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腔
戏曲声腔。因流行于古称兴化的福建莆田、仙游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故名。其源可追溯唐宋百戏歌舞杂伎。因受北宋杂剧的影响,又吸收了温州杂剧的戏文和表演,南宋时已形成了综合歌舞白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为盛行东南沿海所谓的南戏形式之一。元末明初,兴化杂剧吸收海盐、馀姚、弋阳、昆山诸腔的营养,进一步熔化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民间音乐、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于一炉,形成兴化腔,为南戏诸腔之一。明中叶,唱兴化腔的兴化班十分兴盛,且有“女优”,因行当有七种,故称“兴化七子班”。其唱男女皆真嗓,有帮唱和帮腔,曲牌名多与宋元南戏同。入清以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建国后,始改称为“莆仙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