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冕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冕旒miǎn liú

皇冠,借指皇帝。旒,皇冠前后挂的玉串。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薛存诚《谒见日将至双阙》:远惊龙凤貌,谁识冕旒开。

冕旒

古代禮冠中最尊貴的一種。外面黑色,裏面朱紅色,冠頂有版,稱爲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傾。延的前端垂有組纓,穿掛著玉珠,稱爲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因之。南北朝后只有皇帝用冕。東方朔《答客難》:“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冕旒

冕旒miǎnliú

━━ 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代称皇帝。南朝梁·沈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唐·韩愈《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唐·王维《贺贾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曹刘   帷扆 ☛
冕旒5484指旧式婚礼新娘披头的冠饰。闽语。福建厦门〖〗。古代后妃所戴的凤冠,旧时妇女出嫁也仿其形式作为礼帽。闽语。福建厦门〖〗。

冕旒

古代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外黑内红,冠顶有版,叫延; 以五采缫绳穿玉,垂在延前叫旒。《周礼·弁师》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后来历代冕旒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后只有皇帝用冕,因此以之为皇帝的代称。《全唐诗》一二八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冠帽飾 > 冕旒
冕旒  miǎnliú

冕之垂旒,珠玉製成,王公所服。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牛亨問曰:‘冕旒以繁露,何也? ’答曰:‘綴珠垂下,重如繁露也。’”《後漢書·蔡茂傳》:“賜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李賢注:“旒謂冕前後所垂玉也,天子十二旒,上公九旒。”唐·張藴古《大寳箴》:“雖冕旒蔽目,而視於未形。”《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九回:“九龍牀上,坐著個不壞金身萬天教主玉皇張大帝,頭戴十一冕旒,身披袞龍青袍。”

帝王【同义】总目录


圣人圣主帝王圣朝圣明翠盖云日黄屋冕旒县官神圣陛下圣皇车驾明上圣仪羽葆大帝仁皇垂旒巨公銮驾宅家圣上旒扆玉旒旒纩渊圣轩龙宸造扆旒圣宸万岁爷钧慈休祚真龙天子宸黄中君老爷子嘉皇
冕旒

冕旒

皇帝的代称。唐·韩愈《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 黄屋   渊圣 ☛
冕旒

冕旒

古代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外面黑色,里面朱红色,冠顶有板,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的前端垂有组缨,穿挂着玉珠,叫做旒。天子的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之后只有皇帝用冕。元稹《镇圭赋》: “映冕旒则璿枢星缀。”——照耀着皇冠可见美玉的骨架和闪烁的玉珠。

☚ 绵驹、王豹   獭以隐处">偭獭以隐处 ☛
帝王

帝王

帝 王(天王;人王) 皇 辟 天子 君长 君人 人君 人牧 大君 元后 衮职
借指帝王:凤 驾 黈 枢纽 灵阃 黼宸 黼扆 青盖 隆颜 宸旒 宸极 朝廷 九重(~大怒) 极阳干景 黄朱 盖高 雷精 垂旒 神皇 青冥 鼎湖 霓旌 鸾龙 飞龙 黄屋 庙堂 庙廊 旒冕 旒扆 旒纩
借指帝王、帝位:紫宸 冕旒
帝王的代称:宸 车驾 黄屋 翠华 翠盖
古代帝王对先王的自称:予末小子
帝王、后妃:
帝王、权贵:凤翼
帝王之称:君 翁 天皇 大圣
帝王之弟、妹称帝王:日兄
对封建帝王的美称:云日
对帝王或长官的敬称:钧慈
帝王的尊称:神圣
对帝王或神圣的威灵之尊称:圣灵
帝王自称的谦辞:冲人 冲子
帝王或太后的极称:
帝王的贬称:天囚
(君主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帝王)

☚ 帝王   各种帝王 ☛

帽子

帽子

帽(~带;~缘;棉~;布~;呢~;军~) 冠(桂~;华~;皮~) 元服
帽子和衣服:冠服
帽子和腰带:冠带
冠和巾:冠巾
帽、巾等头饰制品:顶制
日常戴的帽:便帽
隐者所戴的一种便帽:露冕
一种挡风雪的帽子:雪帽
形似有长披幅的风帽:浩然巾
雨天戴的帽子:雨冠
古代的一种帽:章甫 倚劝
古代的一种黑布帽:毋追 牟追
古代的一种丧帽:大帛
跟礼服相配的帽子:礼帽
古代天子、诸侯等行朝礼、祭礼时所戴的礼帽:冕(加~)
古代帝王、诸侯所戴的礼帽:冕弁
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冕旒
古代比冕次的一级礼冠:雀弁
黑帽子:乌帽
用鹬毛做的帽:鹬冠
毡制的帽子:毡帽 鬃帽
用云母作饰物的帽:云母冠
旧时妇女出嫁时戴的装饰华丽的帽子:花冠
轻便的帽:短帽
高帽子:云冕 云冠 高帽 高冠 峨冠(~博带) 峨冕 险巾 巍巾
华美的帽:文冕
鲜丽的帽子:鲜冠
帽子顶部高起:高屋(高屋帽)

