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共同性斜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同性斜视concomitant strabismus两眼不能共同注视1个目标,眼位呈偏斜状态,但各注视方位斜视度并无明显差异,称共同性斜视。临床上分为共同性内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两种、详见各条。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是肌肉本身和它的神经支配都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眼位偏斜,在向各不同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斜视角维持不变。 角膜映光法 斜视角视野计测量法 同视机检查法 斜视分类 临床上斜视常按视轴偏斜的方向作如下分类: 共同性内斜视 为最常见的斜视(彩图43)。可分为: (1) 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4~6个月内发病,不伴有物理性或神经性异常,斜视角较大,外展力弱,与屈光不正关系不大,以手术治疗为主。 (2) 调节性内斜视:约占内斜病人的1/3。出生后6个月至7岁发病,平均发病年龄2岁半,有遗传因素。ACA比值正常者有中度远视,平均约为+4.00D球镜,如果能及时和经常戴镜,内斜视可得到控制或治疗;AC/A比值过高者,看近时斜视角加大。远视度数不深,平均约为+2.25D球镜,矫正屈光不正仅能减少部分斜度,加用缩瞳剂或戴双光眼镜效果更好。有些病人需行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这型病人因在婴儿期曾有双眼视觉,预后较好。 (3)非调节性后天性内斜视:由于精神紧张或抑制,致使原属正常的分开与集合功能失调,而诱发内斜视,一般需手术治疗。 (4) 周期性内斜视:较为罕见,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其特征为较规律地出现周期性(一般为48小时)内斜视和正位视。偏斜时无双眼视觉,因而无复视;正位时双眼视觉正常。周期性内斜视无需治疗,但绝大多数患者可转变为恒定性内斜视,此时可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5) 继发性内斜视:包括解剖异常、早期视力障碍或手术后内斜视——内斜视矫正不足或外斜视过度矫正。可用远视镜、三棱镜、滴缩瞳剂或交替遮盖法治疗,必要时行手术矫正。继发性内斜视也有继发于外展不足或近注视联带运动痉挛。 共同性外斜视 较为少见,和内斜视的比率为1:4。多见于女性(占75%)。和屈光不正关系不大。发展缓慢,常有一间歇期,此时,双眼视力较好。多为交替性,较少发生弱视,共同性外斜视可分为: (1)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多见于成年人。看近所形成的斜视角大于看远时的斜视角,AC/A比值低,但内转正常,发展较快,由间歇性变为恒定性时,融合功能逐渐减退而消失,如及时手术矫正,有再获得双眼视觉的可能。 (2) 分开过强型外斜视: 看远的斜视角大于看近的斜视角,至少超出5△,常见于儿童,外转力较强,较稳定,发展不快。 (3) 类似分开过强型外斜视: 看远的斜视角比看近者为大,但遮盖一眼45~60分钟使融合消除,或在双眼前加+3.00D球镜消除调节后,再测量斜视角则看近斜视角比看远者为大(AC/A比值大)或两者相等(AC/A比值正常)。 (4) 基本性外斜视: 看近和看远的斜视角基本相似,差别在10△以内,AC/A比值正常,有发展的趋势。 (5) 特发性外斜视: 发生于成年,视力良好,无明显屈光不正,融合功能不完善,初起时外斜为间歇性,可用意志控制,随着年龄增长,斜度加大并转变为恒定性。 (6) 急性共同性外斜视: 发病急骤,无麻痹性外斜视特征,发病机理不明。 (7) 精神变态型外斜视: 可见于神经质的病人。 共同性上斜视 原发性者是由于解剖异常,影响了上转肌和下转肌和下转肌的平衡所引起; 继发性者除了由不全麻痹转变为共同性者外,多见于合并有内、外斜视的病人(见A-V综合征)。轻度上斜视可用三棱镜矫正,大于10△者需行手术矫正。 旋转性斜视 多因旋转肌不全麻痹或功能亢进引起,为非共同性。偶有因眼肌麻痹痉挛或拮抗肌发生代偿性改变而逐渐变为共同性者,治疗和非共同性斜视相同。 微斜 又称单眼注视综合征。患者的斜视角小于5°,多为内斜,并伴有弱视、旁中心注视及异常视网膜对应。