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内耳(反)外耳 内耳nèi ěr耳朵最里面的部分。也称迷路。合信在《西医略论》(1857年)中称内耳为“内窍”。“内耳”这词的出现稍晚,如1880年柯为良译《全体阐微》卷三:“中耳在耳门骨内,外界耳膜,前有颈脉,后有马乳小房,外有耳管,内有内耳,中藏三骨。”1901年《格物质学·声学》:“耳内最要者三件,曰外耳、鼓膜、内耳。” 外耳←→内耳wài'ěr ← → nèi'er外耳:耳朵最外面的部分,由耳郭、外听道和鼓膜构成。 内耳inner ear,auris in terna又称迷路。为听器的主要部分。由埋藏在颞骨内的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为胃性曲折隧道,分为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可分为位置觉的椭圆囊、球囊和三个膜性半规管,以及听觉的膜性蜗管。膜迷路内、外都充满淋巴,但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内耳 内耳neier内耳是位、听器的最重要结构。内耳的结构复杂,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3部分组成。内耳为位觉感受器(在半规管、前庭内)和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的所在部位。当动物体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速度的变化会引起位觉感受器的兴奋,对动物体运动的调节和平衡的维持具有特殊作用。动物体静止时,也通过位觉感受器来感受头部的空间位置。蜗管则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低等脊椎动物的圆口类和鱼类,仅有内耳而无耳蜗。内耳中也只有3个半规管。鱼类的内耳虽名为听觉器官,实际主要起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和辨别鱼体的方向和位置。鱼类的内耳中有耳石,耳石都与内耳里面的感觉细胞和听神经的纤维接触,能把从侧线传来的声浪,借助听神经传至脑,发生听觉作用,但不如高等脊椎动物灵敏。石首科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的耳石最大。动物从水栖发展到陆栖后,内耳的听觉作用才逐渐加强。 ☚ 鳃动脉 耳石 ☛ 内耳inner ear系位听器的主要部分。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全部包藏在颞骨的岩部内,位于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岩部骨质中曲折的隧道。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两者之间的间隙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 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内,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迷路内充满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的叫外淋巴,膜迷路内的叫内淋巴。迷路内前向后分为三部分,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 ☚ 中耳 外耳的聚音和共鸣作用 ☛ 内耳internal ear亦称迷路。是位听器的组成部分,也是感受器存在的部位。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中。由一系列复杂的管道组成。外层为骨迷路:内有与其形状相似的膜迷路。两者之间的腔内充满外淋巴。膜迷路腔内含有内淋巴。在膜迷路壁上的不同部位有听觉和平衡觉感受器,能感受相应的刺激。 内耳 内耳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包藏在颞骨岩部的骨质内,位于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骨迷路是致密骨质围成的一系列弯曲小管和腔隙,长约1.7~2cm,其长轴大致与颞骨岩部长轴一致。膜迷路则是套在骨迷路内,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小管和囊,形状与骨迷路基本相似。膜迷路内具有位、听感受器。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壁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没有直接的交通(图1、2、3)。 图1 A.内耳模式图 图2 骨迷路内腔(右侧) 图3 耳蜗断面模式图 B.骨迷路(侧) 内耳道是颞骨岩部后分内的短管,一端开口于岩部后面,另一端终于内耳道底 (图4)。此底被一横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前分是面神经区,有一面神经管入口;后分有一群小孔,称为前庭上区,椭圆囊壶腹神经通过; 下部前分相当于蜗轴底,有许多小孔排列成螺旋状,即螺旋孔列,蜗神经通过;下部后分有一群小孔称为前庭下区,球囊神经通过;再向后还有一个较大的单孔,后壶腹神经通过。 图4 内耳道底及其与神经的关系(右侧) 膜半规管 膜半规管管腔约为骨管的1/4,与骨半规管相对应地分为前、外和后膜半规管,具有三个壶腹膜脚、一个总膜脚和一个单膜脚。各壶腹膜脚分别具有前、外和后膜壶腹,几乎充满骨腔,内有横位的小峰样隆起,名壶腹嵴,嵴由两种上皮细胞构成,即支持细胞和毛细 图5 壶腹嵴 椭圆囊位于椭圆囊隐窝内,后壁借五个开口与三个膜半规管相通,前壁发出一细管,为椭圆球囊管,连结球囊和内淋巴管。球囊位于球囊隐窝内,向下借连合管与蜗管相连,内淋巴管自椭圆球囊管中段发出,穿前庭水管到颞骨岩部后面,在硬脑膜内形成内淋巴囊。在椭圆囊发出椭圆球囊管管口处,有椭圆囊内淋巴管瓣膜(utrieo-endolymphatic valve of Bast),为一舌状活瓣,当瓣膜两侧压力不等时,瓣膜即可关闭,可能对内耳的功能起保护作用。