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于美学问题的争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于美学问题的争论

关于美学问题的争论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术界关于美学问题的激烈争论。争论的起因是著名的美学专家朱光潜在建国初期对自己过去的美学思想进行自我清理和批判,不少美学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批判,从而形成争论。争论的过程大致是:《文艺报》1956年12期刊登了朱光潜写的自我批判文章,在14期、15期上又连载了黄药眠写的《论食利者的美学》,第17期发表了曹景元写的《美感与美》,来批判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人民日报》1956年12月1日发表了蔡仪写的《评〈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指责黄药眠的文章,“表面是在批判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实际上却宣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于是朱光潜在12月25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又是辩证的》一文,批评蔡仪运用马列主义有片面性、是教条的。再其后,李泽厚在195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一文,批评朱光潜和蔡仪的观点站不住脚。之后,争鸣的阵地转到《新建设》杂志。高尔太在《新建设》杂志1957年第2期上发表了《论美》一文。宗白华、敏泽则在第3期上发表与高尔太不同观点的文章。《新建设》1957年第5、7、9期上陆续刊登多篇与朱光潜、蔡仪、高尔太等不同观点的文章。讨论形成较大的规模。这次讨论最主要的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和自然美的问题。(一)高尔太在《论美》一文中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人设立一个美的标准,其客观现象符合于这个标准,人们便认为这是美的。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绝不可把两者割裂开来。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没有人和人的主观也便没有美。在《论美感的绝对性》一文,他还指出,人的心灵,是美之源泉。(二)朱光潜在讨论中一方面承认其曾主张的“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物甲、物乙”的观点。认为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物。美学的研究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物如何产生,有什么性质、价值和作用。(三)很多人发表文章不同意高尔太和朱光潜的观点。宗白华认为我们欣赏一个美的对象时,这是对于一个客观事物的判断。敏泽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一文中也认为:不管那一种现象,如果没有那一现象本身的原因,人的审美感受就无从产生。鲍昌也认为,美感活动的决定性的契机是客观事物的美。美感活动虽受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观因素实质上受人的社会性的制约。美决定美感,美是客观性概念,美感则是主观性的概念。(四)蔡仪认为,人有借物抒情的心理及事实。既然否认物本身的特点,那么被人用以抒情的物的形象,从抒情的主体来说,他所见的形象基本上是自己情趣的幻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西施”并非真正的西施。(五)李泽厚在《人民日报》1957年1月9日发表《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一文认为蔡仪没有说明美是如何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美如何存在于客观的物质本身之中。指出美的社会性与客观性是统一的,美与善一样都是社会的产物。(六)肖平的《新建设》杂志发表《美感与美》一文,认为李泽厚看到了蔡仪否认自然美的社会性的错误,但他的理论不是立脚在现实生活上,只是简单地把哲学命题套在美学上。肖平认为自然美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应该是:第一,自身本身只具有形式,它的内容是社会生活,而内容又是美的本质,因而自然美是社会的;第二,自然美的内容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客观的,因而自然美也是客观的。他给美的定义为:美就是生活中那些真与善的、具有合乎规律的具体形式的、能够引起人的情感活动的东西。
50年代美学的争论是自由地争鸣,是一场成功的争论。

☚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争鸣   关于国家消亡问题的争鸣 ☛
000078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