由于斜度小而斜视不明显,加上黄斑区的抑制性暗点极小,用遮眼-露眼试验法或同视机检查都不能发现斜视或异常视网膜对应,只有用4△三棱镜试验才能查出。它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用三棱镜、正位视训练、缩瞳剂或手术的效果均不满意。关键在于预防。早期矫正屈光不正和遮盖健眼以防止患眼发生抑制性暗点是预防微斜最可靠的措施。 斜视治疗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目的,不单是为了美容,更重要的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增加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因此,一经诊断明确,应即刻给予治疗。主要内容有: (1) 矫正屈光不正,散瞳验光并酌情配镜。内斜伴有远视者应予全部矫正,但长期戴足度矫正镜片可消弱调节力而影响辐辏功能,故应酌情逐步减少屈光度数;内斜视伴有近视者尽量不予矫正或低度矫正,以视力达到1.0即可。外斜兼有远视者,除非在+2.00D球镜以上,否则可不予配镜; 外斜兼有近视者应予全部矫正,以加强调节,从而促进集合,减少外斜。散光者不论远视散光或近视散光均应全部矫正,以提高视力,促进融合。屈光参差者视病人的耐受程度而尽量给予所需的矫正度数。 (2) 治疗弱视。斜视性弱视是主动抑制的结果,所以是继发性的、功能性的,多数是可逆的。中心注视性弱视采用遮盖疗法治疗,强迫弱视眼注视,3~6个月后视力可达正常。关于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治疗: ❶有人主张采用遮盖疗法,也有人认为遮盖健眼反而使弱视眼的旁中心注视点更牢固而加以反对。 ❷增视疗法,用强光刺激弱视眼黄斑周围的视网膜,使之产生后象(黑暗区),同时用5°直径的黑点保护黄斑中心凹,然后在闪烁的灯下令病人注视一目标,弱视眼必然用黄斑注视,待视力提高后,将保护黄斑的黑点缩小,使注视点逐渐向中心凹移动。 ❸红滤光片治疗,这是根据黄斑的解剖生理设计的。黄斑中心凹只存在着对红光敏感的锥体细胞,离开黄斑向周边移行。锥细胞急剧减少,而杆体细胞增多,后者对红光是不敏感的,在弱视眼前加一能滤过6400滤光镜的同时,遮盖健眼,弱视眼必然改用黄斑中心凹注视,此法对游走性或旁中心注视的弱视较为合适。 ❹抑制疗法,用药物(阿托品)或镜片(过度或低度矫正)以降低健眼视力,弱视眼则戴合适镜片,作近距离工作时再加+2.00~+3.00D球镜,促进弱视眼看远和看近的功能,本法的优点是不需遮盖一眼,病人容易合作。部分病人的斜视角可能减少或消失,并可能获得正常视网膜对应,但疗程长,费用高是它的缺点。 (3) 正位视训练: 当弱视眼视力已提高至0.6以上或两眼视力相等,但无双眼视觉者,可作正位视训练,以消除单眼抑制与训练双眼视觉的功能。当同时知觉建立后,再建立和加强融合功能,扩大融合范围,并建立立体视。如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可交替遮盖一眼,并用同视机训练,使之转变为正常视网膜对应。 (4) 手术治疗。对于斜视角已稳定,或经非手术疗法治疗后仍有偏斜,以及有交替注视的患儿皆应及早手术,以期术后双眼视轴平行,增加双眼视觉的可能性或获得周边融合的机会。斜视角大,年龄小,病程短者手术后预后较好,重度弱视及斜视角变异大者,手术矫正变异也大,效果较难预测。关于选择对称或非对称性手术问题:总的手术目的是要使双眼运动达到对称的要求。凡术前双眼运动对称的,如交替性斜视,外展过强型外斜和A-V综合征都应做对称性手术;术前为非对称性者,则应设计手术使双眼对称性运动在术后获得重建。 ☚ 隐斜 非共同性斜视 ☛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斜视是指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斜视有内斜、外斜、内旋、外旋、下旋等多种,而以内斜和外斜为常见。内斜俗称“斗鸡眼”,外斜俗称“斜白眼”。共同性斜视是由某一拮抗肌的力量不平衡所引起。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且未经矫正屈光不正者。其发生是逐渐的,眼球运动无影响,无复视、头昏及代偿性头位。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明显减退,以致功能减弱出现废用性弱视。共同性斜视应与麻痹性斜视相鉴别。 ☚ 遗尿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