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活动度检查
关节活动度检查是检查运动系统功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评定运动系统功能和制定其康复方案的重要依据。
关节活动度一般用量角器测定。量角器由两根直尺联接一个半圆规构成(见图1)。具体的测定方法甚多,较常用的方法及其正常值如表所示。
关节活动度检查方法的变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1 关节量角器
检查方法:如髋旋转检查,取俯卧位检查,或取仰卧位,伸直两腿,测量足跟中点与第二趾连线的旋转角度,其结果稍有不同。
量角器的放置,可用骨性标志,也可不用骨性标志,而以关节两端肢体的纵轴为准。
记录方法: 除测前臂旋转度时,以手掌处矢状位为0点位外; 其余一般以解剖位为0点位; 或以肘膝、髋等关节充分伸直位为180°,可避免伸直受限时读成为负数;也可在屈、伸检查时规定不同的零点,检测屈曲范围时以充分伸直位为0°,检测伸直范围时以充分伸直位为180°。
同一实验室内所用的检测及记录方法应统一,编写成立文献资料时应加以说明。
方盘量角器(图2)是用正方形有刻度的木盘加把手构成,方盘每边长约12cm,其中心的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始终指向正上方。使用时使关节两端处于同一垂直面上,关节一端肢体处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盘的一条边缘紧贴另一端肢体即可读得关节所处的角度。选择方盘的那一条边紧贴肢体应以使0点位附合要求为准。
手部关节活动度检查 可用小型半圆规测角计检测掌

图2 方盘量角器

图3 手指关节活动度检查

图4 拇外展活动度检查
| 关节 | 运动 | 检查姿位 | 测角标志 | 0 点 | 正常值 |
| 中心点 | 近端 | 远端 |
| 肩 | 屈、伸 外展 内、外旋 | 解剖位、背贴立柱 同上 仰卧肩外展、肘屈90° | 肩 峰 同 上 尺骨鹰嘴 | 腋中线 铅垂线 铅垂线 | 肱骨外上髁 同 上 尺骨茎突 | 两尺平行 同 上 同 上 | 屈180° 伸50° 180° 各90° |
| 肘 | 屈、伸 | 解剖位 | 肱骨外上髁 | 肩峰 | 尺骨茎突 | 两尺成一直线 | 屈150° 伸0° |
| 前臂 | 内、外旋 | 坐或立、上臂垂直肘屈90° | 手掌尺侧缘 | 铅垂线 | 紧贴掌心 | 两尺平行 | 各90° |
| 腕 | 屈、伸 | 解剖位、拇掌屈 | 桡骨茎突 | 前臂纵轴 | 第二掌骨头 | 两尺成一直线 | 屈90° 伸70° 桡屈25° |
| 尺、桡屈 | 解剖位 | 腕关节中点 | 同 上 | 第三掌骨头 | 同 上 | 尺屈65° |
| 髋 | 屈 伸 | 仰卧、对侧髋伸 仰卧、对侧髋屈 | 股骨大粗隆 同 上 | 腋中线 同上 | 股骨外髁 同 上 | 两尺成一直线 | 125° 15° |
内收、外展 内、外旋 | 仰卧、足趾向上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 | 髂前上棘 髌骨下端 | 对侧髂前上棘 铅垂线 | 髌骨中心 胫骨前缘 | 两尺成直角 两尺平行 | 各45° 各45° |
| 膝 | 屈、伸 | 仰 卧 | 股骨外髁 | 股骨大粗隆 | 腓骨外踝 | 两尺成一直线 | 屈150° 伸0° |
| 踝 | 屈、伸 | 仰 卧 | 内 踝 | 股骨内踝 | 第一跖骨头 | 两尺成直角 | 屈45° 伸20° |
| 内、外翻 | 俯 卧 | 踝后方、两 踝中点 | 小腿后纵轴 | 足跟中点 | 两尺成一直线 | 内翻35° 外翻25° |
指及指间关节活动度(图3)。测定拇指指间关节皱纹尺侧缘与掌纹桡侧端之间的距离,可以作为拇指外展活动度的指标(图4)。
脊柱活动度检查: 可测定直立位向前弯腰时手指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来评定脊柱活动度,也可用两个方盘测角计同时测定腰骶区脊柱与铅垂线之间的角度,再将结果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