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辨证论治
内伤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基础,并运用气血、经络、脏腑的理论加以归纳。临诊中要求把辨证与辨病二者密切结合起来。辨证,是对临床上某一主证作深入分析。辨病,则是对某一损伤部位作全面的探讨。八纲辨证的方法可参见“八纲辨证”条目,本条仅将内伤气血及内伤脏腑辨证论治作一概述。
内伤气血 分伤气、伤血,及气血两伤三类。
(1)伤气: 可分为气闭、气滞、气脱、气虚等不同。气闭多为损伤严重,导致气血错乱,气为血壅,气闭不宣。证见昏迷不省人事,或烦躁妄动,或昏睡静而不烦。常见于严重的头部内伤、胸腹部内伤,或多发性皮肉筋骨损伤累及气血受患; 气滞是伤后气机不畅。证见胸闷心烦,胁肋胀痛,往往外无肿形,痛无定处。多见于内伤较轻者; 气脱多见于伤重而伴有亡血者,使气随血脱,真元不固。证见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遗尿或四肢逆冷等。常发生于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或严重内伤; 气虚指体质素虚,或伤后调治不当,耗伤正气。证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声微,自汗纳呆等。
(2) 伤血: 又可分为血瘀、亡血、血热、血虚等。血瘀指损伤后经隧不宣,营血阻于脉中,或溢于经络之外,造成离经之血瘀留体内。证见局部肿胀疼痛,且有定处,并可按瘀血阻滞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全身症状。如停于胁下而咳喘,阻于清窍而神识昏蒙,若瘀血导致水津不能上载,则口渴心烦。此外,瘀斑、身热、胁痛、腹胀、便秘等均为血瘀之常见病症,亡血有二种情况,一是瘀血离经,出血吐血,唾血、便血、溺血等亡血证。唐容川认为,这些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所以其形虽是鲜血、清血,但已失去原有正常功能,故这类亡血实际上仍是血瘀表现之一。另一类亡血,见于开放性损伤,血溢脉外,失于体表,往往失血较多,以致气血双脱。亡血除见有失血外,尚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短气懒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表现; 血热是瘀血内蓄,久则郁而化热,若血虚不足,则阴伤而生热。此外尚有伤血、外邪内乘而发热者,损伤后其热型不一,可为高热神昏,或低热缠绵。如合并外伤,则损伤局部瘀肿不消,亦可郁而化热,肉腐成脓等; 血虚是指损伤失血过多,或伤后病程较长,失于调治,以致脾胃虚弱,化生不足,或瘀血阻滞,新血不生,或邪去正虚,阻血亏损。证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失眠健忘,胸闷心悸,四肢作麻,月经不调等。
(3) 气血两伤: 气与血本不相离,气病可及血,血伤亦多及气,因此气血两伤的症状往往同见,但可有偏重。如伤气重者,出现昏闷、不省人事等气闭症状,但也常合并有吐血、便血等亡血症状。同样,血瘀者亦常伴有胸闷、腹胀、喘促等气滞症状。一般伤气或伤血之证,如经久不愈,必导致气血两伤。
内伤脏腑 五脏以收为藏,六腑以通为用,脏腑相为表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内经》有关脏腑生理病理的论述,对内伤的辨证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脏腑损伤的辨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较多的记载。如肝伤则胁肋小腹疼痛,喘逆; 心伤轻者,疼痛不止, 胸气促, 默默不语, 或两胁气串, 满腹疼痛,腰伛不起,两手按胸,重者神昏目闭,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喘鼻搧,久而不醒,醒而神乱; 肺伤轻者,多有胸腹闷痛,胁肋胀痛,喘咳、吐痰、咯血等,重者气乱昏迷,闭目,呕吐血水,呃逆战栗; 肾伤者,肾经虚热,证见烦热作渴,小便淋涩; 脾伤主要表现为脾虚,并认为这是损伤后存在的一种普遍病理现象。关于六腑损伤,肠伤可致断裂,胃伤呕吐黑血,膀胱伤可并发腰脊痛等。
临诊时,内伤气血与内伤脏腑的辨证往往需要结合起来分析,如伤气所见的喘促短气、呕吐恶心等气逆症状,就涉及到肺胃二脏。因肺气上逆则喘促短气,胃气上逆而呕吐恶心。又如眩晕可发生于瘀阻清窍,或气血亏虚的伤者,也可见于肝阳上亢,或肾精不足的患者。临床上,某一部位的损伤,往往涉及到几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如头部内伤,多与心、肝、肾有关; 胸部内伤,多与心、肺有关; 胁肋是肝胆所在; 腰为肾之府。因此,辨证时应将损伤的部位,与其所居脏腑联系起来分析。
内伤治疗 伤气治法,《内经》有“结者散之”、“滞者导之”、“扶虚者补而养之”、“虚甚者补而敛之”、“浮越者镇坠之”等治则,因此临床常用破气、调气、降气、补气等法。伤血治法,应根据血以滋为养,以行为用,守为顺,溢为逆。善理血者,枯者滋之,瘀者行之,逆者顺之。因此,临床常用凉血止血,祛瘀,和营,补血等法。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临床上对气血两伤者,用药当兼顾。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者,乃气滞而血不能波澜也,宜少佐芎、归活血,血气流通而愈。由于单纯伤气或伤血者较少,所以临床宜当活血而佐以理气,或理气而佐以活血之品。
在气血论治中,必须兼顾脏腑。如伤及心者,按其辨证选用清热宣窍、温通心阳、养心安神、滋阴清火、化痰降逆、温阳逐水等法。如伤及肝者,可选用疏肝调气,清肝降火,平肝熄风、滋阴平肝,救阴熄风等法。如伤及肺者,可选用宣肺、肃肺、温肺、清肺、润肺等法。如伤及脾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温中健脾等法。如伤及肾者,可选用甘润养阴,辛温助阳等法。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在论治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拘守于气血,也不能孤立于一脏一腑。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气血同时受伤,数脏数腑均见受累。如败血归肝,肝火既炽,肝血必伤,乃生火侮土、脾气亦虚。可见伤血之证,累及肝脏,又由肝传脾。因此必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确切的辨证和灵活的立法用药,则许多严重的损伤均能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