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 第三产业网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 第三产业网络

六 第三产业网络

蚌埠市源于交通、兴于流通,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历来为皖北、苏北、豫东、鲁南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重镇。1992年,全市国营、集体、个体商业零售网点达22921个,饮服企业及摊点8686个,从业人员总计98393人。平均每千人有网点7.5个,每个网点有从业人员32.1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近22亿元,其中消费品零售额达18.1亿元,城乡集市贸易达7亿元。目前,蚌埠已成为全国五大商品菜基地之一,1992年,全市蔬菜总量达80万吨;肉类总产5万多吨;
随着商业的繁荣,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1992年,全市有各类集贸市场245个,其中综合市场217个,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28个。结合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近年来蚌埠市新建和改扩建了天桥商场、人民商场、中心商场、大陆桥商场、华联商厦、物资大厦、宏发商城、九洲大厦、蓝天大厦、粮贸大厦等一批购物中心,仅1992年就投资上亿元用于市场建设。改建后的淮河路商业一条街、二马路和太平街小商品批发市场、国强路和张公山农贸市场闻名全国,其中国强路农贸市场和二马路小商品批发市场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另外,国强路农贸市场还是国家工商总局定点联系的21个重点市场之一。新建的华东酒类副食品批发市场和固镇王庄花生市场已成为皖北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吸引着周围数省及全国各地客商。同时,通过大力整顿流通秩序,开展多种类型的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较好地保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规范了平等竞争的市场行为。此外,信息咨询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劳务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房地产市场、各类证券股票交易场所、当铺及新建成的市信息中心,对促进市场体系的形成和重振蚌埠商贸重镇雄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从星级宾馆到街头排档,从高级套间到一般休息场所,高、中、低档,大、中、小型饭店、旅馆齐全,使接待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

☚ 五 环境保护   七 社会治安 ☛

六 第三产业网络

六 第三产业网络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淮南的商品流通业、交通通讯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信息咨询业等六大行业已基本形成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商、粮、供等流通企业推行“四放开”经营,并相继组建市化工企业集团,市商业、物资、粮食、供销总公司,发展了一批不同经营形式和经济成份的流通企业。房地产业悄然兴起。继国营企业房屋开发公司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市通达房地产公司和市金厦房地产公司等股份制企业,全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各类企业近30家。金融事业同步发展。在全省率先成立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淮南信托投资公司,开拓了资金市场;成立了中国银行淮南分行,开展了外汇结算业务;成立了交通银行淮南支行,拓展了融资渠道。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亦开始运作,为各类人才的引进及其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立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服务组织395个,46%的乡镇实现了综合办站,开展了农水、农机、农技、农经、植保防疫等多项服务。

☚ 五 环境保护   七 社会治安 ☛

六 第三产业网络

六 第三产业网络

安庆自古就以皖西南商品集散地而闻名,商业繁荣,饮食服务业发达。1992年,全市有工业品三级批发机构374个,其中市区163个;农副产品三级采购(供应)机构758个,其中市区22个;商业零售网点41047个,从业人员86960人,其中市区4864个,从业人员16830人;饮食服务业网点12767个,从业人员28190人,其中市区网点2589个,从业人员8322人;市区每万人拥有商业零售网点94个;集市贸易市场295个,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年成交额7.8亿元,其中市区25个,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07亿元。此外,生产资料市场、科技信息市场、人才劳务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发育较快,流通活跃,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安庆“三业”网点行当配套,分布合理,经营方式灵活。每年举办的商商、工商、农工商联营的大型商品贸易洽谈会,倒扒狮商业步行街,枞阳门小商品批发市场,玉琳路布匹市场,人民路、集贤路夜市,以及布及合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安庆之窗”均具特色。市区现有宾馆、旅社71家,安庆宾馆、马山宾馆、宜城饭店、状元府宾馆、外贸宾馆、石化宾馆为涉外宾馆,设有高、中档客房,大小会议厅以及各式餐厅,服务水平较高,能承担较大型会议和接待海内外来宾。安庆食品和传统小吃颇有名气。清蒸鲥鱼、八宝鸡、迎江古寺茶楼素点、素食等地方名菜和小吃独具特色。百年老店麦陇香糕点、清真柏兆记糕点、怀宁贡糕及贡面、胡玉美蚕豆■酱等食品糕点久负盛名。

☚ 五 环境保护   七 社会事业 ☛

六 第三产业网络

六 第三产业网络

宿县地区的第三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78—1992年的14年间,全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高达17%。1992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83%。其中以交通、邮电、商业、金融行业发展最快,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等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也充满着勃勃生机。
商业 1992年,全区共有国营、集体商业批发零售网点4986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55亿元,仅1992年全区就落实了较大的网点建设项目50多个,总投资达1.2亿元。其中在建的宿县地区华夏商社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集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商业综合服务中心。全区还先后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市场336个,其中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就有宿州市城隍庙工业品市场、宿州市公平路综合农贸市场、萧县城隍庙工业品市场,砀山果菜批发市场11个。
金融业 1992年,全区银行、信用社共有营业门点607个,职工2038人。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43004万元,比1978年增长52. 86倍;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41815万元,比1978年增长9.79倍;各类财产承保总额521917万元,受理52个险种和险别,支付赔款1804万元。近年来,全区金融业从配合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出发,先后开辟了证券转让、债券发行、资金拆借等融资渠道,开展了邮政储蓄、信托、租赁、典当拍卖等新型业务。
房地产业 宿县地区房地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全区已有14家房地产开发公司。1992年施工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开发工作量6000万元。1992年全区实现房屋交易面积10万平方米,成交额2000万元。
信息咨询业 全区现有各类信息咨询机构20多个,科技咨询、工程咨询、市场信息咨询发展较快,并且取得较好效益。其他如会计咨询、社会审计查证咨询、法律咨询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 五 环境保护   七 社会治安 ☛

六 第三产业网络

六 第三产业网络

1992年末,全区商业单位52731个,从业人员13.9万人。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74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7.4倍和3.6倍。对外贸易自1978年以来,相继成立了33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外贸公司和13家外贸自属企业,建立了15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层次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全区建有集市贸易市场423个,年成交额10亿左右,一批专业市场如六安市汇通纺织市场、苏家埠竹木市场、固镇羽绒市场、寿县板桥席草市场、霍山、金寨的茶叶市场等在省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区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技术咨询业、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职工第二职业和城市夜生活也悄然兴起。

☚ 五 环境保护   七 社会治安 ☛
000049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24:40