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麻风
关节麻风是指麻风杆菌侵犯关节、骨、血管或引起反应性关节炎。
麻风可分五个类型。免疫力强者,表现为结核型麻风,病理上以结核样结节为特点;免疫力缺乏者表现为瘤型,病理以肉芽肿灶为特点;在上述两型之间为界线类,此类又分为偏结核型、中间型及偏瘤型。各型麻风均以皮肤及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瘤型麻风,特别在晚期病例,可有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器官的显著受累。麻风虽很少引起死亡,却常可致残。
关节麻风可有三种类型。
❶麻风杆菌特异性关节炎:主要发生在瘤型患者。关节病变由骨或关节附近的麻风病灶播散而来;偶可为血源播散的结果。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可因大量关节腔积液而影响关节活动。但水肿可以完全吸收。踝关节发病最多,其次为膝、腕、手指及肘。
❷麻风病变累及骨的营养血管: 特别是手和脚的骨胳营养血管的退行性病变,指、趾骨逐渐萎缩,关节僵直。由此造成的手、足的畸形和残废是麻风的常见而比较突出的表现之一。
❸关节病变发生于麻风反应状态: 病人有低热、结节红斑、淋巴结肿大及关节炎。现认为这是治疗后麻风杆菌抗原释放,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过敏反应的结果。常发生在瘤型麻风开始治疗后1年左右。
诊断: 主要依赖于麻风的确疹。麻风的诊断主要根据皮肤损害伴有局部浅感觉障碍,无汗,周围神经干或皮支神经粗大,皮损处组织病理示麻风的特异性改变或找到麻风杆菌。
治疗: 包括抗麻风疗法,如使用砜类、硫脲类或氯苯吩嗪或利福平; 治疗麻风反应,防止关节畸型的发生或加重,可选用雷公藤、酞咪呱啶酮、氯苯吩嗪、锑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