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目标 合肥市今后的发展,在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础上,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力争到本世纪末,把合肥建设成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城市。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达122亿元,2000年达245亿元;工业总产值1995年达210亿元,2000年达420亿元;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32亿元,2000年达40亿元;第三产业增长值占国民经济总值比重,1995年达到35%,2000年达到40%以上。“八五”期末,力争“三资”企业发展到800—1000家,协议外资8—10亿美元。
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扩大开放开发,加快合肥新城区建设。合肥新城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加快蜀山、常青、桃花、龙岗、双凤等郊县工业区和新火车站建设区的建设步伐。在开发建设中连成一片,形成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合肥新城区建设采取以土为本,以地生财,以房地产业解决起步资金,房地产业与新型工业并举的方针。实行出让土地优惠价格的“低门槛”政策,以吸引众多的外资、内资和私人资金一起开发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利用外资和发展三资企业。二是全面落实《全民所有制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进放开经营综合改革和股份制试点等,完善各项配套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加速技改引进,推进技术进步,力争用3年时间改造80%的企业,增强经济实力。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四是坚持城乡一体化方针,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五是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方针,发挥合肥智力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注重智力开发,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六是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七是坚持两手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八是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好服务工作。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本世纪末的最后几年是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总体指导思想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立足本地优势,依靠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投入、增进效益的基础上,促证全市整体经济素质的提高,保进全市国民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繁荣。坚持以科教兴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8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八五”期末,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7亿元,比1990年增长41.2亿元,平均年递增10%;到2000年,达到119亿元,比1990年增长88.5亿元,年均递增10.5%。工农业总产值“八五”期末达到134.2亿元,年平均递增11.1%;到2000年达到243.5亿元,年均递增11.8%。乡镇企业产值“八五”期末达到66亿元,年平均递增30%,本世纪末实现200亿元,年平均递增27%。财政收入到“八五”期末达到8.3亿元,年平均递增5%,到2000年达到11.2亿元,年平均递增5.5%。
为实现上述目标,决定做好以下工作: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步伐 紧紧围绕把企业推向市场这一中心环节,做好“三个加快,一个推进”。即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加快市场建设;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扩大股份制试点;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加快开放步伐,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 进一步做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完善落实鼓励外商投资的有关政策,抓好市招商机构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以多方面的优惠条件,吸引国内外客商来投资。与此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认真做好复关的各项准备工作。依照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按照国际贸易规范要求进行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出口贸易,鼓励企业对国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加大投入,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在农业方面,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重点抓好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世界银行加强灌溉农业、怀洪新河开挖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实施高效农业工程,到“八五”末,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0%,建成100万亩每亩收入8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元以上的10个示范乡镇,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以上的100个示范村。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产出率和优质品率。在工业方面,高强度、高起点改造改组现有加工工业,大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进行嫁接改造。“八五”期间,实施500项,“九五”期间实施1000项技改项目。突出抓好“八五”和十年规划所列的8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使蚌埠工业支柱行业、优势产品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上档次。搞好优势产品的系列开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集团企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与此同时,抓紧落实储备项目。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全民、集体)计划“八五”累计为30亿元,“九五”为50亿元以上。争取本世纪末再投资100亿元,以增强全市及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扭亏增盈为重点,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力争在“八五”末实现预算内工业企业当年无亏损。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发挥蚌埠传统的流通、交通优势和较为深厚的继续发展第三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按照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产业发展总目标要求,努力建成一定区域内重要的交通、流通、科技、信息及金融中心,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振蚌埠商贸重镇雄风。总之,以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机制。