另见:帽饰 穿戴

☚ 帽、巾   各种人的帽子 ☛

帽饰

帽饰

冠饰
头上的冠戴服饰:首服
古代帽上的玉饰:冠玉
帽上作装饰的玉:瑬 斿 旒
天子礼帽或礼服前后的玉串:冕旒
冠冕上垂在两侧塞耳的玉:
皮弁皮块连接处缀的五彩玉:
古代高官贵人的冠饰:簪缨
古皇冠前下垂的装饰:
皇帝侍臣的冠饰:金貂
明代官帽上的装饰品:铎针
清代官员的冠顶饰物:顶(顶子)
清代官帽上表示品级的羽毛:翎子 顶戴花翎
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顶戴 顶带
清代举人和生员的冠饰:雀顶
垂在紞两侧悬纩的彩绦:

☚ 刀饰   面饰 ☛

各种人的帽子

各种人的帽子

皇帝戴的帽:王冠 皇冠 冕旒
古代帝王、官员所带的帽子:冠冕 頍弁
古代官吏的冠和佩饰:冠佩
古代御史所戴的冠:铁冠
官员戴的帽:官帽 纱帽 乌纱帽
清代的钹形官帽:钹帽
文官戴的帽:文冠
古代礼冠的一种,次冕一等:爵弁
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豸冠(獬豸冠) 铁豸 柱后 惠文冠
古代贵族的一种帽:
古人冠的一种:
古代贵妇的帽:冠子
后妃戴的饰有宝物的如凤凰状的帽:凤冠(~霞帔)
武士戴的帽:武冠
古代的一种武冠:庆忌冠
僧道或隐者的帽子:云冠
道士的帽:道冠 角冠 霞冠 雷巾 华阳巾
儒生的帽:儒冠

☚ 帽子   笠帽 ☛

冕旒miǎnliú

❶冕延前后的玉串,根据玉串的多少区分尊卑。具体区分见86页“旒”。亦作皇帝的代称。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万重,如繁露也。’”《晋书·顾和列传》:“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若不能用玉,可用白旋珠。’成帝于是始下太常改之。”《明史·周洪谟列传》:“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张道古《上蜀王》诗:“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端。”
❷同“冕”。冕前后有旒,故称。南朝梁沈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唐韩愈《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 ,嗣皇傅冕旒。”

冕旒

冕旒

礼冠上的装饰物。(见:冕)

☚ 冕   明远车 ☛
冕旒

冕旒

古代帝王、诸侯、朝官的礼冠。其外黑内红,盖在顶上的一块长形冕板叫“綖”,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的意思。綖的两顶端,各有若干串以红绿彩线穿组的垂珠,称作“旒”,亦作“冕旒”。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别,是级别的标志。如汉代皇帝,“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后汉书·舆服志》)。皇帝以下,据蔡邕《独断》记载,三公及诸侯用九旒,青玉珠;卿七旒,赤玉珠;九卿之下五旒,黑玉珠。冕冠两侧,对穿一孔,用来穿插玉簪,以便把冕冠与发髻拾在一起。簪的一端,系一根丝带,从颔下绕过,系在另一端。在耳的位置,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称“充耳”,意思是提醒戴冠者勿轻信谗言。“充耳不闻”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另,冕板上垂落下的冕旒,正好档住眼睛视线,意谓尊者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视而不见”的成语则由此而来。

☚ 冕   元服 ☛

冕旒

古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其制黑表朱里,冠顶复版,谓“延”,以五色丝穿五采玉,垂于延之前后,谓“旒”。相传冕旒为周制,但文献无徵。东汉明帝下诏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及数家经说,定其形制:冕皆广七寸,前园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此制历代略同,南北朝后,唯皇帝用冕旒。

冕旒

古代大夫以上官员的礼冠,冠上有平版,前后有垂下的旒,依地位高低旒的数目有不同,如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后为皇帝专用,也指皇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