侯老去河山在,揖让风衰战伐生

割据由来非一姓,岂独失鹿是秦赢

【题解】

此诗选自《续潼关厅志·艺文志》。

【简析】

此诗前半首描写潼关的雄险和重要,后半首吊古,写历代战伐的连绵不绝和江山易主的司空见惯,表现了诗人对潼关的赞美,和对古代揖让之风的向往之情。对仗工稳,笔力沉雄老成,是其显著的特点。

[注释]

①巀嵲(jiéniè):指山的高大险峻,此处形容潼关的高险。西京:西都长安。

②甲:第一流的。天府:天庭,犹天下。

③三国:秦、魏、晋三个诸侯国。一水: 指黄河。春秋战国时,秦国曾同魏、晋两国以黄河为分界。

④五陵:咸阳附近西汉元帝以前的五个皇帝的陵墓,有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孤城:指潼关城。

⑤老去: 死去。

⑥揖让: 指礼让友善,相对征战诛伐而言。

⑦失鹿:丧失政权。鹿: 通“禄”,比喻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说: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赢:秦朝统治者。《史记·秦本纪》云:“舜赐(秦先祖)姓赢氏。”故称秦朝统治者为 “秦赢” 或 “赢秦”。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云薄关河紫气长,帝枢曾此撼严疆

河经百二开天地,华枕西南锁雍梁

戍火忽移函谷月,征车多带灞亭霜

日京萧索垂千载,飞挽何由接巨航

【题解】

此诗选自 《清诗别裁集》。

[注释]

①关河: 潼关和黄河。紫气:迷信人认为的祥瑞之气。相传老子入关时曾有紫气浮关。《列仙传》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②帝枢:帝王京都长安的门户。

③河: 黄河。

④华: 华山,在潼关西南。雍梁:古代九州中的雍州和梁州。雍州,包括今陕西省、甘肃省的大部分和青海省的小部分地区。梁州,东界华山,南至长江,北接雍州,西无界可考。

⑤戍火:烽火,指战争。函谷:地名。《雍录》云: “东自崤山,西至潼津(潼关),通名函谷,实为天险。”

⑥灞亭:指长安一带。亭: 一本作 “陵”。

⑦旧京: 指长安。载: 一本作“古”。

⑧飞挽: 一本做“飞輓”,急速行进的车子。巨航:大船。

【简析】

这首诗首先赞叹潼关的雄险,然后吊古写今,歌咏潼关战火的连绵不断和征车行旅的络绎不绝,又从长期以来长安的萧条写到当时潼关行旅和水运的繁忙,抒发了作者欣喜的感情。诗歌在凝重庄典之中微露轻松欢快,前半首雄浑,后半首深沉中蕴涵着一丝欢快,结构明显,变化和谐自然,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潼津直上势嵯峨,天险初从百二过。

两戒中分蟠太华,孤城北折走黄河

复隍几见熊罴守,弃甲空传犀兕多

汉阙唐陵尽禾黍,雁门司马恨如何?

[注释]

①潼津:潼关。嵯峨:山势高峻。

②两戒:古时以华山为界,将天下山分为南北两戒。蟠:盘曲。太华:华山,在潼关西南。

③孤城: 潼关城。北折: 由北面掉头。黄河自龙门南下,至潼关折而东流。

④隍:无水的护城壕沟。熊罴:比喻守关的勇士。

⑤弃甲:丢掉战衣,指战败而走。犀兕(sì):犀牛,其皮坚厚,古人以其制作战衣。《左传·宣公二年》载,宋国华元被俘逃归后,人们讥刺他,他回答说: “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复隍” 两句是说,潼关虽然险要,但历史上能固守的人并不多。

⑥汉阙唐陵: 汉唐两朝的皇宫陵园建筑。

⑦雁门司马: 即明末孙传庭。孙传庭,代州振武卫(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入),代州,古称雁门。明崇祯十五年(1642),孙传庭以右侍郎督师陕西,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祟祯十六年,升为兵部尚书(相当于古代的司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潼关时将其杀死。

【题解】

此诗选自《清诗别裁集》。

【简析】

作者先描写了潼关及其地理形势的险要,然后凭吊潼关古战场,对雁门司马孙传庭战死潼关表现了无限同情。诗歌中间两联,远景近景层出不穷,虚虚实实相互结合,形象逼真可爱。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鹑首星芒照九垓,规模百二自秦开

关山苍莽争天险,文武飞腾出将才。

日软旌旗横戍逻,云连城堞抱烽台

登高立马休凭吊,看取三峰翠色来

【题解】

此诗选自 《清诗选》。

[注释]

①鹑(chún)首: 星宿名,以配秦的分野。九垓: 犹九州,指天下。

②规模: 规范。百二: 一说两万人能敌100万人,一说是100万的二倍,皆用来形容险要的地理形势。

③戍逻: 军队驻守巡逻之地。

④堞: 城上的矮墙。烽台: 烽火台。

⑤休: 莫,不要。

⑥三峰: 华山的西峰、南峰和东峰。

【简析】

这首诗从潼关对秦地的重要作用写起,赞扬潼关是天下著名的险关要塞,曾出现了众多的文武人才,又描写了潼关的戒备森严和优美景色。其中 “日软旌旗横戍逻,云连城堞抱烽台” 一联,集中描绘了潼关的守备情况,展现了潼关独特的军事要塞特点。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 可可诗词网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

《潼关》

出险复入险,别山仍上山。

河流五夜色昏黑,一片日红先射关

壮哉龙门涛,至此始一折

惊流无风舟尚失,大鱼如龙欲迎日。

风陵津北起黑波,重舸径向中流过

河声渐远坡愈回,却控马首看全河

君不见哥舒拒禄山,魏武破孟起(11)

门开如云列千骑,喧声动天箭洒地。

时平云气亦卷舒(12),孱卒立门司启闭(13)



[注释]


①河:黄河。五夜 即五更。

②日红:朝阳的红光。射:照。

③龙门:山名,在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北,两山峭壁对峙,像门阙一般,相传为夏禹治水所凿,黄河自山间流出。

④黄河自龙门南流至潼关附近折而东流。

⑤惊流:惊涛骇浪。失:闪失。

⑥风陵津:即风陵渡,在潼关外黄河北岸。

⑦重舸: 有楼的大船。

⑧回:盘旋。

⑨控: 控制,指勒住缰绳,一本作 “拉”。

⑩哥舒:哥舒翰。禄山: 安禄山。安史之乱中,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哥舒翰率兵20万驻守潼关,出关迎战安禄山叛军时被打败。参见前杜甫《潼关吏》注(11)

(11)魏武 魏武帝曹操。孟起马超,字孟起。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曾率军同马超等关西叛军大战于潼关,结果马超兵败奔走凉州。

(12)时平:太平时节。卷舒: 凝收和展开。

(13)孱卒:软弱无力的士兵。司管理。

(14)客: 诗人自谓。

(15)太华: 华山,在潼关西南。

关头饭罢客亦闲(14),早有太华开心颜(15)



【题解】

此诗选自 《洪北江全集》。诗题一本作《潼关门》。



【简析】

这首诗从行程写起,先突出描写了潼关脚下黄河的汹涌澎湃阔大雄壮,然后关门怀古,想象古代在这里发生的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尸骸遍野的争战场面,最后以眼前关门的和平景象作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诗人安闲自适的心情。全诗以主人公的行为结构,写作者的所为、所见所感,层次清晰,形象鲜明。语言自由活泼流畅,并且富有感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