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兴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兴象

兴象

古代诗学概念。集中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质及审美批评标准。始见于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凡三见:一是在序中批评南朝诗风:“理则不足,言常有馀,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这表明他是把“兴象”作为诗歌的艺术特质来看待的,它与六朝单纯追求词彩艳丽、声律和谐、偶对精切、性灵摇荡的诗风相对立。二是卷上评陶翰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可见“兴象”与“风骨”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蕴,但却可以彼此融会,合于一体。 三是卷中评孟浩然诗:“文采䒠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复兼故实。”这又说明了“兴象”离不开文采、故实、结构等形式因素。上述三处“兴象”,取义有别,但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描述了诗歌艺术的审美特质。同时,殷璠又以“兴象”作为审美标准来评价诗人、诗作的优劣高低。具体分析,以“兴象”见长的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气骨凛然、直抒胸臆的一派不同。具有“兴象”的作品,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主观的情、兴、意、理,同客观的人事风物及词采声律等形式要素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兴象”之“兴”,集中概括了情感、意兴、玄思、妙理等主体要素,而“象”则综合了人事风物及作为物化手段的词采声律等。所谓“兴象”,指情景交融、言意浑沦、事理统一、词调和谐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及其审美特征。“兴象”论的提出,与“意象”、“意境”诸论一样,表现了唐人对于诗歌艺术的审美认识的飞跃。但是宋人少用“兴象”论诗,而发展到明清时代,则广为运用。因其视角不同,进一步强化和丰富了“兴象”的审美义蕴。其要旨可分为三大层次。一是“兴象”被作为与“意境”相似的审美范畴,从总体上概括了诗歌审美创造中“境界”的艺术特质。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清纪昀《挹绿轩诗集序》云:“要其冥心妙悟,兴象玲珑,情景交融,有馀不尽之致,超然于畦封之外者。”在这里,“兴象”是一种冥心妙悟、以纯粹的审美把握方式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它的审美特征是具有情景交融、玲珑透脱,辞采声韵,浑沦一气,寄托深微,无迹可求的整体美。它常超然于时政教化之外,成为纯粹的审美鉴赏的对象。二是进一步分析构成“兴象”范畴的两大要素之间的主从关系和辩证统一的种种运动形态。胡应麟以为“兴象之合”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其《诗薮》外编卷四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 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意谓诗中写景取象,只是托兴手段,兴到景随,只求合乎情兴的逻辑,而不必句句坐实去考证事之有无。“兴”与“象”二者之间,“兴”是主导,是诗境之美的本质所在。三是“兴象”在明清两代,常作为构成诗歌艺术要素之一,与“意象”一样,成为构成“意境”(境界)的成分或要素,这可称为狭义的“兴象”。如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云:“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不同。”又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云:“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调雄鬯,积习既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镜浊流,求睹二者乎?”体格声调是诗的外在形式,而兴象风神则为诗的内在特质,一实一虚,一表一里,一粗一精,审美把握的方式自有不同。但兴象风神又不能独存于体格声调之外,诗歌创作必须以粗寓精,凭实存虚,融合无间,辩证统一。这就不仅揭示了“兴象”作为诗歌艺术要素的审美特质和价值,而且也生动描绘了诸审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 兴会   兴致 ☛

兴象

兴象是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提出的美学概念,指诗歌作品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后成为一种审美要求。《河岳英灵集序》批评南朝文风“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以“兴象”与“轻艳”对举。卷上评陶翰诗,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以“兴象”与“风骨”连用。卷中评孟浩然诗“文彩䒠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复兼故实。”又以“兴象”与“故实”连用。“兴象”中的“兴”,具有兴会、兴致、情致等意味,它由“比兴”和“兴寄”的“兴”演化而来,从表现方法变成一种审美特征;“兴象”的“象”,指眼、耳、鼻、身、意所能认识辨别的物象,这一物象,既指社会事件、人物命运,但更多的是指山水云物、自然风景,“兴象”合起来,就成为一种美学概念和美学范畴,表现外在物象鲜明,内在意蕴深沉而富于美感的一种艺术境界。“兴象”概念的组合,具有盛唐的时代特征,又因其中的“象”多指山水景物,故后人遂把兴象作为盛唐山水隐逸诗的一种审美特征,并以这种审美特征相号召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要求。影响了唐代皎然、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意象说”、“兴趣说”等诗歌美学的发展。

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

诗境
诗的境域:诗国
诗词中的意境:兴象
词的意境:词境
诗的内容和意境:诗意
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镜花水月 水月镜花 水月镜像 空花水月
诗文中美妙的意境:胜境
诗一般的美妙意境:诗情
诗的意境超脱:羚羊挂角
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超以象外
诗文所表达的义理、境界极其高妙:高义薄云(高义薄云天) 高义云天 高谊凌云 高谊云天 高情薄云 云天高义
诗文字画等的风格意境与众不同:气高调远
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金丹换骨

☚ 意境1   韵味 ☛
兴象

兴象xingxiang

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序》。在谈及齐梁间诗歌时殷璠认为“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兴”是《诗经》“六义”之一,本指一种创作手法。朱熹释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中有大量“兴诗”。后人对“兴”十分重视,其意义也有所扩大,但基本不离“感发”本义。如《古今诗话》云:“自古工诗,未尝无兴也,睹物有感焉,则有兴”。可见“兴”有物感于心的意思。“象”这个概念在先秦古籍中多有所见。使用最多,阐述最清楚的乃是《周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是说,圣人发现了天地间奥秘,形成意念,然后借“象”来表达它。象亦可用语言来构成。故王弼释“象”云:“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由此可见,“象”乃人们为表情达意而创制的一种感性形象。
殷璠将“兴”“象”联为一个概念,其含义并未离开“兴”“象”原有之义。“兴象”就是一种因物感于心而生出的包含着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或可云意象。诗中的兴象,便是诗歌中包含着主客体因素的形象或意境。有的诗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无真情实感,非感于物而发,故有象而无兴;有的诗虽有感于物,却未能选择恰当的形象表现出来,故有兴而无象,都构不成兴象。所以古人多以兴象二字评价诗之高下。胡应麟《诗薮》云:“唐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纪昀评王维《登辨觉寺》云:“五六句兴象深微,特为精妙。评《辋川闲居》云:“三四自然流出,兴象天然”。
唐人提出兴象一词,绝非偶然。它一方面反映了诗歌发展到唐代,在意境和形象的创造上已臻成熟。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鉴赏力达到相当水平。“兴象”说的产生对我国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极大影响。晚唐司空图、宋代严羽所形成的一派诗论直接受“兴象”说的影响,后来的“意境”说,也可溯源于此。

☚ 风骨   韵味 ☛
000184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