椭圆囊底和球囊前内壁分布着位觉感受器,分别叫做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两斑向囊腔作圆斑状隆起,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毛细胞的毛伸入含有位觉砂的胶状体——位觉砂膜内。它们与头部静止的位觉有关,并能接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图6)。 图6 位觉斑 1.位觉砂 2.位觉砂膜 3.毛细胞 4.支持细胞 5.神经末梢 蜗管 蜗管卷曲于蜗螺旋管内,与骨螺旋板一起,在骨螺旋板与耳蜗外壁之间将前庭阶和鼓阶完全分开,故又名中阶。蜗管两端皆为盲端,在前庭盲端接近末端处有连合管与球囊相连。顶盲端与螺旋板钩及蜗轴围成蜗孔,前庭阶与鼓阶经此孔相通。蜗管的横切面呈三角形,其三边为蜗管的三个壁。蜗管前庭壁对着前庭阶,为一薄膜,称为前庭膜。外壁贴于耳蜗的壁,此处骨膜增厚为螺旋嵴(螺旋韧带),其外侧分毛细血管丰富,名为血管纹,有分泌内淋巴的作用。蜗管鼓壁对着鼓阶,其内分为骨螺旋板缘,外分为基底层,基底层的纤维呈放射状从骨螺旋板缘伸到蜗管的外壁,叫做听弦。从蜗底至蜗顶,听弦长度逐渐增加,以对不同频率的声波起共振。基底膜上有各种支持细胞和内、外毛细胞,以及盖膜等形成的螺旋器(又名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图7)。 图7 螺旋器断面图 声波传入内耳的径路有二: 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❶空气传导: 耳郭收集的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三块听小骨也相继振动。镫骨通过前庭窗,将振动传入内耳,引起外淋巴的波动,这时蜗窗上的第二鼓膜对波动起了缓冲作用。外淋巴的波动引起内淋巴的波动,螺旋器接受波动的刺激并将之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入脑产生听觉。另外,中耳腔空气的振动也可使第二鼓膜产生相应的运动,经内耳的淋巴刺激螺旋器,但其效果远较经前庭窗者为弱。 ❷骨传导:即声波直接经颅骨的传导作用引起内耳淋巴的波动。 ☚ 中耳 前庭蜗器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引流 ☛ 内耳 内耳内耳也名迷路,是颞骨岩部内一套特殊形状的管和腔,其内悬系着由膜组成的管和囊。骨质中的管和腔称骨迷路,包括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膜组成的管和囊称膜迷路,包括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耳蜗管。膜半规管的特定部位有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耳蜗管内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由特殊的感觉上皮组成。 经蜗轴的耳蜗垂直切面图 1.蜗轴 2.螺旋神经节 3.前庭阶 4.鼓阶 5.耳蜗管 6.前庭膜 7.螺旋器 内淋巴和外淋巴 内淋巴与外淋巴的化学组成不同。外淋巴与细胞外液近似。内淋巴象细胞内液,含K+多。先前的研究推想,内淋巴主要由血管纹、螺旋隆凸、壶腹嵴和位觉斑附近的细胞分泌。近年电镜研究支持这个见解,并见膜迷路许多部位的上皮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的结构特点,也参与产生内淋巴。内淋巴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内淋巴囊。内淋巴囊腔面被覆高柱状上皮,有两型细胞。一型细胞的胞质致密,核大而不规则,细胞底部有质膜内褶。另一型细胞着色较浅,含许多吞饮小泡,游离面有长微绒毛,侧面有突起与相邻细胞穿插。这些都是内淋巴囊吸收功能的证据。此外,膜迷路许多部位的上皮细胞有吞饮小泡,它们也可能参与吸收。外淋巴的生成见解不一,有人认为它是血浆的滤出液,另有人认为它来源于脑脊液。已知外淋巴间隙与蛛网膜下腔在功能上是通连的,但其意义还不了解。 内耳的血管和神经 小脑下动脉分出迷路动脉,它入内耳道分成前庭动脉和耳蜗总动脉。耳蜗总动脉又分成前庭耳蜗动脉和耳蜗固有动脉。前庭动脉分支供给椭圆囊和球囊上部和外侧部、上半规管和外半规管的一部分。前庭耳蜗动脉及其前庭支分布在椭圆囊及球囊的下部和内侧部、后半规管和总脚。它的耳蜗支分布于耳蜗的第一周。耳蜗固有动脉穿行蜗轴,分成若干小支,供应骨螺旋板、基底膜、血管纹、螺旋嵴、前庭阶骨膜和鼓阶下壁。静脉有三个分支。一为迷路静脉或称内听静脉,汇集耳蜗中周和顶周的血液,注入岩上窦或乙状窦; 二为蜗小管(耳蜗导水管)静脉,汇集耳蜗底周、球囊和一部分椭圆囊的血液,注入岩下窦; 三为前庭小管(前庭导水管)静脉,汇集半规管和一部分椭圆囊的血液,注入岩上窦,三者均回流至颈内静脉。内耳没有淋巴管。内耳的血管配布形式与保护听觉感受器不受血管脉搏波的影响有关。 内耳的神经主要是位听神经,它包括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前庭神经上部分布于椭圆囊斑与上、外半规管壶腹嵴,它的下部分布于球囊斑和后半规管壶腹嵴。前庭神经节位于内耳道,为双极感觉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入延髓的前庭核。耳蜗神经经蜗轴入耳蜗。它的神经节在蜗轴中,也是双极感觉神经元。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到螺旋器的毛细胞,其分布形式较复杂,其细节所知不多。耳蜗神经入延髓止于耳蜗核。螺旋器也接受传出纤维。它们来自橄榄耳蜗束,胞体在上橄榄核。它随同前庭神经出延髓,加入耳蜗神经,入耳蜗支配毛细胞。这些纤维对信息传入起抑制作用。支配内耳血管的交感神经来自颈上神经节。 ☚ 中耳 壶腹嵴 ☛ 内耳inner ear 内耳inner (/internal)ear 内耳nèi ěrinner ear;internal ear; auris interna 内耳 内耳inner ear亦称“迷路”。耳的结构之一。全部埋藏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一封闭的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 耳膜 耳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