加紧发展乡镇企业,扩大经济规模 在搞好现有工业改造改组,提高素质的同时,地区经济工业化的面上开拓,重点将放在乡镇企业发展上,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力争使全市乡镇企业跳跃式、超常规、高起点发展,“八五”期间,在乡镇企业发展上,将集中力量搞一个重点县,10个重点乡镇,20个重点村,30个重点企业,使期末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6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九五”期间进一步提高水平,把规模、质量和档次搞上去,力争在期末使县县有主导产业,乡乡有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全市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加强思想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破除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在开放中搞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不断地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大胆地面向市场,参与、培育、引导市场,按市场规律组织经济活动。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在经济工作指导上求实、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解决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全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充分发挥芜湖市的综合优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把科技进步、重点项目建设和强化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组改造加工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今后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价,下同)努力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八五”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九五”年平均增长为20.1%;国民收入,“八五”年平均增长12.1%,“九五”年平均增长19.6%;工农业总产值“八五”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9%,“九五”年平均增长21.7%;固定资产投资“八五”安排100亿元左右。
今后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是:(1)对外开放要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经济小区将要形成一定规模,外经外贸要有一个新的进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环境要有一个显著的改观。(2)积极调整工业和产品结构,加快工业生产发展步伐。主要是大力发展电子工业,壮大化工和医药工业;大力改组改造轻纺、机械等加工工业;积极抓好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3)全面振兴县、乡经济。(4)加强市场建设。(5)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发展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1992年7月,芜湖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芜湖市委、市政府根据已有的经济实力和被作为开放城市的诸多优势,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确立了“全方位开放、综合性改革、突破式推进、超常规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1993年又提出了“三年大变样、五年达小康”的近期目标。逐步把芜湖市建设成为一个水陆交通便利,内外贸易发达,以外向型经济、综合型工业和商贸为主的城市。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八五”后3年及今后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煤电化,建设能源城”为发展目标,坚持综合改革,全面开放,科技兴市,优质高效,快速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搞好能源工业的开发和建设,加快发展以化工、医药、轻纺、机电为重点的地方优势产业,继续加强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努力把淮南建设成为华东大型重要能源基地,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辐射力强的沿淮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提前1至2年完成“八五”计划主要指标,提前3至4年完成10年规划主要指标和实现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八五”后3年年递增10—13%,1995年超过41亿元,“九五”期间年递增15%以上,2000年实现90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5%以上,2000年超过140亿元;农业总产值“八五”后3年年递增6—8%,1995年超过9亿元,“九五”期间年递增6—10%,2000年达到14亿元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市委、市政府致力于以下工作: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坚持一手抓资源开发,一手抓加工工业改组、改造、提高和发展,走精加工、深加工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群体,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努力把企业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推上新的高度,主要工业产品的消耗水平和质量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业经济效益达到全国中高水平。加快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坚持走科技兴市之路 坚决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注意实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含量,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保证出口稳定增长,有效地利用国内外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改善投资环境,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坚决执行《企业法》,进一步搞好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统一市场体系的建设。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建立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坚持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努力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完善社会服务,加强卫生保健,使人民的健康水平、营养状况、平均寿命等生活质量标准达到新水平。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和行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社会风气和治安的根本好转,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综合性改革,全方位开放,高起点开发,强项目突破,全面振兴马鞍山经济,做到10年计划6年完成,提前4年奔小康。目标:国民生产总产值1995年达50亿元,“八五”年均递增11.3%。2000年达到105亿元,在1980年基础上翻三番半,力争四番。后10年平均递增13.63%;工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120亿元,“八五”年均递增15.48%,2000年达到240亿元,10年平均递增15.18%,其中全市工业总产值要达到23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达到8400元,人民生活提前步入“小康”。主要措施:
加速马钢向综合性、特大型跨国钢铁联合企业集团发展 一是以股份制的实施,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筹措建设资金;二是以交叉滚动的方式,加快新一号高炉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力争提前建成投产。与此同时,积极筹建新二号高炉工程;三是以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以便国家进入关贸总协定后,顺利与国际市场接轨;四是开拓生产经营新领域。马钢生产规模“八五”末达到双400万吨,“九五”末达到双600万吨。
全力振兴地方工业 一是围绕马钢的产品、技术和资源优势,发展金属制品、化工、医药、建材等关联工业;二是围绕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机械、电子、轻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力争“八五”末产值突破40亿元,“九五”末突破80亿元。三是在3年时间内,集中精力和财力对一批有潜力、有前途、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更新改造,发展10个产值超亿元、利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发展10个产值超5000万元、利税超500万元的企业,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从而带动整个地方工业的发展。
