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写作之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写作之道写作之道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它既指某一具体作家作品所形成的作家风格和作品风格,又指作家作品在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级、流派等形成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阶级风格和流派风格。 我们阅读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艺术感受:有的如长江大河,奔腾澎湃,气吞万里;有的如一泓碧波,平静如镜,清澈见底;有的如峭峰万丈,直插云霄;有的如深山古寺,月白风清;有的如一幅素描,纯净朴素;有的如阳春花圃,万紫千红;有的使人感到人瘦黄花,凄凉寂寞;有的使人感到莺啼燕舞,生机勃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呢?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作家作品上。例如宋词,风格就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柳永、李清照的词,具有婉约的特征:内容含蓄蕴藉,结构深细周密,音律和谐,语言柔婉,情感细腻缠绵,具有阴柔之美。读后如临涓涓泉水,有清新流畅之感。苏轼、辛弃疾的词具有豪放的特征:内容博大,视野广阔,词语奇伟,不受音律约束,情感灼热浓烈,喜直抒胸臆,词境气象恢弘,有阳刚之美。读后如见汹涌的波涛,有气势磅礴之感。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风格类型更是多种多样。鲁迅风格深沉凝重又犀利泼辣,郭沫若豪放和高远,茅盾细致深刻,巴金亲切缠绵,刘白羽朝气蓬勃,魏巍富有时代精神,冰心清新委婉,茹志鹃轻盈隽永,周立波朴素遒劲又富有地方色彩,赵树理乐观幽默又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格言名句 没有风格的主题是村野作风,没有主题的风格是华而不实。艺术是主题与风格两者的结合。——科林伍德 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歌德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个性,譬如京剧,就有梅派、程派、谭派、麒派等区别。学人家的是为了丰富自己,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会消亡。——周恩来 写作之道写作之道 主题就是通过文章中叙述、描写或分析、综合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故又称主题思想。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角度,具体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论点,就叫立意。如果说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那么,立意就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了。 好的立意,将正确(无错、合题)、集中(精粹、专一)、鲜明(明朗、突出)、深刻(高远、厚重)、新颖(新鲜、独特)五个方面融于一体。立意,第一是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集中;只有写得集中,才能进一步做到鲜明、深刻、新颖。正确是前提;集中、鲜明是基础;新颖是现实感、针对性;深刻是高度、力度。 文体不同,立意的要领也不尽相同。记人,捕捉言行的闪光点;叙事,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写景状物,以物象取意象;议论文,通过分析综合,指示“真理”,发现“规律”。 格言名句 一件艺术作品,应当是一个伟大思想的表现。只有严肃的东西,才是美的东西。——契诃夫 没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是没有伟大性的。——郭沫若 (主题)它不是作品后面添上去的口号和矫作的尾巴,而是那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的热情。——鲁迅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高尔基 写作之道写作之道 所谓题材,是指文章所写的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的材料。题材来自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写作前,它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后,它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古人说,写文章“七分实,三分文”。又说,“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可见,材料十分重要,我们要下苦功聚材。 聚材的途径:(1)从亲身经历中沉淀、提炼;(2)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3)从社会现象中调查、采访;(4)从书籍报刊中收集、整理。 聚材要“多多益善”:“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质”不分正反,“类”不分点面、言行。 选材要百般挑剔。其具体原则是:准(贴切、紧要)、真(真实、确凿)、精(典型、有代表性)、深(熟悉、感受深)、新(新鲜、有时代感)。 须知,体裁不同,选材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叙事——背景、过程、冲突、气氛、结局等;记人——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性格、地位、家庭、经历等;写景——动态、静态、色彩、声音、方位、气候、对比物等;议论文——言论、事例、条件、办法等。 格言名句 我们永远不能同意,一个把他的才能浪费在工整地描写小叶片和小溪流的诗人,可以和那个善于把同样的才力发挥在——例如小说——再现社会生活现象的人,有同等的意义。——杜勃罗留波夫 写作之道写作之道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围绕主题由线索引导对题材所做的先后顺序的安排。 