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共振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振论美国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提出的一种分子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原子排布相同仅成键电子分布不同的结构间的转换称共振,一种电子排布是一个参与结构,分子是所有参与结构的集合(杂化体)而不属于任何一个参与结构。参与结构的能量越低,参与杂化的程度越大,稳定性越大,共振杂化体稳定性增加程度(共振能)越大。参与结构的能量越接近,共振越重要。共振论解决了一些经典价键理论无法说明的分子结构问题。 共振论 共振论是美国化学家鲍林在本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分子结构理论。主要用于处理无法用一个经典价键结构式表示其结构的分子或体系。它的中心思想是“分子的真实基态不能用各合理结构式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而只可以用这些结构式的组合来描述”,即分子的真实结构共振于合理的共振结构式之间,真实分子是共振结构式的共振杂化体。共振论的最大特点是用多个结构式表示分子的单一结构。量子力学共振和经典力学共振有了本质的区别,量子力学共振不表示价键或者价电子在各共振结构式之间来回振荡,更不意味着真实分子是各共振结构式的混和物。因此,现代共振论认为共振结构式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共振结构式的选择必须符合量子力学共振条件。量子力学共振条件是:(一)能量相近,即要求参加共振的各共振结构式的能量大致相同,这种共振才有意义,而且已证明苯只能是两个凯库勒结构式的共振杂化体,而且能以异构体的形式互相独立存在;(二)配对电子数目相等,即指各共振结构式中的配对电子数目必须相等,这一条是和成键三原则中“电子云最大重叠”原则相呼应,符合这一条,就能发生有效成键;(三)构型相同,是要在各个共振结构式中保持原子的的相对位置,键长和键角不变。现代共振论既有可可靠的量子力学作基础,又发展了价键理论,所以,它已成为化学科学体系中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科学理论。 ☚ 化学发光 有机化合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