加速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科技信息、金融证券、劳动服务为主的行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和资金融通;二是大力发展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商业、饮服业和邮电业;三是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和土地批租业,将城市建设推上市场。 第三产业力争在“八五”期间有突破性进展,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25%,“九五”末达到35%。
促进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 一是广开筹资渠道,加大对乡镇企业投入,努力上好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竞争力强的大项目,着力开发出一批高效适销的新产品;二是加快几个具有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三是全力支持当涂县实施的发展战略,组建乡镇企业集团,形成优势行业;四是鼓励乡镇企业大力兴办第三产业;五是充分发挥本市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项目服务;六是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和管理水平。“八五”末全市乡镇企业产值确保达到50亿元,力争60亿元。“九五”末突破百亿元,力争达到120亿元,在发展程度上接近苏南中等地区水平。
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和创汇农业。走种养加、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子,力争“九五”末农业产值突破10亿元。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港口建设。“八五”期间使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500万吨,“九五”末建成采石至马鞍山沿江带状港口区,形成年吞吐能力3000万吨的综合型现代化大型港口;二是改善公路交通,建成宁芜公路马鞍山过境工程,并与沪宁高速公路连接。建成通往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高等级公路;三是提高铁路运输能力,“九五”末建成采石中型编组站;四是加快现代化邮电通信网络建设,“九五”末市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0部;五是加强环境保护,在工业大发展同时,环境没有明显的恶化。
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和外经外贸 “八五”末,三资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利用外资额突破2亿美元,“九五”末三资企业发展到300家,利用外资突破5亿美元。实施双向开放战略,扩大产品、技术出口,争取1995年外贸出口达到6亿元,2000年达到20亿元,年平均递增24.5%。
加快市场培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 着力培养一个平等竞争、规模管理、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重点做好各类市场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加快几个主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的规范管理,制定加快市场建设的有关政策,改善服务条件,提高管理水平,为经营者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全面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行平等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科教体制改革力度,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每年的教育经费不少于财政支出的20%。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树立超前教育意识,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抓紧665项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到本世纪末力争80%的主要工业产品技术质量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形成3—4个有一定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行业,5—10个销售额达到亿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八五”末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额由目前的22%提到40%;“九五”达到50%,马钢达到55%。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持之以恒地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完善安全防范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从实际情况出发,滁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设想是,到2000年,实现全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199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半。
具体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 到“八五”末,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1992年的基础上翻半番,即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国民收入85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外贸出口收购总额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
第二步 到1997年,为把滁州市建成中等城市奠定基础,滁州市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5—10平方公里,初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沿路经济带为骨架新经济格局,实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翻一番的目标。
第三步 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滁州市中等城市的框架,实现国民经济翻一番半的目标,即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30亿元;国民收入17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外贸出口收购总额30亿元均纯收入1500元,人民生活提前达到小康水平。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10—15平方公里,使滁城总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在科技教育、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再迈进一大步,为下个世纪滁州经济进一步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上述宏伟目标的总体发展思路是: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以建设中型城市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构造经济带,东联西拓,全面开放;强化一点(即强化滁州中心城市功能和作用),开发三线(即开发沿合宁、合徐、宁连高速公路经济带),城乡一体(即以星罗棋布小城镇为据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外向拓展,科技先导,立体推进,大力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沿路经济带为骨架,开放度更高、覆盖面更大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奋力实现由温饱达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在战略实施上,狠抓五个强化、一个关键:
强化滁州中心城市功能 集中力量加快滁城建设步伐,突出兴建滁全一级公路、万门程控电话、自来水增容、管道煤气等基础工程,经过10—15年的努力,把滁城面积扩展到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至50万人,建成投资环境好,积聚力强,开放度高的新兴城市。
强化全局观念 沿合宁、合徐、宁连高速公路构建3条经济带,在建设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倾斜,以高速公路为纽带,以高速公路附近的县城和小集镇为依托,群体协作,集中连片,兴建若干个工业小区和产品集散市场,兴办第二、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化协作和系列化生产,以拳头产品为核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形成规模效益,使经济带成为滁州市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密集、推动皖东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带。
