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New Data on the Laws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Agricul-ture列宁考察美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著作。写于1915年, 1917年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移居瑞士,在伯尔尼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列宁曾打算写出一系列有关农业新统计资料的研究著作,揭示土地关系中的阶级矛盾,但因十月革命任务紧迫,1915年只完成了《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第一编——《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农业》。该书的中心内容是揭示和说明美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和规律。它的问世与俄国和欧洲著名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吉姆美尔(尼·苏汉诺夫)1913年在俄国《箴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有关。该文认为美国农业是“劳动农业”,并提出美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资本主义正在瓦解,……没有一个地区的大资本主义农业不是受到劳动农业的排挤”等观点,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农业的非资本主义演进的理论。列宁反对这种观点,提出必须“推翻这一理论,……尽力描绘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全貌。” 全书的起首部分,肯定了美国统计学家早已确认的把美国全部国土划分为三个大区——北部、南部和西部的必要性和意义。从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对三个大区作了经济评价, 即工业的北部、过去奴隶占有制的南部和垦殖的西部。列宁考察了三个大区农业发展的不同形式与共同规律,指出北部是全国工业中心,资本主义发达, 农业实行以技术进步为特点的集约化形式, 资本主义经营形式比较显著; 过去奴隶占有制的南部,土地肥沃, 经济落后, 保存着奴隶制的残余,但在北部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 分成制的租佃形式迅速发展,奴隶主大地产逐渐转向小规模的商业性农业:西部, 存有大量无偿分发的闲置土地, 实行原始的粗放经营,这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个例外。列宁认为,美国三个大区农业发展的演进, 特别明显地证实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作出的下述论断: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并不取决于土地占有制和土地使用制的形式。资本会碰到中世纪的和宗法制的各种各样的土地占有制。所有这些土地占有制,资本都使它服从于自己,只是采取的形式和手段有所不同而已。 列宁强调考察雇佣劳动费用支出对确定农业经济性质的重要意义。他认为, 土地面积的大小远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说明农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而雇佣劳动量则是农业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和指标。单位土地面积使用雇佣劳动费用的增加, 就直接表明了农户资本主义性质的增加。被考察的统计资料表明, 20世纪初,美国除南部大地产使用雇佣劳动的农户较少外 (约占该地区农户总数36%), 占有全国耕地面积2/3以上的北部和西部, 使用雇佣劳动的农户均占本地区农户总数50%以上。从总体上看, 农业中雇佣劳动的统计资料,有力地证明了美国农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列宁第一次论证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主要路线: 按土地面积计算仍然是小规模的小经济, 变成按生产规模、畜牧业的发展、使用肥料的数量、采用机器的程度等计算的大经济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特点。 分析上述问题过程中列宁还提出, 单纯按照土地数量划分农户方法的缺点。他指出, 这种分类法, 会把土地占有规模相似的大农户和小农户归并到一起,把以家庭劳动为主的农户同以雇佣劳动为主的农户归并到一起, 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列宁指出, 农业统计的原则应该是把按照土地数量分类与按照产值分类、按照使用雇佣劳动分类结合起来, 使统计的数据既反映现代农业中土地的作用, 又反映资本的作用。 列宁在该书中, 对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规律作了新的解释, 即土地面积比较小,但生产规模、集约化程度和资本主义因素比较大的农户, 排挤土地面积比较大, 但生产规模、集约化程度和资本主义因素比较小的农户。依据对美国农业统计的全面分析, 列宁断定马克思所发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无论在工业中或农业中都是适用的。工农业中的小生产都受到排挤, 而且这个过程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进行得更有规律, 更有规则 列宁上述种种论断, 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农业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 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