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
十月革命后关系到俄国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一场争论。在1917年底苏维埃政府与德国及其盟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行和平谈判,德方提出割让俄国西部地区给德国。这样,围绕是否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在俄共(布)内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以列宁为首的部分中央委员,主张接受德方提出的掠夺性条件,立即鉴订和约。认为在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广大劳动群众厌战的情况下,不可能立即进行革命的战争。同时为了巩固新生的工农政权和及早恢复已遭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苏维埃政府亟需一个喘息的时机,并且如果苏维埃俄国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就客观上帮助了协约国。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主张拒绝德方提出的条件,继续进行所谓“革命战争”。认为摆在眼前的是各阶级的共同战线,必须从国际主义角度看待我们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并说如果鉴订和约,那就是“全线投降”。这样,“我们得到的不是喘息时机,而是破坏自身的实质,我们毁灭自己,使自己不再成为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锋队”。(《布哈林言论》第37页)“左派共产主义者”另一个成员索凌认为,宁愿为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在外国势力的压迫下死去,也不愿通过迁就环境,放弃共产主义原则,通过使苏维埃政权蜕化,仅仅保持着无产阶级苏维埃的“招牌”的方式,在只有完全是非无产阶级的内容的条件下,苟且生存下去。而托洛茨基则主张既不签订掠夺性的和约,也不继续进行战争,即“不战不和”。
对于这些分歧,布尔什维克曾在各种会议上进行过多次讨论。在争论中列宁批判了“左派共产主义者”和托洛茨基的观点。(一)关于对国际革命形势的估计问题。列宁认为,欧洲(包括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一定会到来的,这是社会主义取得最终胜利的希望所在。但如果企图断定欧洲尤其是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时间内会爆发,从而制定俄国社会主义政府的策略,那就是盲目的赌注。(二)关于签订和约是否违背国际主义原则的问题。列宁认为,工人在罢工失败以后,同意不利于他们而有利于资本家的复工条件,这并不是背叛社会主义。同样,在既不隐瞒人民、又不同帝国主义签订任何密约的情况下,只是因为没有力量继续作战,才同意签订不利于一个弱国的和约,这丝毫也没有背叛社会主义。(三)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对外援助问题。列宁针对“左派共产主义者”提出的“为了国际革命的利益,即使丧失苏维埃政权也是适当的”这一观点指出,援助也应是量力而行的。即使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失败也要援助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十足的奇谈怪论。认为从国际主义观点来看,保卫这个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和国就成为高于一切的任务。(四)关于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屈辱的和约问题。“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苏维埃政权“目前完全流于形式”。列宁指出这是一种感到没有出路的极端悲观情绪和完全绝望的心理。指出“无产者懂得,既然没有力量,就得屈从,然而他善于在任何条件下都坚持不懈地养精蓄锐,准备重新奋起”,“只要我们认真看待起义和战争,我们就是签订十个极端苛刻的和约,也决不会灭亡。只要我们不被绝望和空谈所断送,我们是不会亡在侵略者手里的。”(《列宁选集》第3卷第444、445页),在最初几次会议上,列宁为首的部分中央委员的意见屡遭否决,直到德方提出最后通牒,俄共(布)中央才以多数通过列宁等人的意见,于3月3日签订和约。但此后,各种论争并未止息,特别是在3月14日至16日预定正式批准和约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上,以卡姆柯夫和施泰因伯格代表的左派社会革命党、马尔托夫代表的孟什维克、利哈契代表的右派社会革命党、格耶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都发言反对和约签订。列宁在关于批准和约的报告中尖锐地指出,拒绝和约正是一切资产阶级求之不得的事,资产阶级也正希望我们落入战争的陷阱。激烈辩论后,大会以784票赞成、261票反对、115票弃权通过了批准布列斯特和约的决议,使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到了一个和平的恢复时机。1918年11月13日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央决议,废除了布勒斯特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