强化小城镇纽带作用 以经济带的工业和企业集团为龙头,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星罗棋布小城镇的发展,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流通等各个经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头尾衔接的经济链。
强化外向型经济意识 东联西拓,全面开放,外向拓展。充分利用置身于上海浦东开发区、南京经济协作区和皖江经济开发带辐射区域内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经济辐射,加快经济发展,当好全省的“二传手”。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始终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抓紧抓好。农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滁州市80%的人口是农民,必须下大力气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市场办农业,围绕工业办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走农科教、种养加、贸工农、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实施“科技兴滁”战略 一抓引进,农业上引进先进技术和良种,主攻水产、畜禽、林果,优化农业结构;工业由引进设备为主转向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为主,注意引进最新科研成果,加快发展高科技产品和产业。二抓技改,抓住重点行业、企业、项目和产品,运用电子技术装备现有企业,对全市工业企业实行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行机电一体化,逐步做到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三抓开发,组建一批产学研、技工贸联合体,大力开发新产品,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形成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宿县地区经济发展总的思路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强农重工活商兴教实现小康为目标,主攻县乡工业,开发高效农业,开拓两个市场(国内、国外),加快农科教一体化步伐,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战略目标: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11.4%;2000年130亿元,年均增长14.2%。国民收入1995年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10.4%;2000年100亿元,年均增长12.7%。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995年达到174亿元,年均增长16.9%;2000年254亿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1995年达到3.60亿元,年均增长11.2%;2000年5.5亿元,年均增长8.4%。乡镇企业产值“八五”末目标是力争创2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将达到130亿元。人口2000年控制在580万人以内,年均增长14.4‰。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200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实现1350元。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扎实苦干,把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优化第一产业,大力调整和发展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力争实现大突破、大发展。在农村,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大农业,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信息、科技等为服务手段,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和出口创汇农业。在城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换机制步伐,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搞好商品流通和资金融通,积极开拓两个市场。通过努力,力争到200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1.5亿元,比1990年增长159.37%,国民收入达到185.6亿元,比1990年增长155.3%,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为实现上述目标,在下述5个方面要有大发展: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结构和发展乡镇企业 在发展农业上,重点抓好“两高一优”农业开发,继续开展“吨粮田”和“双千田”活动,抓好“白”、“绿”、“蓝”3色工程,即发展保护地膜栽培100万亩,优质果木树30万亩,精养鱼水面30万亩。抓好庭院经济、林业、农业商品流通、农副产品系列加工、农村专业市场等10大开发项目。继续抓好黄淮海二期项目的外资灌溉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
在乡镇企业上,以工业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乡镇企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创造条件,大力推广股份合作制。继续抓好沿涡(河)经济带开发。积极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组建乡镇企业集团,使乡镇企业上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加快工业的发展 首先抓好企业改革,加快经营机制转换。积极扩大股份制试点范围,大力推行租赁、拍卖、兼并、破产等经营形式,增强企业活力。其次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食品、纺织、化工、机电、皮革、塑料、造纸、医药等8个行业以及50个重点骨干企业、100个“小型巨人”企业和100个出口创汇企业的技术改造,搞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在巩固和搞好古井实业集团、涡化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一批新型企业集团。再次,突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邮电、通讯业,加快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加快发展航运和机场扩建。
以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领域继续推行“四放开”,大力开展促销创效活动,建立一批有一定档次、规模的购物中心和商贸大市场。大办商办工业。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搞活资金融通,盘活资金存量,优化信贷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积极发行地方债券,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以高于第一、二产业的速度发展第三产业,从政策上、资金投入上进行倾斜,调动社会大办第三产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市场档次,积极培育和发展金融、技术、劳动力、房地产、产权、信息等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是积极引进外资,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引导外资投向第一、二产业,并向能源、交通、房地产业、商业旅游等第三产业领域延伸。二是加强招商工作,发挥“窗口”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外宣传。三是利用外贸进出口自营权的优势,建立出口工业、创汇农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四大出口生产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八五”末全区三资企业要突破300家。
以培养和重视人才为突破口,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方面要有大发展 加快科技“两放”步伐,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实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搞好科技兴农,狠抓星火计划的实施。强化基础教育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进农科教进一步结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强化计划生育措施,力争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9‰以内。
