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兵马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兵马司bīng mǎ sī元、明代主管京师治安的官署。明代设有五城兵马司。 兵马司元官署名。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掌地方治安。大都路置两司,上都路置一司。分隶两路都总管府。秩正四品。设都指挥使、副指挥使、知事等。 兵马司 兵马司元、明两代的军事指挥机关。元时掌防御,明时负责社会治安。《元史·百官志》: “添设兵马司,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 十月,中书省奏: ‘东南千里外,妖气见,合立兵马司四处,掌防御之职。’ 遂置大名兵马司、东平兵马司、济南兵马司、徐州兵马司。每司置都指挥、指挥各2员,副指挥各4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1员,译史各2人,司吏各12人,奏差各8人,贴书各24人,忽刺罕赤各30人,司狱各1员,丞各1员。十五年 (公元1355年) 罢沂州分元帅府,改立兵马指挥使司。十五年十月,济宁兵马司添设副指挥1员。”“兵马司,秩正四品。”《明史·兵志》: “洪武初,置兵马司, 讥察奸伪。夜发巡牌, 旗士领之, 核城门扃𫕌及夜行者。已改命卫所镇抚官,而掌于中军都督府。永乐中增置五城兵马司。” ☚ 兵局 兵马都总管府 ☛ 兵马司旧时主管京师及地方治安的机构。始建于元代。元世祖至元九年(1271年)改千户所为兵马司、属大都路,置官兵马都指挥使。兵马司分为二,大都北城,大都南城,各辖弓手1000人。另上都路置一司,辖220人。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又添置大名、东平、济南、徐州四兵马司。后又立沂州、济宁兵马司。明沿置五城兵马司,各城设正副指挥,主管京师巡捕等事。清末废。 兵马司官署名。元代大都路总管府下设有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简称兵马司,掌京城盗贼姦伪鞫捕及市司之事。明、清设五城兵马司,每城设有正副指挥使。因品秩甚低,并不掌兵权。 兵马司官署名。辽南面边防官有易州飞狐兵马司,道宗咸雍四年(公元1068年)改为易州安抚司。金于诸总管府与节镇置兵马司,设都指挥一人,秩正五品,掌巡捕盗贼,提控禁夜,纠察诸博徒,屠宰牛马,总判司事;副都指挥使二人,秩正六品,通判司事,分管内外,巡捕盗贼;指挥使一人,秩从六品,受都指挥使之命统辖四都之兵,承办所派事务;军使一人,秩正七品,掌指挥兵马, 与左右什将各一人共管一都之兵马。元亦置兵马司,为大都、上都掌治安事务之机构。分设两司,一驻大都北城,一驻南城;上都路唯设一司;分别隶属于大都路都总管府与上都路都总官府,秩均正四品,以都指挥使与副都指挥使为正副主官。南、北司各辖弓手一千人,上都辖二百零二人。至正十年(公元1340年)增设大名、东平、济南、徐州四兵司马,后又增置沂州、济宁二兵马司。明清于京师设“五城兵马司”,参见该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