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列汉诺夫的评价问题的讨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围绕如何评价普列汉诺夫的问题而展开的学术争鸣。
李澄在《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发表《关于普列汉诺夫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认为:普列汉诺夫“是介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之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哲学家”。所谓承上,是指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并在同民粹主义、马赫主义和各种机会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些原理。所谓启下,是指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对列宁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普列汉诺夫在哲学上“功大于过”,而在政治上则“过大于功”,至多是“功过参半”。高放、高敬增则在《武汉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发表《普列汉诺夫功过之源》一文,认为:“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他之所以能对革命作出较大贡献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他年青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文化基础;与工农联系和接触;长期生活在西欧,了解了工人运动,吸收了西欧优秀文化遗产;不畏难关,勤奋恒常。但后来陷入了机会主义,这是由于他教条主义严重,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时期的任务;长期脱离实际;思想方法片面;骄傲自满。而孙成木在《苏联历史》杂志1984年第2期发表《1905—1907年俄国革命与普列汉诺夫的机会主义》一文,则认为:“1905—1907年俄国革命,对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立场是一个大检验,是他机会主义的大暴露。”由于他联系实际不够,错误地分析了俄国社会各阶级,因而其主张和观点实际上否定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他指责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建立工农革命民主专政,是适应了自由资产阶级企图阻止俄国革命发展的需要。尽管他在策略上和组织上有过这样那样的动摇,有时倾向布尔什维克,有时倾向孟什维克,有时又脱离孟什维克,但是终究没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