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冕Miǎn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姓氏考略》亦载,其据《姓考》 注云: “黄帝臣冕侯之后。” 冕miǎn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禮帽。後專指皇冠。揚雄《羽獵賦》:“於茲虖鴻生鉅儒,俄軒冕,雜衣裳。”冕,大夫冠。 冕读音m·ian(ˇ),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美辨切,上,狝韵。 上一条: 勉 下一条: 偭 ![]() ![]() 冕mian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帽子。《礼记·乐书》:“吾端~而听古乐。”(端:古代衣服名。冕:礼帽。)《左传·哀公十五年》:“服~乘轩。”(服:戴。轩:高级官员乘坐的车。) 冕miǎn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礼帽;特指皇帝的礼帽 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代专指皇冠:~旒(liu)︱加~︱冠~︱衮(gun)~︱冠~堂皇。 冕miǎn❶ 古代天子、诸侯、卿、士大夫所戴的礼冠:加冕│冠冕堂皇。 冕前圓後方,前下後高,有俛伏之形。鄭玄《三禮圖》:“冕,以三十升布漆而爲之。廣八寸,長尺六寸,前圓後方,前下後高,有俛伏之形,故謂之冕。欲人之位彌高而志彌下,故以名焉 (按:《後漢書·顯宗紀》章懷太子注)。冕制,皆長尺六寸,廣八寸,天子以下皆同 (按: 《春秋左傳桓三年正義》)。(《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冕弁冠 > 冕 冕 miǎn 古時禮冠。相傳黄帝所製,先秦爲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服,南北朝後爲皇帝專用。周制,上有延,亦稱冕板,木製,外包以布,表黑裏紅,後方前圓,寬八寸,長一尺六寸,置冠上,前低後高。延之前後垂有玉藻,或稱璪、繅,以五彩絲繩貫穿珠玉而成,玉串亦稱旒,或作斿、瑬,質地顔色不同,天子、諸侯、大夫旒數亦有等差,旒以飾前,以寓蔽明之意。延安於冠圈(即卷武)之上,冠卷有紐,可横插以笄,結於髮髻之上,笄可繫紘,紘以一繩結於笄之兩端,下繞於頷,以固冕於頭頂。冕之兩旁則以紞懸瑱或纊,謂之充耳,以示塞聽。後代多有沿革,但大抵保留原始形貌。《書·太甲中》:“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昭其度也。”孔穎達疏:“冠者,首服之大名;冕者,冠之别號……《世本》云:‘黄帝作冕。’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禮記·禮器》:“天子之冕,朱緑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爲貴也。”《説文·冃部》:“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纊。从冃免声。古者黄帝初作冕。”徐鍇繫傳:“冕,冠上加之也。長六寸,前狹圓,後廣方,朱緑塗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以黄綿綴冕兩旁,下係玉瑱,又謂之珥,細長而鋭若筆頭,以屬耳中,無作聰明亂舊章,虚己以待人之意也。”三國魏·曹植《七啟》:“九旒之冕,散耀垂文。”《淵鑒類函·服飾部·冕弁》引《大戴禮記》曰:“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塞耳,所以掩聽。” 冕 (《三才圖會》) 冕【同义】总目录 冕平天冠 冕miǎn〖名词〗 冕miǎn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戴的礼帽。《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服:戴。) 冕*mianC3E1 帽子 帽子帽(~带;~缘;棉~;布~;呢~;军~) 冠(桂~;华~;皮~) 元服 另见:帽饰 穿戴 ☚ 帽、巾 各种人的帽子 ☛ 冕miǎn也称“冕冠”。传说由黄帝创制,目前已知至迟商代已有冕,是天子、贵族、士大夫的一种礼冠。天子冕冠基本由冕版、冠卷、旒、纮、充耳等组成:冕版,又称作“延”,长方形,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用木板为质,其外用绩麻三十升布或丝缯作版衣,用色为玄表朱里。冠卷,又称作“武”,武的材料及用色,与延相同。其高度,文献中只云前底一寸余或一寸二分。武的两侧有孔,其作用为贯穿笄之用。“纽”起帮助固定笄的作用,以一条绳子系于玉衡往下垂,然后把笄固定。旒,又称作玉藻。冕版前后两端,分别垂挂串青、赤、黄、白、黑或朱、白、苍、黄、玄色的圆状玉珠。天子的十二旒冕,用前后共288颗玉珠。穿玉的丝绳以五彩丝线编织而成,名“缫”。缫上每隔一寸有一颗玉珠,为了防止玉珠互相并合,贯穿玉之前先在缫上打结,即为“就”,缫的总长度为一尺二寸。冠带用以朱色的组制作的“纮”一条。系用时,先属一端于左旁笄上,以另一端绕于颔下,向上,至于右旁笄上绕之。在右旁系时,为了“解时易”作“屈组”,然后多余部分垂下为饰“缨”,颔下不再系结。在延的两旁,垂有两根“紞”,为黄色新绵(黈纩充耳)所制。紞的下端,则分别悬系一枚玉珠(瑱、充耳),其位置处于戴冠者耳际。这样的紞与玉珠,统称谓“黈纩充耳”。与冕相配的衣服称冕服,周代只有天子得以穿全六冕;公之服,衮冕以下的五冕;侯、伯之服,鷩冕以下的四冕;子、男之服,毳冕以下的三冕;孤之服,希冕以下的二冕;卿、大夫之服,只玄冕。周代冕制至汉代已经消亡,东汉明帝时重订制度。之后各代沿袭,各有损益,至清代废除不用。《大盂鼎》:“冕衣,绂舄。”《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说文解字·冃部》:“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纩……古者黄帝初作冕。”《世本》卷九:“黄帝作冕,垂旒目不邪视也,充纩耳不听谗言也。”《尚书·太甲》:“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衣裳玉佩备章采,乘舆刺绣,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云。” 冕(宋聂宗义《三礼图》) 冕 177 冕古代帝王的冠,顶部为长方形,下部为圆桶形,顶部前沿垂数条珠串,圆桶两侧有孔,以便穿笄将冕与发髻固定,笄的一端系一条带子,绕过下颌与笄的另一端相结,冕之两侧各悬一颗珠,与耳相齐。 ☚ 裤 乌纱帽 ☛ 冕 冕礼冠。《周礼·春官宗伯》:“……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5帝,亦如之。”林尹注: “冕:礼冠,玄表朱里,顶上有版谓之延,后高前下,其形若俯,前端有串以珠玉之组缨下垂谓之旒,王冠12旒,诸侯12旒,上大夫7旒,下大夫5旒。” ☚ 鸾旗车 冕旒 ☛ 冕 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皇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汉代乐舞人所戴的爵弁当时亦名冕。参见“爵弁”。 ☚ 3.冠服 冕旒 ☛ 冕miǎn ❶ (帝王的礼帽) crown: 加 ~ 典礼 coronation 冕miǎn
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