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兴隆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笙竽 > 興隆笙 興隆笙 xīnglóngshēng 元代宫廷宴樂所用之特製大型笙。列管九十爲十五行,風口外繫以風囊,演奏時二人操作,一人鼓風囊振簧而鳴聲作,一人按管成曲調。元·王禕《興隆笙頌並序》:“惟世祖皇帝統一函夏,功成治定,乃肇置大樂,以用諸朝廷。其器有曰興隆笙者,實上所自作。或曰西域之所獻,而天子加損益焉者也。其制爲管九十,列爲十五行,每行縱列六管,其管下植于匱中,而匱後鼓之以韝。自匱足至管端約高五尺,仍鏤板鳳形,繪以金采,以圍管之三面,約廣三尺,加文飾焉。凡大朝會,則列諸軒陛之間,與衆樂竝奏。每用樂工二人,一以按管,一以鼓韝,以達氣出聲,以叶衆音,而樂之奏成矣。其制之宏鉅,歷古所無。”元·陶宗儀《輟耕録·興隆笙》:“興隆笙在大明殿下,其制植衆管於柔韋,以象大匏土鼓二,韋橐按其管則簧鳴,簨首爲二孔雀,笙鳴機動,則應而舞。凡燕會之日,此笙一鳴,衆樂皆作,笙止樂也止。”《元史·禮樂志五》:“宴樂之器:興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夾屏,上銳而面平……中爲虚櫃,如笙之匏。上豎紫竹管九十,管端實以木蓮苞。櫃外出小橛十五,上豎小管,管端實以銅杏葉。下有座,獅象遶之。座上櫃前立花板一,雕鏤如背。板間出二皮風口,用則設朱漆小架于座前,繫風囊於風口……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風囊,則簧自随調而鳴。中統間,回回國所進。以竹爲簧,有聲而無律,玉宸樂院判官鄭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濁,增改如今制。” 兴隆笙 兴隆笙元代宫廷宴乐之重要乐器。元初时,西域回回国于中统年间 (1260—1264) 所进献。该笙用楠木做柜以代匏为底托,上竖紫竹管九十支,分为六排,每排十五支。柜外饰有金雕之枇杷、孔雀、竹木、云气等图案。另有二吹口,用时以风箱鼓风,则笙乃奏乐。笙柜上又设有十五个键,以调节音律之高低。因其所奏声调与中原音律不合,世祖忽必烈遂命乐官郑秀加以改造,“乃考音律,分定清浊”。并制二木孔雀,饰以真孔雀羽毛,并设置机械。奏乐之时,一人鼓风箱,一人掌音律,一人控制机械,“则孔雀飞舞应节”。而其音律亦与众乐相合。元世祖将其置于皇宫正殿大明殿之上,凡有大朝会、大宴乐,则奏之,以壮声色。元亡,遂废而不用。 ☚ 火不思 云璷 ☛ 兴隆笙元代蒙古宫廷乐器。亦作兴龙笙。犹今之风琴。《元史·礼乐志》及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均有记载。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西域回回进献一笙,但有声无律。后由元廷玉宸乐院判官郑秀“考音律,分定清浊”,进行改制。以楠木制成柜状,形如夹屏,设两个皮制风囊。柜上竖不同音律的90个紫竹管,管端实以木莲苞,下端植入箱中,横分为15行,纵列6管。柜外另设15个小管作按键,管端实以铜杏叶。笙首为两只木雕孔雀,饰以真孔雀羽毛,中设机关。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可鼓动风囊。整体高5尺许,箱面雕有缕金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底座雕以狮象。凡宫廷大宴之日,置于大明殿下,列于轩陛之间,与众乐并奏。用乐工3人,1人鼓风囊,1人按管键,1人操纵机关。键动笙呜,孔雀应声而舞。此笙一呜,众乐皆作,笙止,众乐亦停。此为我国音乐史上一大发明和珍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