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辅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水利部 > 溝渠 > 六輔渠 六輔渠 liùfǔqú 亦稱“六渠”、“輔渠”。古代關中六條人工灌溉渠之總稱。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鑿,以輔助鄭國渠灌溉。約起自今陝西省淳化西南,至涇陽西北雲陽鎮北。唐代尚有遺蹟。《漢書·溝洫志》:“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歲,而兒寬爲左内史,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傍高印之田。”參見本類“鄭國渠”。 六辅渠Liufu irrigation canal又称六渠、辅渠。汉代关中的灌溉渠道。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兒宽主持开凿,以辅助灌溉郑国渠不能灌到的高地。一说在今泾阳、三原县北郑国渠南岸所开的6条小渠,一说在郑国渠北面引山谷水的6条小渠。唐以后堙废。 六辅渠古代关中地区6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左内史儿宽奏请并主持下,在郑国渠上游无法灌溉的高亢地区,增修6条辅助渠道,下接郑国渠,故名“六辅渠”,亦称“辅渠”或“六梁”。约起自今淳化西南,至泾阳西北云阳镇北。唐时尚有留存。 六辅渠 六辅渠汉代关中渠名。据《汉书·沟洫志》,元鼎六年(前111),左内史儿宽奏请穿凿六辅渠,以便灌溉郑国渠旁地势较高的田地。得到汉武帝赞许。隋唐间训诂学家颜师古注曰: “在郑国渠之里,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也。” ☚ 灵轵渠 白渠 ☛ 六辅渠 六辅渠liufuqu汉代在郑国渠旁开凿的六条辅助渠道。《汉书·沟洫志》:“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前111),百三十六岁,而兒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旁高卬之田。”即此。 ☚ 六骏村 文龙村 ☛ 六辅渠 六辅渠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又名六渠、辅渠。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倪宽主持兴修。《汉书·沟血志》:“倪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渠)旁高卬之地。”这里明确指出六辅渠是灌溉郑国渠旁地势较高而郑国渠又无法自流灌溉的农田。六辅渠的具体位置,引用什么水源不详。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说:六辅渠是“于郑国渠上流南岸更开六道小渠,以辅助灌溉耳。今雍州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尚存,乡人名曰六渠,亦号辅渠。”颜师古的说法有矛盾。在郑国渠南岸开六道小渠只能引郑国渠,也即六辅渠是郑国渠的支渠。如果支渠坡降比干渠缓,到下游支渠可以灌溉地势相对较高的农田,但可能因渗漏过大,水速过慢,造成次生盐碱化。但无这方面的记载。另外唐云阳与三原两县的交界在郑国渠北,更可能的情况是六辅渠是以郑国渠以北的冶峪、清峪、浊峪等河为水源的,而不是引郑国渠或泾水的水源。汉武帝也曾说过:“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蓄陂泽。”(《汉书·沟洫志》)所以《史记·河渠书》说“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徐广解堵为诸川)。”元代的《长安志图》也记载了古代冶峪等河的水利工程, 这可能是六辅渠的延续。今人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中《关中农田水利的历史发展及其成就》一文认为“元鼎六年倪宽在郑国渠的北岸, 开凿六条小渠——六辅渠, 灌溉郑国渠过去所不能灌溉的高印之地,这就是唐宋元明以来的引清、冶、浊谷水的系统。” ☚ 郑白渠 成国渠 ☛ 六辅渠 六辅渠又名“六渠”、“辅渠”。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由左内史倪宽建议并主持,于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道小渠,用于辅助灌溉郑国渠旁地势较高的农田。约起自今陕西淳化西南,至泾阳西北的云阳镇北。唐元和中尚有留存。一说六辅渠系在郑国渠北岸开凿,以冶峪、清峪、浊峪等几条小河为水源。 ☚ 漕渠 白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