加强社会治安和廉政建设,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净化社会空气,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八五”及今后10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指导思想是: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施“一个主攻,两个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主攻县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千方百计增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结构,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经济优势,努力推进全区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八五”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八五”末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80亿元,比1990年增长1.1倍,年递增1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8亿元,比1990年增长1.13倍,年递增16.4%;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比1990年增长2.85倍,年递增29.8%;财政收入达4亿元,比1990年增长87.2%,年递增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比1990年增长62.9%,年递增11%。
为实现上述目标,全区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从5个方面实施经济发展战略。
主攻县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努力开拓市场 坚持从培育骨干上规模、上档次、扩优势上突破。努力形成一批对内能左右形势对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性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从资源转换、系列开发上突破。在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上狠下功夫,向集约化、集团化、贸工农一体化迈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坚持从调整结构,发展新产品,拓展新门类上突破,千方百计争上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企业。坚持从政策驱动、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上突破。下决心实行挂、靠、联、引,舍得拿出一批条件好的企业与发达地区优势企业联办、联营、协作或嫁接;积极争办一批三资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坚持从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上突破。加大改革力度,加速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把企业推向市场。
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把农民引向市场 按照“市场导向、规模经济、集约经营、系列开发”的思路,调整大农业布局,调整种植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由增量型向增效型转变。下决心淘汰劣质低效品种,大幅度提高优质粮油种植比重,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和各种出口创汇作物,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八五”期间力争完成十大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即建成50万亩高产蚕桑基地;24万亩名优茶基地;40万亩板栗基地,15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80万亩优质棉麻基地;1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5万亩名贵中药材基地;以大白鹅饲养为主的畜禽生产基地;1000吨食用菌生产基地;50万亩水产基地。加强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建立以科技为支柱的高效农业新框架,确保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综合单产水平提高15%。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培育市场 加大流通改革力度,全面放开搞活,在加速大中型国营和集体商业经营机制转变的同时,对小型商业企业采取“改、转、租、卖”等形式,或实行“公有私营”。大力培育和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培育和开拓人才、金融、劳务、信息、旅游等生产要素市场。组织对外贸易和外向型经济的新突破,建成出口骨干企业30个,创汇农业基地10个,组建和完善10个工贸、农贸、技贸相结合的出口企业。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配套服务。
转变政府职能,参与和服务市场 继续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部门大办实体,大办第三产业,为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创造条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搞好机构改革,改进政府调控手段和管理方式,变直接管理为间接调控。
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嬴得市场  加速路、邮、电的改造,“八五”期末,完成六安至合肥及各县城公路的改造任务,达到一级或二级标准,加快县乡公路建设,争取60%的行政村通公路;确保淠河航道“八五”中期全面通航。全区市话容量扩至42000门,各县城开通5000门程控电话,农村电话自动化水平达到80%。增建一批变电站,新建一批中小型水电站。继续加快县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建成一批具有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工业小区。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八五”后3年及今后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立足本地优势,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和增加收入,提高优质高效农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提高科技含量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提高外向型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昌盛。
“八五”期间主要奋斗目标:后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3.2%,1995年实现80亿元,比1990年增长1.2倍;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4.1%,到“八五”末保证140亿元,争取150亿元,力争3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实现4亿元,比1990年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比1990年增加483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促进“九五”经济快速发展,拟在5个方面跨大步: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深化改革上跨大步 首先是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新办企业尽量实行股份制,原有乡村及集体企业中的1/3改为股份制企业;加快组建柴油机、纺织、铸造、建材等企业集团;采取一厂一策,租赁、拍卖、兼并一些小型、微利、特困企业。其次,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大力兴建城市商贸中心和集镇商业网点;积极开辟金融、劳务、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巩固和扩展刘渡木材市场、襄安席草市场、无城珍珠市场、和县蔬菜市场、槐林渔网市场、林头铸造市场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积极筹建以水泥为主体的建材市场、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市场和大型粮油市场等。此外,积极推进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
