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 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耳蜗的感音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对声音刺激的感受和对声音信息的初步分析。 图1 前庭阶、鼓阶与蜗管的关系 图2 螺旋器的结构 一个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f=1/2π· ![]() 声波振动能量通过镫骨脚板传到外淋巴后,立即传到整个耳蜗系统。同时镫骨脚板内移时,圆窗膜外突,前庭阶与鼓阶之间形成一压力差,从而引起基底膜的振动,于是振动以波的形式沿着基底膜向前传播,这就叫行波。见图3。行波的特点是,振动在基底膜从耳蜗的底部向顶部传播时,振幅逐渐增加,而传播的速度则逐渐变慢,波长变短。当振动到达基底膜的某一部位,即其共振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的部位,振幅最大,离开该处后,振幅迅速减少,再稍远些基底膜的位移完全停止。基底膜上不同部位的振幅与声波频率有密切关系。Bekesy曾观察到行波过程中,每一种频率的声波,在基底膜不同的部位有一个相应的最大振幅部位。高频声波的最大振幅部位靠近卵圆窗,而低频声波的最大振幅部位靠近蜗顶。近卵圆窗部位的基底膜与高频声波发生共振,基底膜的中间部分与中频声波共振,耳蜗顶部的基底膜与低频声波共振。在声波的作用下,基底膜不同部位发生的位移与镫骨位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位差。离开镫骨越远则相位差越大。基底膜各部位的劲度不同,因而各个不同部位行波速度亦不一样,离开25mm处约20m/s,近顶部处速度最慢约2m/s。基底膜全长的平均速度约12m/s。 图3 行波在基底膜上的传布(示意图) 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共振频率不同,在其相应频率的声波作用下,产生一最大振幅区,该区域的毛细胞与听神经受到的刺激最强,兴奋沿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传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这就是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初步分析。但仅仅依靠耳蜗的分析能力是很难达到较高的分辨水平,中枢神经系统在分辨频率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毛细胞的顶端镶嵌在网状板的网眼中,毛细胞中较长的纤毛穿过其顶部的表皮板而埋植在盖膜的胶冻状物质中。当行波引起基底膜向上或向下移动时,盖膜与网状板之间发生交错移行运动,两膜之间产生一种切向力,使一端埋植在盖膜中的纤毛发生弯曲,因而引起毛细胞兴奋(图4)。 关于毛细胞的功能,近年来从电镜观察到毛细胞在结构方面的特点,这对其功能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毛细胞顶端的表皮板下面有许多线粒体、小泡及微粒等细胞器,表明该部位代谢功能旺盛。毛细胞的神经支配包括传入神经末梢和传出神经末梢两种。在毛细胞底部与神经末梢间形成突触的地方亦有大量的细胞器聚集。毛细胞的顶部与底部是细胞功能最活跃的部分,顶部可能是对机械能反应最敏感和接受刺激的地方。 鱼类侧线器官中的毛细胞具有感受低频振动的功能,是听觉器官的原始雏型,为研究振动感受器兴奋与换能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研究鱼类侧线器官功能所获得的资料,对说明哺乳类毛细胞的功能有重要参考意义。侧线器官中的毛细胞有静纤毛与动纤毛两类,纤毛弯曲的方向与毛细胞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有密切关系。生物电研究证明,当静纤毛朝向动纤毛的方向弯曲时,引起毛细胞的去极化(细胞的膜电位降低),同时传入神经冲动的发放增加,表现为兴奋效应。当静纤毛背离动纤毛弯曲时,引起毛细胞超极化(膜电位增大),同时神经冲动的发放减少。这一事实直接证明纤毛的弯曲与振动感受器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4 基底膜振动时引起毛细胞纤维运动 ☚ 声音传入内耳的骨导途径 内耳生物电现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