如果说,材料犹之于人的“血肉”,主题颇似于人的“灵魂”,那么,文章的结构正像是人的“骨骼”。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便无所依附,“灵魂”亦无所寄托。 文章的结构,要服从主题需要,适应体裁特点。总的要求是:严谨、自然、完整、统一。精美的结构,具有审美价值,其形态呈现为:凤头、猪肚、豹尾、人骨。 格言名句 一篇作品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就是说,作品的人物、情节的描写,都不是可以随便增删的。也就是说,作家在处理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等的时候,应当精心计划,该有的就必须有,该去的就必须去,该长的就必须长,该短的就必须短。这样的工作叫做‘剪裁’,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茅盾 乔梦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曰:“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元·陶宗仪 写作之道写作之道 修改,指从初稿到完稿过程中的一系列检查加工的完善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化和文字不断准确、精练的过程。修改对于决定文章的成败、好坏有着重要的意义。 修改的要求:一要改通,二要改好。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l)主题的再认识:不正确的要修正,不准确的要确切,不鲜明、不集中的要开门见山或篇末点题。 (2)材料的取舍:不真实、不准确的要改正,平淡、不典型的要更换,堆砌过多的要割舍,抽象的要具体化,片面或缺短的要增补,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要砍删。 (3)结构的调整:层次不清、主次颠倒的要重新排列,架套松散的要衔接紧密,旁逸斜出的要剪除。 (4)语言的推敲:苟简的要增,可有可无的要删,文理不通的要改通,晦涩、拗口的要改顺,笼统的要改具体,错别字要改正,语序、句式、音节有毛病的要理顺。 (5)标点的定夺:该用没用的用上,不该用用上的除掉,该用这用了那的要改换。 格言名句 要在大理石上雕出人的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契诃夫 写作的技巧,其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契诃夫 写作之道写作之道 标举全篇文章名称的叫标题。它是文章的名字、眉目、眼睛和窗户。其作用是:或画龙点睛,或概括主题思想,或指示文章重点,或揭示题材范围,或间接暗示思路。好的标题锦上添花,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不仅能帮助突出作品的主旨,而且给读者展示一个深远的意境。 拟标题时,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内容、写法、体裁综合定夺。记叙文,多用人、事、物、时、地及人物语言作标题;说明文,多用说明对象、重点内容作标题;议论文,多用论题、论点、并举概念作标题。同时,一些常见词和固定用语也可斟酌采用。议论文的固定用语有:拾遗、拾零、偶得、管见、趣谈、漫谈、杂谈、杂感、断想、面面观、刍议、浅议、浅见、浅析、质疑、指瑕、探微、小考、一瞥、举隅等。 格言名句 从作者方面说,有了题目,可以表示自己所写的中心,从读者方面说,看了题目可以预知作品所含的内容,题目的必要就在乎此。——叶圣陶 “标题”要作为专门学问来研究。——吕叔湘 写作之道写作之道 表达是写作的重要的一环,表达的工具是书面语言。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书面语言。能否运用书面语言恰切地陈述事件,描绘事物,塑造形象,表达情意,不仅是一个人是否具备写作能力的标志,也是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的文学家,通常被称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怎样才能使文字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呢?不仅要记忆积累大量的词汇,使自己的头脑变成语言仓库,还有个对自己或他人作品严格要求的问题。作品是写给别人看的,是自己写作水平的体现,如果用词不谨慎,粗枝大叶,得过且过,甚至词不达意,闹出千古笑柄,实在是作者的耻辱。 格言名句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高尔基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百锻为字,千炼成句。——皮日休 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总不越一理字。——李渔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 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得篇中文意工到,则气韵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无所不有,能事毕矣。——薛雪 精益求精,不肯放松一字,循声以求,忽然得至隽之字。……此时曼声微吟,拍案而起,其乐何如!虽剥珉出璞,选薏得珠,不逮也。——况周颐 诗人对于自己的诗句决不能像浪子手中的金钱,相反的,应该像一个悭吝的老妇人叮叮当当地敲着她不容易挣得来的一个铜元。——臧克家 即使在游泳的时候,我也不由自主地斟酌着字句。——福楼拜 我们不论摹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惟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惟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惟有一个形容词。——福楼拜 诗句,如像钱币一样,要铸造得精确、清晰、真实。——涅克拉索夫 在艺术作品里,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既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还不能因改动一个字而使作品遭到损坏的情况下,思想才算表达出来了。——列夫·托尔斯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