以调整结构为突破口,在优化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上跨大步  在发展农业上,优化粮食结构,积极发展蔬菜、瓜果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优质稻米面积占稻谷面积的70%,亩均收入1500元以上的种植面积达100万亩;突出抓好水产养殖和水禽生产,实现水产品产量7万吨,畜牧业产值10亿元。同时,大力开发优质米、优质菜油、蔬菜、肉、蛋、奶、珍珠及名优鱼类等产品的加工,坚持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优质高效。在发展乡镇企业上,重点发展20—25个工业小区,并沿合芜高速公路、合裕公路、淮南铁路、长江沿岸形成经济带,力争年增长35%,到“八五”末产值达100亿元。
以技术进步和加大投资为重点,在发展壮大工业上跨大步  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30亿元,对现有工业企业全面进行技术改造,促使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到“八五”末,产值和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达50个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机械、电子、建材、纺织、食品5个优势产业和柴油机、水泵、仿真丝绸、水泥、速冻食品、油泵等一批优势产品。
以发展社会化大服务为要求,在兴旺第三产业上跨大步 实行内贸、边贸、外贸并举,大力发展流通业;积极开办咨询、家庭、交通、通讯、饮食等服务,发展各项社会服务事业;以开发巢湖水上公园、太湖山森林公园、霸王庙等名胜景观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结合城镇改造、集镇建设、经济区开发和商业服务业的网点建设,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以同国际经济接轨为方向,在对外开放上跨大步 依托合肥和芜湖,沿着合芜高速公路,开辟经济带和开发区,实现中间突破。多形式、广领域地利用外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进一步抓好外向型企业和优质米、优质棉、速冻蔬菜、禽蛋、巢湖“三珍”、机电产品、轻纺服装、水泥建材、工艺品、蜂蜜系列产品等十大重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在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同时,加速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除县城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外,有条件的乡镇也要开通。抓紧合芜高速公路巢湖段的施工,建成裕溪河大桥和兆河大桥,拓宽并铺设巢无、巢庐、巢乌、军二4条主干公路,全面打开5个县市的出口通道。积极改造和兴建供电设施,力争巢湖电厂列入国家计划。大力改善接待条件,“八五”期间新建3个星级饭店。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八五”后3年及今后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敞开大门,全面开放,突破两点,启动三线(宣杭铁路沿钱、皖赣铁路沿线和境内宣港公路),挂靠接轨,加快发展”的思路,抓好小区建设、外经外贸和三资企业三个重点。努力把宣城建设成内外通开、县市通开、城乡通开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发达地区。
“八五”期间主要奋斗目标:实现经济三年翻一番,力争提前达小康。到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4亿元,年递增20%;工农业总产值124亿元,年递增37.7%;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年递增18%。各项经济指标在1992年总量的基础上翻一番。到1997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20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9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30亿元,届时全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跃上一个新台阶。提前三年达小康。
为实现上述目标,促进“九五”经济快速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农村人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科贸工农相结合,以星罗棋布的新型城镇为依托,形成一个大农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加快农副产品价格体系改革,逐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依据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加快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加快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和合作商业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鼓励农民直接参与流通,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网络。
下大力气发展乡镇企业 继续坚持四轮驱动的同时,注重发展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在起步晚、基础差的地方,提倡就地利用资源,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发展各类企业;在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地方,逐步调整结构,提高产品档次,重点发展骨干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到“八五”末,全区将有35个乡镇超亿元,50个乡镇超5000万元,100个乡镇超千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可突破80亿元。
加快发展骨干工业企业 全区15个大中型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到1%,但产值和利税都分别占到30—40%以上。因此,增加骨干企业总量,扩大骨干企业规模,是全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对已经形成的建材、机电、食品、轻纺四大支柱产业,着重从政策、投入、技术力量上给予倾斜,使其加快发展壮大。拿出一批骨干企业与外商进行合作或嫁接,努力使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全区的实际出发,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抓好商品流通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信息咨询业。“八五”后三年和“九五”期间,使第三产业以高于第一、二产业的速度加快发展。
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在所有制问题上,对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一视同仁;在经营范围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凡国有、集体企业可以经营的,都允许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在政策运用上,除特殊规定之外,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将与国有、集体企业享受同样的优惠。并允许具备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冠以乡镇、县市名。凡与外商合资合作的私营企业,同样享受三资企业待遇。在政治上重塑个体、私营经济的形象,消除社会上对他们的歧视,使他们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适当增加他们在人大、政协、工商联等组织中所占的比例,对品德优良、贡献突出的可与国有企业职工一样授予劳模称号。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抓六个突破:一是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有所突破,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所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在全方位、多渠道拓宽外贸渠道上突破,努力多办、办好三资企业,抓好现有企业的外贸生产,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积极发展创汇农业,逐步建立稳固的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在筹集和搞活资金上突破,采取多种形式更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四是在开发区上突破。力求建设一项成功一项,开发一片成功一片。五是在老企业嫁接改造和乡镇企业利用外资上突破。把大中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赶下海”,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六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破。重点解决交通和通讯两个不发达的环节,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的硬环境。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000049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