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鲁迅作。初载于1932年1月5日《十字街头》第8期,后收入杂文集《二心集》。本文包括来信和回信两部分。1931年11月29日,文学青年沙汀、艾芜联名写信求教鲁迅,在小说创作中描写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弱点和反映下层人物的求生欲望与反抗冲动,是否对现时代有贡献。在回信中,鲁迅首先指出,小说题材的意义和作家的立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是战斗的无产者,写出的是艺术品,则无论选取何种题材,对现实和将来都是有贡献的。即使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因对本阶级的生活较为熟悉,同时“加以袭击,撕其面具,当比不熟悉此中情形者更加有力”。那些描写下层人物生活状态的作品,因为是“随时记载下来”的,也可作为“时代的记录”。因此,这两类题材的作品,都有特定的现实和历史价值。但题材选择“要严”、主题开掘“要深”,力避创作无谓的故事以自乐。最后,鲁迅告诫说,不要舍弃自己熟悉的和能写的,而去趋时硬造。更不能消弥先进青年改革社会的意志,而应在克服自身生活和意识的不足之时,看到对时代有帮助和贡献的切实的新路。鲁迅言简意赅的论述,不仅对沙汀、艾芜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使许多文学青年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