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于“哲学到何处去”的论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于“哲学到何处去”的论争

关于“哲学到何处去”的论争

20世纪30年代我国哲学界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发生在真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论战。这是30年代中国哲学战线上又一次重大论争。它始于1935年,1936年达到高潮,当时人称这一年为“中国哲学界最热闹的一年”。争论延续到1937年。参加论争的主要有:叶青、艾思奇、沈志远、胡绳、何封、黄琪等。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叶青为代表。他声称自己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但实质上是一种唯心论、机械论、折衷主义的混合物。30年代中期,他在《哲学到何处去》、《关于哲学消灭论》等著述中,提出了许多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受到许多哲学工作者的揭露和批判。这场论争的主要问题是:(一)关于哲学科学统一论。叶青提出,哲学和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事物,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是在科学外思维得出的意识的浮词空谈,科学是在哲学外用实证的方法阐明的现实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精确,哲学的方法模糊,因而要用对立统一的法则把哲学消解于科学之中。沈志远等反驳道: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和变化诸总法则的一般方法论,而科学只是研究客观世界某一具体部门的特殊运动法则的学问,哲学给科学以研究方法,而科学为哲学提供发展的资料。(二)关于物心综合论。叶青认为,哲学问题就是物质论与观念论(即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问题,只要把物质论与观念论综合起来就可以消除这种矛盾。同时这两论都有缺陷,两者综合起来可以互相弥补。何封、黄琪指出,哲学问题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只要还存在社会问题,观念论和物质论就不可统一。叶青把辩证法中的统一性看成绝对的,是错误的。(三)关于哲学消灭论。叶青主张哲学消灭论,认为包括哲学在内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灭的辩证过程,反对哲学消灭论,也即是违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艾思奇揭露了叶青把科学的发展对旧哲学的否定夸大为否定全部哲学的卑劣手法,指出哲学将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存在和发展。(四)关于思维科学建立论。叶青认为科学的发展将取代哲学,从而走入思维领域,产生思维科学。思维科学可以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平等而立,从而想把马克思主义新哲学消灭。这种反动观点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批驳。(五)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颠倒”问题。叶青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把黑格尔的方法加上唯物论就成了唯物辩证法。艾思奇反驳道,哲学的体系与方法不可截然分开,把体系与方法的分裂是叶青发明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分割法,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改正,不仅取消了“理性”观念论等形容词,而且也改正了被黑格尔歪曲过的辩证法公式。(六)关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叶青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活动,同时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可以分工合作,并且他仅从生理学、自然主义方面理解实践。钧石在《叶青的理论与实践批判》一文中,指出叶青是用一种庸俗的形而上学的经验论来替换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以此掩盖其观念论的本质。胡绳也指出,观念论主张心智的活动能不受物质条件限制,精神能变物质;而唯物论的实践观却说人类只能在物质条件的限制下改变物质世界。(七)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叶青承认内因是本质的,外因是助力这个一般的最高原则。但又说某些国家的发展不能用内因来说明。艾思奇批判了这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外力作用很大,但不可轻视内因,叶青于是指责艾思奇为内因论。认为外因内因把握其一而排斥其它都不正确。艾思奇再次指出,叶青不知道机械的相互作用与辩证的相互作用的区别,在辩证的相互作用中,两方面有第一义和第二义的分别,辩证法是强调内因的第一义的决定作用的。(八)对于生产力的理解。叶青认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产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再产生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沈志远等人认为,只有生产工具、劳动力、劳动对象三者综合才成为一种生产力,叶青的观点必然导致机械的“唯生产工具论”,“唯武器论”和否认社会革命的“宿命论”。
通过对叶青的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和揭露,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两个对子”的关系的争论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争鸣 ☛
000078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