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争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争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争论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展开的争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主要是根据斯大林的观点和前苏联教科书的模式,由艾思奇主编的哲学教科书,形成了“两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小块”(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改革10年来(1978—1988)哲学界对这一体系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有人则认为,旧的哲学体系已难以适应哲学内容的发展,哲学体系的改造势在必行,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什么的争论。这场争论共有四种不同的观点:(一)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司马符森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6期上发表的《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综合研究生产理论》和朱书刚在《湖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上发表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结构新探》两文都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总论,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只是社会,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因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同属于这一总论下的一个层次。(二)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两大块,而应熔化为一个整体。从逻辑起点到终点,范畴系列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和推导关系,形成由简单到复杂、一环扣一环的一体化链式结构,其简式为:存在——物质——联系——运动——规律——社会——意识——认识——真理——自由和必然。认为要以《资本论》体系为范例,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其中孙云、曾杰的《哲学体系要朝着一体化链式结构方向发展》和刘景泉的《再论哲学体系的几个问题》两文都提出这种观点。(三)以崔之元、力新等为代表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以上几种观点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唯物史观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也不仅仅是其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一)教科书关于唯物史观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史实,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本质的。(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的毕生精力在哲学上可以说是放在创立唯物史观上面的。(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物主义第一次成为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反过来又使历史上对自然的理解也变成科学。(四)对历史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最大特色,由此有人提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哲学。这种观点表现在崔之元的《关于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若干想法》、力新的《关于历唯的创立及其地位的若干问题》、何畏的《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哲学》等文章中(五)第四种观点认为,实践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可见于郑祚尧、周晓光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辛敬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反复强调他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不是一种认识论的学说,而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因而人类的命运、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一生关注的中心,他的哲学的核心只能是唯物史观而不是自然观和认识论,因为:(一)体现新世界观第一个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把“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区别开来。(二)只有实践观点最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本质特征,舍去实践观点就无法把自然观和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 关于工会问题的论争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革命设想的讨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