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的争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的争论

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的争论

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1957年就有人提出过。1982年以来,新闻界又重新开始讨论。经过几年的讨论,在某些问题上看法已渐趋一致,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有确切的定论。主要争论有:
(一)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商品。“首先,新闻是客观实际在人们头脑中的有意识地、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其次,新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思想内容,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倾向性。第三,新闻不存在‘转手’和‘让渡’形式的交换。所以新闻不是商品。”(杨飙:《我国的新闻不是商品》,载四川《新闻界》1986第5期)“新闻不能事前制造也不能事后作假。稿费是带有鼓励性的劳动报酬,而且不可能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每篇稿件所凝结的劳动量的价值,带有很大的义务性质,不能当作商品出卖。新闻与新闻载体是两码事,不能因为新闻载体以商品形式出现,就说新闻有‘商品性’。”(樊勇修:《正确认识两种价值观的涵义》,载四川《新闻界》1987年第6期)
(二)报纸是商品,报纸上的新闻也是商品。“凡是从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东西都是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因此,不但报纸是商品,报纸上的新闻也是商品。报纸是一种物质实体,是印刷品,它是通过与货币相交换到达读者手中的,因此报纸是商品大概可以为人们所承认。新闻是商品只能限于一定范围,即新闻机构发表的新闻;读者买到报纸,也就买到新闻——新闻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报纸编辑部为了收集新闻也得支付稿酬,这属于货币交换关系。所以我想,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同志们,心目中所指的新闻定然是报纸、广播、电视向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传播的新闻。只有它们才能进入商品的行列。”(甘惜分:《精神产品不能提倡商品化》,载四川《新闻界》1988年第1期)对此,有部分人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同它们的读者、听众、观众不存在商品关系,通讯社的新闻稿也较少同广大群众发生直接的商品交换的联系,所以,在承认社会主义新闻具有某些商品属性的前提下,还是讲报纸是商品,不讲新闻是商品为妥。如果要讲,最好说新闻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各种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特殊形态的商品。
(三)承认报纸的商品性,反对新闻的商品化。“我们承认新闻是商品,只不过是承认新闻这种精神产品也是通过市场经济到达读者手中这一最简单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提倡新闻的生产要商品化。相反,新闻工作者从采访到写作、到编辑,都要摒弃新闻商品化的观念——不为赚钱办报。坚持真理是社会主义报纸的立足之本,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我们如果在这一根本立场上被‘商品化’打开一个缺口,我们就会全线崩溃,到头来新闻无人相信,报纸没人看。”(甘惜分,出处同前)我国当代报纸的商品性与资本主义报纸的商品化是有区别的。“第一,我们的报纸,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报纸,是党所领导的传播信息,辅助舆论之工具。这和资本家占有、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资本主义报纸有本质的区别。第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虽然存在着定购上的商品交换形式,但不是资本主义的纯金钱关系,而是建立在基本利益一致的相互信赖的基础之上的。……第三,我们报纸的内容,也就是它的特殊使用价值,是靠党性原则来指导的,它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原则,用紧密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内容和新颖形式,吸引读者,教育读者,指导生产,指导工作,指导生活,指导社会。它不象资本主义那样,以低级落后的趣味刺激、吸引、迎合读者,以维持和扩大发行量。”(奚如:《报纸的商品属性及其意义》,载黑龙江《新闻学研究资料》1984年第4期)
(四)关于“商品性”引进新闻学的问题。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商品性”不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引进新闻学。“新闻是商品,这虽然是无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但新闻的商品性不是新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我们承认报纸和新闻属于商品之列,这无非是表明新闻具有千千万万事物所具有的那种共性,即通过市场交换到达读者手中。除此之外,不能说明其他任何问题。”(甘惜分,出处同前)

☚ 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的争论   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 ☛
000007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